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如意 第12期

时间:2022-09-18 01:33:57

“如意”一词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本意为“无灭”、“无贫”,是自印度传入的佛具,在《优婆塞戒经》、《四分律》等佛教典籍中与挖耳勺、刮舌刀、锡杖等并列,为南亚次大陆佛教徒随身装备之一。柄端为“心”形,以竹、骨、锕、玉制作。法师讲经时,常手持如意一柄,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我国古代的“搔杖”便是如今我们熟知的“不求人”,又有记事于上的“笏”,“如意”兼二者之用。又名“握君”或“谈柄”。

清乾隆皇帝有一首《咏商铜如意》云:一柄曲拳代谈者,琳玢古色错金银。谁知子氏犹尚质,已有欣于如意人。可见乾隆认为在商代已有如意了。而世人对如意的崇尚始于汉代,盛于魏晋南北朝,此时,佛教的僧侣和文人雅士在讲经说法和清谈时广泛使用如意,以象征吉祥美好、聪慧睿智。彼时关于如意的逸闻颇多:《世说新语》有一则“双执铁如意,击碎珊瑚柯”的故事:西晋武帝时,名士石崇与贵戚王恺斗富,石崇随手用铁如意击碎了王恺家二尺高“枝柯扶疏,世罕其匹”的珊瑚树,然后令手下人将他收藏的珊瑚树搬出来,只见三四尺高的珊瑚树多达六七十棵,二尺高的简直不计其数,王恺一时瞠目。

除用如意“砸东西”,还有用它决策大事的,其威势近乎于权杖。如南朝的韦睿用“如意”指挥千军万马,一日数合,取得大胜。《晋书》还有位王敦将军不用如意发号施令,他喜欢唱歌每每酒至酣畅处,常以铁如意击睡壶慷慨放歌。而文人雅士则喜欢随身携带小巧一些的如意,吟诗咏赋时用它打节拍。梁简文帝萧纲的诗中有:“腕动苕花玉,衫随如意风。”以如意为舞蹈道具的“如意舞”在当时十分流行。东吴的孙和曾在月下作如意舞,失手打伤爱妃邓夫人的脸颊,治好后留下瘢痕,众宫人却以为美,于是纷纷效仿,成就了古代点靥之风。

至清代,如意倍受皇家青睐,适逢喜庆年节或皇室成员寿诞,王公大臣都要进献如意,以取兆吉祥,故有“椒戚都趋珠宝市,一时如意价连城”的诗句。慈禧太后六十六大寿时,官员进献了一套九九如意,即一盒为九柄,共九盒,计九九八十一柄。取义《诗,小雅,天保》中“九如”:“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真是没有比这更吉利的寿礼了。

里室的爱不释手使如意成了清宫中随处可见的摆设,乾隆御诗云:“处处座之旁,率常陈如意”,其意正如到“紫禁城一游”的英使马葛尔尼在《乾隆英使觐见记》里描述“所经各宫或各屋。必有一宝座,宝座之旁,必有一如意”。此外。如意也是皇帝赏赐臣下、赠送外国使节、大婚,甚至是皇子“洗三”仪式的贵重礼物。难怪民间把皇帝嫁女说成“吉祥先进金如意,天乐声中降凤凰”。

“如意在握,岁美人和。”如意首形状如心、如云、如芝,长柄弯曲,尾系有丝线穗带,一柄在握,赏心悦目。如意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被人赋予了“回头即如意”的寓意。如意质地多为金、玉、翡翠、水晶、玛瑙、珊瑚、沉香木等,雕刻有各种吉祥图案,如年年(鲶)如意、万(万年青)事(柿)如意、吉祥(大象)如意、平安(花瓶)如意、四艺(琴棋书画)如意、必(笔)定(锭)如意、四合(四个)如意等等。

上一篇:林清玄笔下的茶 下一篇:品茶悟廉 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