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子里的那些习俗

时间:2022-09-18 02:50:25

民间所说的“月子”,是指从分娩结束到产妇身体恢复的一段时间,一般为六周至八周。古人有“弥月为期,百日为度”的说法,产后一个月称为“弥月”,即“小满月”;广义的“月子”指分娩后一至三个月,即“百日为度”。 这期间对产妇的护理和调养,俗称“坐月子”。

我国坐月子的习俗最早见于《礼记·内则》,称为“月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且广泛流行的风俗,涉及饮食、衣着、卫生、环境、情志调养等方面,内容丰富而全面,至今仍有很大影响。

从中医学的观点来看,产妇在经历分娩之后,身体处于“气不足,血亦虚”的状态,需要从饮食、起居等各方面进行调养,使其身体恢复到产前的状态。因此,坐月子作为一种民俗文化,也与中医养生保健结下了不解之缘。

月子饮食宜和忌

在我国的很多地方,都有坐月子要吃鸡蛋的习俗。鸡蛋被做成各色菜肴,加入到产妇的食谱中,如各地普遍流行的红糖水煮鸡蛋、南方风味的醪糟鸡蛋、广东地区与猪蹄一起炖煮的醋蛋等等。在东北的一些地方,人们甚至认为产妇在月子中只能吃小米粥和鸡蛋,还有一些地方,妇女分娩后的第一餐就是鸡蛋。

关于月子里吃鸡蛋的习俗,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相传在漓江边有一条小溪.在小溪的东西两岸,隔溪住着两户人家。东家的儿媳妇是西家的千金,西家的儿媳妇是东家的小姐,这两家是亲上加亲的亲家。

两家的媳妇对公婆都很孝敬,两家的公婆对儿媳妇也都很体贴,两家都过着舒心的日子。

这两亲家出门能隔溪见面,开口说话,可要想进亲家的门就难了。因为溪水急,没有桥,要想进亲家的门得绕很远很远的路,所以他们都没有进过对方的门。

巧的是,两家儿媳妇同日分别为两家生了胖孙子。按照漓江风俗,到了第三天,外婆都要拿着满篮鸡蛋、提着老母鸡、搂着嫩仔衣去看女儿和小外孙。这天早上,两位亲家打点好,同时出了门,都要去看望女儿和小外孙。可两人一打照面,都愣住了:“我要去了,儿媳妇谁服侍,亲家过来谁款待?”于是,她们都回家尽心尽意地服侍月子里的儿媳妇,熬鸡汤、炖猪脚、煎荷包蛋让其敞开吃。

东家亲家母爱清洁,煎荷包蛋给月子里的儿媳妇吃,不管是三个、五个、十个、八个,都顺手将蛋壳扔进灶堂里烧了,既干净又卫生。

西家亲家母个性较随意,蛋壳总是随意乱丢,柴草堆、墙旮旯、桌子下到处都是。

娃娃满月了,两家同天办满月酒。这一天,两家的所有女客都来了。

东家堂屋光亮、庭院整洁,客人看着舒服、玩得开心。

西家却凌凌乱乱,客人来了坐无地方坐、站无地方站,急忙请左邻右舍来帮忙打扫。一打扫光蛋壳就有两大箩筐,从厨房里抬出来,“哗啦啦”倒在了溪边竹坡脚。

客人们便误以为西家儿媳妇蛮享福,月子里吃了这么多蛋!而不见东家亲家母连蛋也舍不得给儿媳妇吃。这些话传到了西家亲家母的耳朵里,她以为女儿在东家受了亏待,从此两家便有了矛盾。

待东家儿媳妇带着嫩娃娃,绕远道回西家娘家“走月”,把实情对母亲说了,西家亲家母才知道东家亲家母一点也没有亏待自己的独生女,两家才又和好如初。

从那以后,漓江一带就形成了一个习惯,妇女月子里吃的蛋,蛋壳一个也不能烧掉,家婆都将蛋壳用筐放着,等到满月才倒。

鸡蛋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能滋阴养血,补脾和胃,是适合产妇食用的食品。但月子里吃鸡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分娩后产妇脾胃虚弱,24小时内应以流质或半流质的清淡食物为主,不宜立即吃鸡蛋;二是鸡蛋不宜吃太多,每天不应超过四个,否则会影响消化功能;三是鸡蛋以煮食为佳,或者做成鸡蛋羹、蛋花汤等,易消化吸收。

