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水源利用的发展简析

时间:2022-09-18 03:15:18

灌区水源利用的发展简析

作者:檀祥云 单位: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

淠史杭灌区的历史经验以及在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纵观淠史杭灌区持续发展的历程,有三条历史经验值得借鉴科学、合理的规划是淠史杭灌区得以顺利建成并发挥效益的基础淠史杭灌区的规划设计是经20多年努力,在广泛深入地调查、反复论证、不断总结修正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灌区建设布局的指导思想是:充分利用一切水源,蓄、引、提并举,扩大灌溉面积,建立一个渠、库、塘、站联合运用以及大、中、小型水利工程结合的“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系统工程,以防洪灌溉为主兼顾综合利用。工程理念得到更新,管理水平持续提升灌区管理总局从服务全局的角度出发,从服务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促进“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经验型”向“科学管理型”的思想理念转变,努力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常态化。以工程管理岗位责任制为抓手,率先在全灌区乃至全省水管单位中建立工程管理岗位责任制,通过落实岗位责任制和继续深化岗位责任制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了总局的工程管理水平,确保工程在老化加剧、运行条件复杂下的安全运行。认真组织工程“三大查”,坚持工程每周运行快报制度,即时掌握工程运行情况,险工险段能够重点观测,各类险情能够早发现、早报告,及时有效地应对特大暴雨、严重冰冻等自然灾害,保障了渠道的安全度汛和供水安全。以维修养护常态化为目标,积极践行管养新措施。推行水闸管理工作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通过对水凼、雨淋沟、朝天洞的及时回填,截水沟的定期清淤,堤顶道路的随时维护,高杆杂树杂草的有效清除,堤防工程基本上实现了养护的动态化。以工程达标升级为手段,促进规范化管理。按照安徽省水利厅《灌区工程考核标准》及有关技术规程,结合灌区系统工程管理实际情况,进行“工程管理考核”专项考评,出台了《安徽省淠史杭灌区工程检查办法(试行)》,修订了《安徽省淠史杭灌区工程考核标准》,这两项规定十分细致,操作性很强。按照规定开展局直工程管理以奖代补考核活动,同时推荐局直工程管理中先进单位申报省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目前,红石嘴管理处、三十铺分局、官亭分局先后获得省二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称号。2011年横排头渠首枢纽工程准备申报国家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达标考核。农民用水户协会的成立加强了对灌区支渠及支渠一下田间工程的管理,为节约用水和灌区效益的进一步发挥创造了有力条件。在灌区服务理念上,科学调度促进了灌区持续发展全面分析灌区水资源状况和作物种植情况,本着量入为出、先栽后保、节制供水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年度供水预案,以淠史杭灌区管理工作会议形式,集中讨论,民主决策。抓住水资源统一调度的主动性,统筹灌区城乡供水、工农业供水、上下游供水以及灌溉与发电的关系,通过轮灌、错峰、加强计量、水价调节等技术、经济和管理等措施,促进水资源科学配置,加大供水协调,缓解跨县(区)、跨乡镇的上下游之间的供水矛盾,确保灌区农田适时灌溉。在发展中面临的三大问题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在水量供应上,灌区人均和每公顷平均占有水资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还大大低于国际上公认的1700m3的缺水警戒线,全灌区每年枯水期缺水达10×108m3左右。在用水结构上,农业用水量仍然高达80%,工业(城市生活)和城市环境用水不到20%,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都不高。续建配套工程建设滞后于灌区发展的要求灌区工程配套不足、老化严重,又导致了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由于渠道渗漏严重,目前淠史杭灌区灌溉水及渠系水的有效利用率分别为0.53和0.49,输水损失十分严重。水管理体制和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条块分割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用的最大化。供水价格远离供水成本,既不利于节约用水,又导致水利管理耗费得不到有效的补偿。上述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淠史杭灌区效益的充分发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实现淠史杭灌区水利现代化

