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追求

时间:2022-09-18 02:46:07

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追求

摘要 语文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饱含着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离开人文性,语文教育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扬起语文教学的“人文”风帆,在语文教学中转变观念,开阔视野,多角度、多渠道地引导学生关注“人文”,走近“人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人文教育 人性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提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抽掉人文精神。只有在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步入了排列组合文字的死胡同。”是啊,“人文性”正是语文课程的灵魂。离开人文性,语文教育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陶冶人文之美

语文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饱含着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很多作品有助于学生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事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献身精神,有助于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于课文的意境,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充满激情的导语和声情并茂的范读,能把学生带入意境,对语言文字理解和感悟。教师的引导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课文《妈妈的账单》,教师先以一首非常感人的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创设情境,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接着用亲切感人的语言引出话题,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文本。在对彼得和妈妈的账单比较后,明白尽管彼得的妈妈为他做了那么多的事,但账单上都O芬尼,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妈妈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感情!教师接着引导:“母爱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其实,又何止小彼得的妈妈,我们在座小朋友的妈妈,肯定也是这样用绵绵不断的爱陪伴你们长大的,是吗?”“那幺,此时此刻,假如日夜为我们操劳的,我们最亲爱的妈妈就站在我们的面前,你最想做些什么?”一句真诚的祝福、一个热情的拥抱、一杯浓浓的热茶……在那一刻,孩子们的语言是朴素的,但内心却是最真诚的!整堂课洋溢着“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感情”的人文魅力;师生都沐浴在荡气回肠的情境中,显示出了浓郁的人文色彩。

二、关注学生的生命个体,凸现人文关怀

顾名思义,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首先要把学生当一个“人”来看,尊重其人格和发展的权利,并给予充分的信任。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规范化的、单一的、一致化的课堂传授,而是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关注并发展人性,以发展学生健全的个性、健康的人格。

语文的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内心旅途,是一个生命的体验和感悟的历程。学生内心的体验和感悟往往比外在的接受和学习更为深刻,它带着生命烙印,涌动着生命的激情。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这又决定了体验和感悟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应该重视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感悟。体验过程、体验成功、体验乐趣;感悟真理、感悟真情、感悟文化。

语文教学是极具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就是要为学生创造个性表达的舞台,这应当成为语文教学设计的新走向。尊重学生富有个人感彩的表达,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悟,这才是对学生最好的人文关怀。

三、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催化人文之情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言文字训练与人文教育是血肉与灵魂的关系,是语文形式与思想内容的统一,是语言文字工具训练与人文精神陶冶的综合。语言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中的人文性,也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才能是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着意引导学生于语言习得过程中确立主体意识,锻炼独立人格,陶冶良好性情。“听”与“读”是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的训练,主要是对外在信息、知识、文化等的吸收,是内敛的指向人内心的思维过程,是自我精神生活逐渐丰厚与升华的过程。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一种开阔的阅读视野与倾听、容纳一切声音的博大情怀。教师应多为他们提供、创造多来源的语言信息,让学生充分地倾听与阅读。

四、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召唤人文内涵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因此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应该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拓宽学习渠道,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以让学生充分地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启迪。如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图书馆、各种标牌广告等,以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大事件等,都是学生学习的极好资源。

“人文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教育,是塑造民族灵魂的教育,没有强大的人文精神支持就没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就难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境界。”让我们真正扬起语文教学的“人文”风帆,在语文教学中转变观念,开阔视野,多角度、多渠道地引导学生关注“人文”,走近“人文”,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比翼双飞,去迎接语文教学的真正春天!

上一篇: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安全教育的几点做法 下一篇:追踪农历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