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里》生态环境美学的体现

时间:2022-09-18 03:05:22

《可可西里》生态环境美学的体现

[摘要]在蒙语中,可可西里又叫“美丽的少女”。作为中国境内最后的原始荒原,美丽寂寥的可可西里神秘莫测,广阔浩瀚,平均海拔4 700米,是“高原精灵”——藏羚羊最后的栖息地。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少盗猎分子为了谋求高额经济利益,大肆屠杀藏羚羊。藏羚羊的数量急剧递减。为了保护家园,保护藏羚羊,维护生态平衡,可可西里当地政府成立了一支巡山队。电影《可可西里》就是讲述这支巡山队的故事。本文先阐释电影《可可西里》的文化价值,接着探讨生态环境学在其中的体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可可西里;《可可西里》;文化价值;生态环境美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不少人为了金钱丧失理智,盗猎分子为了谋求高额的经济利益,大肆屠杀藏羚羊。藏羚羊的数量急剧递减。为了保护家园,保护藏羚羊,维护生态平衡,可可西里当地政府成立了一支巡山队。电影《可可西里》就是讲述这支巡山队的故事。美丽寂寥的可可西里,在雾气笼罩的原野上,随着最后的枪响,巡山队长日泰被一群盗猎者残杀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一场充满正义的较量因此变得粗犷、野蛮了许多。鲜血染红了戈壁。《可可西里》这部电影可以拷问所有人的心灵,引发人们对于生命、死亡和金钱的思考。其中,电影中的生态环境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可可西里,在蒙语中的意思是“美丽的少女”,《可可西里》整部影片都是在可可西里真实的环境中拍摄的,其生态环境值得人们关注。

一、《可可西里》的文化价值

在蒙语中,可可西里又叫“美丽的少女”。作为中国境内最后的原始荒原,可可西里神秘莫测,广阔浩瀚,平均海拔4 700米,是“高原精灵”——藏羚羊最后的栖息地。可可西里独一无二的自然风貌,为电影效果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它那神秘莫测的文化形态,又能为电影提供别出心裁的创作题材。可可西里是神秘的,是浩瀚的,可是进入可可西里,人们面对的不仅仅是荒无人烟的沙漠,还有稀薄的空气、肆虐的风雪、险恶的流沙以及盗猎分子罪恶的子弹。所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吞噬人的生命……

为了在影片中真实地展现可可西里的自然风貌,《可可西里》剧组的所有成员花了整整五个月的时间,不停转场于青海的格尔木、玉树、冷湖和五道梁之间,他们的足迹遍及大半个青藏高原。由于他们面对的是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所以很多剧组成员出现强烈的高原反应,头晕、头痛、缺氧、呕吐、感冒发烧对他们来说,已是家常便饭。由于缺氧,很多人晚上睡不着觉,有的甚至出现心脏病、肺部感染等情况。导演陆川在采访中说道:“《可可西里》这部影片基本是在海拔4 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实地拍摄的,由于地域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可能受到死亡的威胁,别说是在雪地上、狂风中快速地奔跑,就算是在冰天雪地里维持一个人的正常活动都是一种奢望。在可可西里,人的生命完全处于非正常状态。”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拍摄影片,《可可西里》本身就成了一种向死亡奋力抗争的文化仪式。如今,商业电影愈演愈烈,“暴力电影”“嬉笑电影”“电影”都是博取观众眼球的手段,然而,《可可西里》的出现,说明“生死电影”成了可能。所有参与到《可可西里》拍摄过程中的人都是在用他们自己的生命“书写”电影,他们身上具有一种独特的电影精神。而将电影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思想就是这种电影精神的精髓。也许,不光是电影,人们还要为很多其他事情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但是,当今的电影领域毕竟不是生死搏杀、正义与邪恶相互拼杀的战场。这是一个和平年代。为此,一系列问题开始出现:电影是否需要用生命去兑现其价值?当现在的电影本色已经被“金钱”“利益”所充斥的时候,电影中的艺术精神还是否能经得起人们宝贵的生命?当电影这座“梦工厂”离我们的现实生活越来越远的时候,电影中的理想主义是否还能继续赢得观众的认可与青睐?电影《可可西里》的出现,使上述疑问在广袤的青藏高原上空烟消云散,所有问题都有了答案……

