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农业经营组织化的思考

时间:2022-09-18 02:42:24

关于我国农业经营组织化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农业经营组织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我国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也创造和发展了如“公司+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模式,使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但总体上看,目前仍处于较低水平。本文对我国农业经营组织化的模式、特点、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经营组织化 模式 制约因素

农业经营组织化,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把农民组织起来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也是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各类农民、农业的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的发展,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以此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农业经营组织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因此,只有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才能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农民收入,实现农业产业化,促进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

我国农业经营组织化的主要模式及特点

(一)公司+农户

这种模式是当前农业组织化发展的主要形式,对于解决地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主要特点是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协议关系,一般由公司为农户提供种子、生产资料、技术以及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农户负责对农作物种养,最后由公司收购产品。这既解决了农户的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保证了农民的收入,又解决了公司的原材料供应与产品的收购问题。

然而,这一模式存在制度缺陷:由于大量分散的小农户和龙头企业在实力、地位上不对等,农户在双方博弈中处于绝对劣势,因而往往无法获得应有的公平收益和权益。部分龙头企业不但没有起到带动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群众利益。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户自己的组织,分别连接着分散的小农户和大市场,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无法对接的问题,对于提高农业和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等均发挥了突出作用,是农民进入市场的最佳组织载体。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基础上,许多地方出现了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具体的农业组织化形式,在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三)专业协会或行业协会+农户

这类组织模式是由专业协会或行业协会围绕某一产业或产品进行购销、技术、信息服务,代表和维护农民成员的权益,向政府反映农户的意见和要求,不以盈利为目的,社员之间没有产权的结合,内部利益关系松散。这种组织能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组织农产品进入市场,帮助农户增加收入。从总体上来看,这种模式是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初级形式,其发展趋势是由松散型向紧密型,由非实体向实体转变。

(四)股份合作制农业企业+农户

这是民间各种生产经营主体与从事某种专业生产的农户共同投资组建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实体,成员之间既有劳动的联合,又有资本的联合,形成以产权和利益为纽带的互助合作共同体,企业的利益实行按股分红和按交易量返还社员。和专业合作社相比,资本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收益分配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这一组织形式主要在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比较高的地方出现。

我国农业经营组织化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组织化的资源基础薄弱

首先,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不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的同时也存在不利于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制度缺陷,必须用其他机制进行弥补,比如土地流转。而土地流转限制条件多,目前还处于试点阶段。其次,发展组织化需要建设良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这些条件在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都不具备。

(二)农户需求强度和参与积极性不高

农业经营组织化的发展必须以满足和提高农户的利益为核心原则。以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行业协会为代表的组织化模式,虽然代表了农户的利益,但由于运作方式不规范、功能单一、市场影响力不大,农户的需求强度和参与积极性不高。而以“公司+农户”、股份合作制农业企业为代表的农业经营组织化模式,主要考虑的是公司利益和地方经济发展,兼顾农户的利益,只能保证农户收入有稳定的来源,农户收入提高不明显,因此,农户参与积极性不高。

(三)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一是有知识的农业劳动力缺乏。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务农收入微薄,大量农村劳动力出外打工,现阶段留在农村的基本都是小孩、妇女和老年人。这部分人农业专业知识缺乏,务农收入仅用于糊口,使得农业生产长期都以传统的方式进行生产。二是农业技术力量不到位。农技站、专业农技人员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农业科技推广、农业技术帮扶的作用,使得农业很难进行技术革新、技术推广和联合生产。由于没有专业的技术支撑,农业经营组织化也就难以发展和提高。

(四)政策限制和政府支持力度不到位

我国长期以来采取了一条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农村为我国城市发展输入了大量廉价土地、劳动力和巨额资金,而自身发展却相当滞后,受政策限制比较多。比如土地流转制度、农村金融、农民户籍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政策均不完善,制约了各种资源的合理流动以及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上地方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不到位,使得农民种粮没有经济效益,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土地撂荒严重。

制约我国农业经营组织化的主要因素

(一)农业商品化、专业化发展水平低且组织化动因不足

自给性生产、非商品性生产是不需要组织的,只有组织化能为农户带来好处或者解决农户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农户才有组织化的需求。我国农业生产主要是小而全的家庭作坊式生产,对组织依赖性不强,农户的组织化需求低,这是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的主要原因。

