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口结构变化看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

时间:2022-09-18 01:11:48

从人口结构变化看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

在21世纪,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经济不断增强,老年人的保障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老年人的供养、医疗、娱乐和教育等各方面都有所顾及,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保护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的网络。与此同时,我国人口结构的发展变化使得我国老年保障的重要性逐年提高,但仍然存在内容欠缺、服务质量不足的问题,进而引起供需矛盾突显的情况,因此面临速度快、程度高的银潮。面对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不发达的特殊国情下,如何选择符合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和老年人生活习惯的保障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合适、合理、合情的照顾,让老年人享受到经济发展成果,稳定地度过晚年生活,这不仅关系到缓解养老的压力,减轻子女的负担,促进经济的发展,更关系到民生的改善和和谐社会的建设,我们应该对其加以重点关注。

一、从我国人口结构变化趋势看城市老年服务体系发展的重要性

(一)人口自然增长比率逐渐下降

自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中国人口的过快增长趋势得到了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整体来说一直处于下降趋势。统计数据表明,人口死亡率基本是处于稳定状态,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逐渐降低是出生率持续下降的直接后果。人口增长率的逐渐下降,特别是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人口的年龄结构将发生逆转,老龄化时代随之到来,这也意味着未来人口劳动力所承担的养老方面负担将大幅上升,可能会降低新出生人口未来生活的幸福感,同时也给我国的养老事业造成了发展压力,因为随着人口负增长,老年人口将会越来越多,进而将有更多的老年人群需要制度来保障和照顾。

(二)人口预期寿命逐年延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的预期寿命也在不断延长,这也将使老年人群逐渐增多。解放前,我国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才35岁,到1957年增长到57岁,而目前,我国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经提高到了73.5岁,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根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的预测,到2045—2050年将达到79.3岁。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按照从50年代沿用至今的退休年龄为60岁计算,若活到80岁,则需要度过20年的养老生活。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使得养老服务需求也日益增加,如果没有良好的养老服务体系,则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女性的预期寿命要高于男性,这说明在老年人群中女性所占的比重也会略高,为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发展提供了重点发展的方向。

(三)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逐年增大

按照联合国传统标准,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0%,为老龄化社会,则我国从1950年的4千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7.5%,到2000年的1.26亿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0%,进入老龄化阶段,仅用了50年时间。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准,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达到1.78亿,占全国人口总数已经达到13.26%。,超过14%为老龄社会,也就是说,在未来一到两年,我国将正式迈入老龄社会。在“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出现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2.21亿;2020年将达到2.55亿;2020年以后,我国将出现第二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2021—2035年期间,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口1100多万,即在未来25年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由1.78亿增加到4.18亿,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3.3%增长到28.7%。而到2050年,每三个人中就将有一个为老年人。对于我国来说,从老龄化社会到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如此迅速,数以亿计的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已经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成了巨大压力,如何尽快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将是一个严峻挑战。老龄化的加快,也说明对老年人保障需求将会日益增多。

(四)老年人口抚养比的比重不断提升

老年人口抚养比是指某一人口中老年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是从经济角度反映人口老化社会后果的指标之一,用以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1990年,我国老年人口抚养比为8.3%,2000年,老年人口抚养比为9.9%,到2010年,老年人口抚养比已经达到11.9%。养老负担逐渐加重。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年度死亡规模和死亡率基本保持稳定,但由于计划生育的国策等因素极好地控制了人口数量,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再与人口快速老龄化和人们寿命的不断延长等情况相结合,则使得整个社会总体人口中老年人口数相对于劳动年龄人口数不断增多,老年人口抚养比增加。这不仅使社会对老年保障的需求快速增长,产生供需矛盾,而且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与人口增长比率下降的结合,对老年保障的稳定发展和财务的可持续性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挑战。

总之,人口结构的变化一方面表现在老年人比重的上升和人数的增多。由于老年群体的特殊情况,使他们对医疗、待遇、照料、护理、关爱及日常生活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大大超过其他人群。老年人比重的上升也表示着对需求的日益增长,尤其使服务需求也面临着供需不平衡的矛盾。这些都亟需通过老年保障多层次的建设来解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等需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建设老年保障的重要性,只有通过适合中国国情的老年保障的建设,才能更好地缓解养老压力,减轻子女负担,保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从目前养老方式的对比中看城市居家老年服务体系发展的可行性

目前社会上的养老方式纷繁多样,不过我国主要的养老方式将归为两种,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

(一)机构养老方式的优缺点分析

机构养老,又称社会养老,是指到社会的专门机构养老,不考虑区域,由机构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养老方式。机构养老在我国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也是现在主要的养老方式之一。目前的社会养老机构主要有托老所、养老院、老年公寓、护理院和临终关怀机构五类。我国主要以养老院、敬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托老所和老年康复医院为主。机构养老主要由老人个人负担部分入住费用,养老机构可以有多样的经营方式,提供多层次的服务。通过机构养老可以将需要照料的老年人集聚在一起,实现规模经济,用较少的资金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需求问题;通过机构养老可以设置符合老年人需求的服务设施,尤其是医疗器械,提供专业化服务;通过机构养老可以给老年人群提供交流的场所,也能减轻子女照料老人的压力。

上一篇:肝速康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下一篇:中国金融结构对海洋经济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