实现淠史杭灌区水利现代化,要按照“争创一流的工程、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一流的效益”指导思想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为手段,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水利新思路,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的水利新体制,培育具有现代气息的水利创新精神,把淠史杭灌区建成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管理科学、服务一流的效益工程和生态工程,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抓好灌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全面完成灌区三大渠首、2条总干渠和11条干渠除险加固的基础上,利用10a时间,完成2条总干渠和剩余干渠及支渠的全面配套,努力把新改造的建筑物打造成设计先进、配套齐全、标准规范、形象亮丽的“精品点”,把全面配套的渠系打造成路畅林美的“风景线”,把灌区的田间工程打造成现代化节水技术推广应用的“示范片”。强化灌区服务功能,增强灌区主体效益在农业灌溉上,灌溉保证率由72%提升到80%,通过节水改造新增灌溉面积10×104hm2,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33.33×104hm2,灌溉面积达到79.87×104hm2,成为稳产高产的粮食生产基地;在城市供水上,城市供水能力达到8×108m3,农业年新增节水能力5×108m3,成为皖西皖中优质的城市水源供应地;在生态补水上,加强优化调度,形成正常化机制,成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托;在自身效益上,各级管理单位经济状况进入良性循环,管理设施条件大幅改善,职工收入水平有巨大提高。加快灌区发展的转型和转轨(1)要在管理理念上转型,提高发展的引领力。灌区管理既是一种行业管理,也是一种优化资源配置的经济工作,是一种影响生产、生活、生态状况的社会管理。既要抓专业管理,又要抓综合治理,要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综合措施来促进灌区管理;既要依靠自身力量,又要调动全社会的资源,善于借助外力,形成合力。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争取研究解决灌区建设、管理难题的措施,增强灌区改革发展的战略性、前瞻性、系统性,促进灌区又好又快发展。(2)要在供水管理上转型,增强水资源的调控力。加强对灌区六大水库、内部中小型水库及塘坝和外湖水源综合配置的研究,努力实现上游大水库供水与内部塘坝及中小型水库调节相互补充,合理利用蓄、引、提三种水源,提高灌区水源在时空上的配置效率和效益;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形成灌区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功能区纳污控制制度三条红线,建立水量分配指标体系,抓住水资源配置、利用和节约、保护的主动权;要研究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在争取农业两部制水价、提升非农供水水价的同时,要充分运用峰谷水价、季节水价等杠杆,调节灌区用水需求。在省政府批准淠史杭灌区水量分配方案后,要探索灌区水权制度,推动水权流转,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3)要在工程建设上转型,加快工程的现代化。要在规划设计、工程建设、信息化上体现现代化。全面打造“数字淠史杭”,以信息化带动灌区水利现代化。充分利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现代科学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建立起一个可安全、及时、准确地掌握雨情、水情、旱情、工程状况、环境、管理等多种信息的淠史杭水利自动化管理系统,提高信息采集、传输的时效性和自动化水平,为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手段,为防汛抗旱决策提供依据,为灌区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4)要在灌区管理上转型,突出管理的先进性。要加快由维持运行型的管理向现代科学的管理转变。要在体制机制上突出先进性,特别要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的多元化灌区投入机制,形成竞争择优的内部激励机制,创新小型田间工程管理体制,促进灌区科学的管理。要在管理手段上突出先进性,既要推动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精细化、常态化,又要注重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市场化的运作办法、科学化的考核机制,促进管理水平提升。要在依法管理上突出先进性,加快灌区立法步伐,完善灌区水资源节约保护、工程建设管理等水法规体系建设,加强全灌区水政联合执法、综合执法,夯实灌区管理工作的法制保障。(5)要在自身发展上转型,强化灌区职工的荣誉感。要进一步加快管理设施改造,加强综合环境整治,打造花园式的灌区管理单位,改善职工的工作条件;要发展水利经济,抓好资源综合开发,提高职工的收入水平;要丰富灌区文化,大力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继续改善行业形象,使每一个淠史杭灌区职工都能深切感受到灌区工作的自豪感和荣誉感。通过水利现代化建设,把淠史杭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效益型灌区、数字型灌区、节水型灌区、生态型灌区和文明型灌区,切实保证对灌区的生活供水、生产供水和生态环境供水,最终实现灌区水资源的均衡受益和可持续利用。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经过长期而艰苦的努力才能完成。只要能够切实传承“科学态度,革命精神”的淠史杭精神,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勤奋工作,同时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理解下,就一定能够谱写淠史杭灌区持续发展的光辉前程。

上一篇:水资源的监测透析 下一篇:论怎样提升水资源运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