坐月子期间的饮食习俗有宜和忌两个方面,普遍流传的有:宜吃鸡肉、鸡蛋、红糖、桂圆、米酒、猪蹄、鲫鱼等,忌食生冷、辛辣、酸涩、过咸和过硬食物等。

一般来说,民间认为产妇适宜使用温补之品,鸡肉、鸡蛋都含有大量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营养丰富,是常用的食补之品。红糖性温,具有益气补血、健脾暖胃、缓中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尤其适合产妇食用,因此在月子中吃的鸡汤、鸡蛋、桂圆汤中常加入红糖。桂圆味道甘甜可口,具有补益气血,宁心安神之功效。米酒是糯米发酵制成,是南方常见的传统食品,又称酒酿或醪糟,古人叫“醴”。米酒的营养丰富而酒精含量低,性质温和,能够增进产妇的食欲,同时促进血液循环,化解瘀血。猪蹄自古以来就被视为补虚佳品,且历代医书均记载猪蹄有通乳的功能,如《随息居饮食谱》云猪蹄可“助血脉能充乳汁”,因此成为广泛流行的月子食品。 鲫鱼肉嫩味鲜,尤其适于做汤,有健脾利湿,和中开胃,活血通络、温中下气之功效,产后妇女食用,可补虚通乳。

需要注意的是,月子期间过度进食温补之品,容易增加肠胃和肝肾的负担,易生内热,甚至增加产后出血。关于这一点,历代医家已有详尽的论述,如《傅青主女科》就指出,“新产后禁膏粱远厚味,如饮食不节必伤肠胃”,清代影响很大的产科专著《达生编》亦主张月子期间的饮食要清淡,“食物必要去油”,“三日内只用鸡汤吹油澄清饮之,未可食鸡。十日内不可食猪肉,一月内不可食猪油。以其壅塞经络,令血气不通耳。”

月子期间不宜食用生冷食物,是中国人普遍认同的观点。由于妇女产后体质多偏于寒凉,脾胃亦虚弱,生冷食物容易刺激肠胃,影响消化,且寒凝血瘀,不利于产后瘀血恶露的排出,《女科秘诀大全·安全产后秘诀》曰“新产骤虚,最忌著寒,寒则血气凝滞,诸变冗生”,正是此意。因此,对于未经高温消毒的凉拌菜肴,以及梨、西瓜、芹菜等凉性的蔬果,应该视个人体质和季节,谨慎食用。

月子期间应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茴香、韭菜等,是由于这类食物大多具有温燥之性,也易使产妇体内生虚火,出现口舌生疮和便秘,并通过乳汁使婴儿上火。因此,即便是在四川等嗜食辣味的地区,产妇在月子期间也被禁止食用辛辣之物。

酸涩食品如乌梅、山楂等,民间认为月子期间使用会损伤牙齿,日后见酸则牙软,故不宜使用。从中医角度来看,酸涩食物性主收敛,不利于瘀血和恶露的排出。民间的坐月子习俗中,一般都强调饮食须少盐,有些地方甚至禁止产妇吃盐。现代医学认为,过咸的食品会加重肾脏负担,并造成水肿,也不利于乳汁分泌,但完全不吃盐易造成体内电解质紊乱,尤其在夏天产妇出汗较多,禁止吃盐更不可取。月子里不能吃硬物,其实是由于硬物不易消化的缘故,民间多以稀粥、软烂的面条等作为月子期的主食,是有道理的。

不同地区都有富于特色的月子食品,南方地区的月子食品中大多加入姜和酒,以祛风散寒,活血化瘀。广东地区有吃猪脚姜的习俗,猪脚姜主要由姜、醋、猪脚、鸡蛋熬制而成,除上述功效外,还可补充钙质和多种氨基酸,对产妇的身体恢复很有好处。岭南地区的客家人有坐月子吃鸡子酒的传统,鸡子酒以公鸡、老姜和糯米酒制成,也有类似的功效。而北方产妇坐月子大多习惯喝小米粥,与大米相比,小米不须精制,因此保存了更多的营养物质,其中的B族维生素和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大米,而粥食易于消化,是医家倡导的产后饮食,如《随息居饮食谱》就指出“病人、产妇粥养最宜”。

休养生息慎出行

古人有月子期间不可探视产妇,产妇不可外出、不可入庙、不能参与祭祀的习俗,如今坐月子已不再有太多繁冗严格的礼仪,但一般也认为产妇应该待在室内,尽量减少外出、社交活动以及家务劳动。如山西地区禁止生人进入产妇房中,认为这样会导致婴儿生病,甚至连家里人的出入也有限制,只许产妇的母亲、婆婆、丈夫入内,连产妇的父亲、公公,都得到足月后才能见面。湖北三峡地区的风俗也禁止出入产妇的房间,尤其忌讳孕妇进入。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主张是有一定科学性的,其目的在于使产妇和婴儿与外界隔离,从而降低感染疾病的风险。在不具备完善的消毒、防疫措施的古代,这样的风俗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产妇和婴儿的健康。从中医的观点来看,妇女分娩后气血虚弱,抵抗力低,外邪容易侵袭人体,引起疾病,因此也不主张产妇在月子中较多地参加户外活动。但即便如此,适当的运动和探视对产妇的身体恢复和心理调节是有益的,完全的卧床静养并不可取。当然,由于产妇在月子期间盆底组织松弛尚未完全恢复,久站、下蹲、提举重物等活动仍应尽量避免。