(二)农民对各类农业组织模式存在疑虑

据调查,农户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组织存在明显的不信任态度和误解。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往往将其与过去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联系在一起,不了解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形式和服务功能,大多数持观望态度,或者在政府主导下被动参与。对于专业协会、行业协会,由于长期以来本身发展不好,很多形同虚设,农户也非常不认可。对于龙头企业,农户合作意愿不强烈。因此,农业经营组织化问题要解决,归根到底要把农民的利益问题解决。

(三)外部环境不完善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我国农村在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进行的制度创新,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完善是制度创新的前提和健康运行的条件。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制度还未完善,这使得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面临着各方面的阻力。比如:法律法规不健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内不以盈利为目的,年终盈余的大头要返还给社员,客观上造成积累不足、后劲不强,一些合作社呼声较高的是税费减免和经营用地优惠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虽然已经颁布,但金融机构仍然不愿意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抵押等方面的金融服务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做大做强的瓶颈问题。

提高我国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加强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和扶持

树立现代农业观念。地方政府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重新树立现代农业观念,对农业基础产业地位进行重新审视。从农业多功能性的角度看,它可以提供就业、生态、文化传承、自然景观等一系列功能,需要各方面力量尤其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加强对农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加强农业区划和农业规划工作,为农业发展方向定位,为农业结构战略调整提供轮廓方向。制定和实施农产品质量、标准、价格、购销及农业税收、财政、信贷、技术等政策法规,建立农业服务信息网络,让政府宏观调控有效地引导农民进行农村产业、农业结构的调整,营造农业经营组织化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自己的组织,是联系农户与市场、农户与企业、政府的重要纽带,它是小规模经营农户进入商品经济市场的最有效载体,因此应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确立为我国最重要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针对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各种问题,一是要紧紧围绕保护和提升农户利益为核心,探索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二是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农民了解合作社的地位作用,鼓励农户积极参与,确立农户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主体地位。三是帮助专业合作社加强管理,规范运作,做大做强。四是完善相应法律法规,通过工商、财政、税收、贷款等方面的倾斜政策进行扶持。

(三)加强对农业龙头组织培育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农业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这是农业经营组织化提高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为此,要继续加强对农业龙头组织的培育,建立多功能的农业集团,采用“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农户”等形式,充分发挥龙头组织在拓展市场、带动农户方面的组织优势,实现农产品贸工农、产供销一条龙发展。另外,要研究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协同机制,通过“公司+农户”内部组织形式和制度的创新,真正实现企业和农户的双赢。

(四)培养新型农民以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本

农业经营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化程度的高低。培养新型农民的重点在于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一是稳定和完善农业技术人员队伍和网络。农业技术员是推广农村新技术的带头人,要充实和稳定这支队伍;要建立务实高效的制度,推行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对接,真正发挥农技站、农技员的农业推广作用。二是要以产业为依托培训新型农民。大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从本地实际出发,把发展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培育新型农民有机结合起来,把培养新型农民与扶持农民致富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人人懂技术,户户有产业。

(五)积极发展农村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农业经营的规模化是实现农业经营组织化的重要条件,必须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前提下,对农业微观主体进行组织化再造,发展农村规模经营。主要途径有两个:加快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除了出租、转包、转让、互换、反租倒包等方式外,积极探索新型土地流转方式,比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土地流转、土地信托、宅基地入市交易等,找到既能解决规模经营又能有效保证农民利益的土地流转机制,将土地向专业大户、种养能手、农业生产公司流转,提高土地经营的集约化程度。发展农业专业化,实现区域规模经营,从而实现在家庭经营基础上的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促进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转变。

参考文献:

1.农业部课题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徐旭初.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周静.提高我国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的思考.现代农业,2003

4.郭利京,许玉贵.农业微观经营主体再造―农业组织化.研究学苑,2007

作者简介:

宋瑛(1977-),女,四川成都人,重庆工商大学讲师,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农村经济。

上一篇:基于消费者购物决策风格的农村零售商业发展探... 下一篇:外商直接投资与内源型产业集群互动关系的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