刍议钢琴演奏的歌唱性

时间:2022-09-18 04:04:10

刍议钢琴演奏的歌唱性

悦耳的歌喉能够给人带来感染力,但优美的琴音却未必使听者产生共鸣,探究其根源还在于琴与歌之间的差异性。钢琴本身是不能发出语音的,但若使它的演奏达到真正的情感抒发,首先具备的就是歌唱性。虽然从钢琴的构造原理上找不出语言表意的直接因素,但由于人的能动驾驭,即演奏者的技巧和情感的娴熟运用,使人和琴融为一体便利了人们去领悟它、激动它。

当今对钢琴的学习已掀起了热潮,因为人们已开始认识到,钢琴的演奏是对人的视、听、动等生理机能的精密协调过程。有条件的家庭开始从少儿抓起,以培养他们脑体结合的能力,即在瞬间将乐谱上的音符通过视觉反映到大脑中,大脑形成信息指挥手指弹奏键盘,同时用耳朵检查弹奏效果,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演奏。其实任何人弹奏钢琴都是这样一个过程,只不过每个人对视、听、脑、手的结合程度有各种差异,这就涉及到弹奏方法问题。

钢琴从西洋引进我国的历史并不长,但它的弹奏的历史演变已有三百多年,这期间经过演奏家、教育家甚至科学家的实践和分析,逐渐总结形成了科学性的钢琴演奏理论。随着音乐艺术的发展,钢琴演奏的技巧难度不断加大,教育家们开始编写一些针对攻克技术尖端的指法和速度的钢琴练习曲,并从理论上阐明科学的弹奏方法。弹琴的过程不是手指的单独运动,而是充分利用人体具有的全部生理运动机能。演奏时从手指、手、手臂、肩、背乃至整个躯体的上部全面放松,即从指键的支撑点到臀凳的支撑点,都应保持自然、放松。如果这些部位出现了紧张状态,力量就不能畅通无阻,弹琴就要受到影响。弹琴时的动作必须协调,避免多余动作,充分发挥生理上的自然重力。如果要达到歌唱性演奏,没有扎实的弹奏基础是空洞论。

“声情并茂”这四个字所表达的真谛最早仅被认为是演唱的标准之一,但实践证明这一标准已为古今中外的表演艺术领域所借鉴,当然钢琴演奏亦囊括其中。

钢琴的演奏能够和人声的演唱达到异曲同工之妙,“声情”定要并茂。有人可能要提出疑问,钢琴的音色是固有的,有人声的那种修饰余地吗?我的回答可能不尽然,但我们仔细研究会发现,只要抓住了生理或物理上的运动规律,一切因素都将有人为的余地。主要是这些人为因素应切入人们的介入规律,认为过程也将是艺术的过程。先谈“声茂”,这里是指对钢琴声音控制的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钢琴的优越性,使它既能表达各种强弱变化、空间层次,又能表达深沉、饱满、丰富多彩的声音。说起来是这样,但要付之实现要有一定的功夫在其中,我们先要有对美好声音的追求和想像力,然后去寻找发出该声音的触键方法,因为触键方法决定琴音质量。上面谈到的肢体放松也是为了双手的灵活和柔顺,运用这样的双手去弹出我们所要求得的声音,在此最关键的就是利用自然的重力获得最佳声音。再说“情茂”,钢琴本无情人弹自有之,还是人的感情如何赋予演奏中的问题。“主声”者在于弹琴而“主情”者在乎云意,要达到“情茂”就要深解乐曲之意。战国时期的琴家伯牙深受老师启发而悟出“移情”之道,感叹到:“先生移吾情矣!”于是创作了《水仙操》一曲。这种“移情”的一度创作更需要贴切一度创作的二度表演,所以钢琴演奏要达到“情茂”就要抓住作品的内在情感,使人琴相融将喜怒同向而发。“声茂”让人们的听觉感到满足,“情茂”将人们的心灵相通,“声情并茂”则把人们引入音乐圣境。

钢琴因为有了精湛的演奏和无限的情感渗透,而使之成为乐器家族中的最好演员。无论专业演奏家还是业余爱好者,都是用双手将优美的旋律在钢琴上歌唱,从音符到乐章也都是由歌唱的声音来弹奏的。可见,歌唱性的钢琴演奏是表演者与欣赏者产生共鸣的最佳纽带,也是音乐在钢琴上表现出的魅力之所在。

上一篇:如何运用“感觉”教学 下一篇:琵琶演奏技巧与情感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