我们现在看到的《可可西里》与当时导演所构思的框架发生了很大变化。影片原来构建的是一个关于枪战、侦破为一体的故事,现在呈现给我们的是巡山之旅与生死之旅相互交融的故事;剧本原来写的是一个名叫尕玉的来自北京的警察隐姓埋名加入武装巡山队的故事,现在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新闻记者亲自经历全部巡山过程的真实记录;本来,导演陆川想要拍摄的是关于“生命与信仰”的电影,但是现在呈献给观众的却是“理想与死亡”的影片;本来,《可可西里》具有很强的情节剧的色彩,但是现在却具有很强烈的纪录片风格……这一系列变化是明显的,导演当初想在影片中表现的东西现在统统删除或改写了。这种变化不是坏的,如果说所有这些改变都是导演亲历可可西里真实风貌之后才决定的,那么这些改变意味着导演个人艺术构思的转向,整部电影的美学定位调整以及一种价值取向和文化立场的根本改变。陆川和《可可西里》剧组用勇气、意志和最本质的拍摄方式,完成了一次电影的旅程,也是一次对电影人考验的旅程,严寒酷暑、艰苦病痛甚至是意外的死亡,种种似乎是上天“赐予”的艰难,而今他们终于走出了可可西里,实现了这部电影的真正价值。

二、《可可西里》生态环境美学的体现

(一)关于生态环境美

一直以来,人与自然的话题都是我们所用心钻研的永恒主题。原始社会,人与自然是和谐相处的,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开始变得急功近利,他们对这一永恒主题的认识开始变得模糊。如何使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人类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这是我们每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所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人生成于自然的事实决定了人必须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人对自然的过分占有和侵犯,反过来构成了自然对人类的惩罚。自然生态的破坏,能源的危机,环境的污染,都迫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自从成为人类以来,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三个关系;(1)人与自然的关系;(2)人与人的关系;(3)个人内心思想、感情的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其中尤以第一个关系最为重要,而且就现状看来,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高尔基说过:“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爱美是人的天性,美的生活是人们为之追求、奋斗的终生目标。人们几千年来的顽强拼搏,与其说是在改造自然,不如说是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和实现美好的生活蓝图。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态环境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这一点观念在电影《可可西里》中展露得一览无余。

(二)《可可西里》生态环境美学的体现

可可西里,藏语意为“青色永恒不变的土地”;蒙语意为“美丽的少女”。可可西里是地球上的第三大无人区。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古老、原始而又完整的生态环境之一。面积仅次于南极、北极。它位于中国的青海、、新疆之间。海拔在4 500~5 500米之间,氧气含量不足海平面37%,常年气温零下4 ℃,完全不适合人类生存。它的腹地太阳湖和西金乌兰湖更是千年冰封,即使是盛夏的7月,气温也往往在零下30 ℃。通常,人们把可可西里视为生命的。这里虽然气候恶劣,但却是野生动物的天堂。野牦牛、藏羚羊、野驴、白唇鹿、棕熊等一批野生动物多达230多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类野生动物就有20余种。世界独一无二的藏羚羊是可可西里的骄傲。每年6~10月,成群结队的藏羚羊翻过昆仑山脉和一道道冰河,历经艰险,在雪后初霁的地平线上涌出,它们身材步履矫健,奔跑如飞,被称为“高原精灵”。然而,由于利益和欲望的驱使,盗猎分子大肆屠杀藏羚羊,给它们带来灭顶之灾。这些残酷的现实,让导演陆川用电影的形式记录下来。《可可西里》中,青藏高原的景色一览无余,那是一片“野生动物的乐园”。但由于盗猎分子的侵入,这片纯洁的土地染上了鲜血,为了保护那些仅存的藏羚羊,一支巡山队成立了。然而,这支巡山队面临着尴尬的境地,他们没有国家正规编制,没有政府经费支持,他们的生活十分窘迫。