此外,有些地方还有月子期间不可做针线活、不能读书看电视的说法,认为这些活动会使妇女日后出现眼疾,或是手抖、脖子痛等病症。其实,这些活动强度不大,在月子期间做和平时做并没有什么差别,只要适时适度,不影响休息即可。

保持清洁防风寒

宋代妇产科专著《妇人大全良方》提到“不避风寒,脱衣洗浴,或冷水洗濯。当时虽未觉大损,盈月之后即成蓐劳。”这一说法影响甚广,后世百姓多有遵循。

传统的坐月子习俗中,有不能洗澡、洗头、刷牙、梳头的说法,如果违反,则可“着风”、“受凉”,在日后可能出现头痛、身体痛、腰酸、牙齿松动等。这种做法在今天已不被大多数城市产妇所接受和采纳。妇女产后新陈代谢旺盛和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出汗较多,且容易发生口腔疾病。如果长期不洗澡、刷牙,反而容易引发痱子、皮肤感染、中暑、口臭、牙龈炎等疾病。民间流传的“生一个孩子掉一颗牙”的说法,其真正原因正是产妇体质的特点和不注意口腔卫生。

其实,这种风俗的初衷是预防洗浴刷牙时风寒侵入导致疾病,坐月子期间不能接触冷水、居室要紧闭门窗防止冷风吹入、着长衣长裤、包头盖被的说法也源于此。在古代,由于生活水平和卫生条件的限制,以生冷的河水、井水洗浴,若天气寒冷时,的确容易感受风寒致病。而在今天,只要控制浴室温度,使用温水,浴后注意及时擦干、保暖,洗澡、洗头、刷牙并不会导致疾病。同样的道理,在注意居室温度,穿着保暖合体的衣服的同时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也是有益于母婴健康的。

事实上,有些地方不但没有月子禁止洗澡的习俗,还流行月子期间进行药浴。如我国西南的瑶族用钩藤、鸡血藤、桑枝、桂枝等草药煎煮后的药汤,趁热为产妇进行熏蒸,待温度适宜时,再用毛巾蘸药汤擦洗全身,直至皮肤潮红、发热汗出为止。月子期间,按此法洗浴三至四次,有温散寒邪,祛风除湿的功效。接受过这种月子药浴的妇女月子后大多身体强健、面色红润,不易生病。广东地区有月子中洗头洗手一定要用姜水,否则易得头风的说法,虽然过于绝对,但也有一定道理。生姜发散风寒的作用有助于预防感冒和风寒引起的头身疼痛。临床上有一种方法:应用路路通、通草等通经下乳中药,加黄芪、当归等补益气血之剂,制成药汤,加热用于足浴,可促进产妇的乳汁分泌。

调养情志“定心蛋”

中国特色的坐月子,是将全家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产妇身上,对产妇的衣食住行关怀备至,使其在分娩后没有受到冷落之感,同时哺育婴儿的责任也由家人分担,使产妇可以更好地适应自身角色的转变,在身体恢复的同时完成心理上的调适,也使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和融洽。有调查研究表明,我国的产后抑郁发病率显著低于西方国家,这与我们独特的月子风俗有一定关系。

《妇人大全良方》对产妇的情志调养论述详尽,云“产后气血大伤,心神易浮,不耐惊恐忧悲,宜多加防护,静心休养”,提出月子期间“不宜多语、喜笑、惊恐、忧惶、哭泣、思虑、恚怒”,分娩后“不得问是男是女”,“又不得夜间独处,缘去血心虚,恐有惊悸。”可见家人须仔细观察产妇情绪的细微变化,予以悉心照料和关怀,帮助产妇放松心情,舒缓焦虑,产妇自己也应积极地进行心理调适和情绪管理,才能促进身体的恢复。在三峡地区,妇女生产后吃的第一餐,是由婆婆煮的荷包蛋,称为“定心蛋”,在以饮食补益身体的同时,亦暗含了调养情志之意。

“挪窝”意在节

坐月子还有一个规矩,就是禁止性生活。孙思邈《千金方》指出“凡产后满百日,方可会合,不尔,至死虚羸,百病滋长,慎之。凡妇人皆患风气,脐下虚冷,莫不由此早行房故也。”禁止的期限一般为一至三个月,婴儿满月之后仍要尽量避免。

民间有满月之后母婴回娘家暂居,待百日后再返回婆家的风俗,即所谓的“挪窝”,也有让产妇避免与丈夫的接触,以节制之意。百日之内禁止,可使妇女分娩造成的伤口更好地愈合,身体状态得到恢复,防止感染和各种继发疾病,确保母婴的平安。

上一篇:打碎一只节能灯 中毒风险有多大 下一篇:纳米传感器:检测早期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