《可可西里》中有这么一段情节:由于巡山队的人太少,队员阿旺只能留在一个叫不冻泉保护站的地方,这里与世隔绝,没有电视机,没有其他任何打发时间的工具,只有一台破旧的收音机,阿旺是寂寞的,是孤独的,但是他在不冻泉保护站一守就是三年,为的就是心中那份理想——保护藏羚羊,保护可可西里那祖先世代一直守护的家园和净土。面对恶劣的生活环境,巡山队没有退缩,在恶劣的生态环境下闪烁出璀璨的光芒。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正是《可可西里》体现出的生态环境美,因为有这支巡山队的存在,再恶劣的环境也变得美丽。

在《可可西里》中,导演陆川为了彰显正义的存在,真实地塑造了巡山队员与盗猎分子之间的斗争,巡山队员无私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让观众印象深刻。此外,影片还展现了人物的生态观念。巡山队员没有经费支持,没有国家编制,他们的成立体现了他们的生态意识。为了维持生态平衡,为了保护那些可怜的藏羚羊,他们走到了一起。他们不畏艰险,不求回报,成了生死相依的兄弟。盗猎分子的凶残更加坚定他们的信念。巡山队队长日泰面对盗猎分子说了这么一句话:“你杀了我的羊子。”可见他对生命的惋惜和对盗猎分子的谴责。虽然他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崇高的理想,但是这最淳朴的一句话却深深体现出他的生命观念。为了那片净土,日泰还是牺牲了。他死在了盗猎分子的枪下,但他不是白白牺牲了,留下的是我们这些观众对生态环境的思考,思考我们有什么能做的。

影片中的马占林说过这么一段话:“草地在减少,所以牛羊不能放;土地在消失,所以骆驼不能放。现在,只剩下雪山和沙地。”导演陆川通过这样一段话,充分说明可可西里人民生活的艰难,反映了生态环境变化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在马占林身上也看到了“生存第一,良知第二”的动物本能的表现,只要能活下去,什么做人标准,什么道德底线,统统都可以放到一边。因此,家园生态遭到严重破坏,藏羚羊大批死亡,这就是生存面临威胁的情况下所必然产生的。一方面,巡山队自发成立,拼命保护藏羚羊,维护生态环境平衡;另一方面,可可西里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生存大于一切。这两种对立的观念最终都要回归到生态环境问题当中。这就是——保护生态环境迫在眉睫。回复生态环境美势在必行。

三、结语

陆川导演的《可可西里》,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也没有刻意的煽情,但是观众的内心不可能无动于衷,那荒原上成百具的藏羚羊的尸体会让大多数人潸然泪下。虽然《可可西里》不是关于环保主题的电影,但是我们确实看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号召存在。原始与文明、生存与死亡、人与自然,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思考的。影片是关于巡山队如何克服严酷环境保护环境的,但是在这背后,隐藏的就是我们必须深刻思考的问题——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如何还我们的生态环境本质的美丽!

[参考文献]

[1] 刘顺,贺闱.对《可可西里》中的一场女性缺席谈话文化解读[J].电影文学,2007(10).

[2] 胡丽娜.承重生命——影片《可可西里》的主题解读[J].时代文学,2009(05).

[3] 朱益兰.从《可可西里》看中国当代新一代导演的艺术追求[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02).

[作者简介] 王敏(1983—),女,河南新乡人,硕士,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艺术设计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上一篇:重复:《甄嬛传》的叙事学解读 下一篇:《都铎王朝》中文化意象的潜藏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