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新:最后的定位

时间:2022-09-18 01:06:04

张树新:最后的定位

对精力充沛、思路活跃得让人跟不上的张树新,最可靠的预测就是:失败是经常的,但决不会趴下。

如果不是严重的大气污染给整个北京蒙上了一层尘雾,位于建国门外的国贸中心35层,应该是眺望和感受传统与现代某种极端结合的极佳视点。

窗外的灰色显然没有妨碍张树新的心情。1998年末中国信息产业界大众传媒评判的“最具争议性”的人物,就在国贸中心35层一间200平方米的宽大办公室里,准备开始她新一轮的职业生涯。

把瀛海威忘在身后

张树新把瀛海威的所有故事留在了1998年。

新年元旦到来的时候,她和往年一样,选择了一个远离北京的地方去度假旅游,今年是三亚。

她的好心情不是没有根据。也许再过一个月,悄悄准备了一段时间的她称之为“更大的计划”就可以正式公布了。

从1999年开始,张树新的新头衔是盛华元通国际管理公司合伙人;她在其中个人占10%的股份,注册地是位于太平洋中的英属维尔京群岛。她的合作伙伴叫做亚洲网络基金(Asia Net),去年8月份刚刚成立,注册地同盛华元通国际管理公司一样。亚洲网络基金准备赶在1999年底或下个世纪的头一年在美国上市。据说,目前资金总额为5000万美元,虽然数目不大,“但这个基金会在今年底(1999)募集到3亿美元资金,三年之内通过上市,会增至10亿美元。”

刚从三亚回来的张树新1月5日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这家亚洲网络基金的背后支持者是一家名为Europe Capital的欧洲风险基金,曾经在中国成功投资过CDMA移动通信项目,过去一直涉足于电信、卫星通信和航空通信领域。

1998年,欧洲风险基金调整了策略,将未来的投资重点限定在两个领域:一是卫星通信,一是互联网。旗下的亚洲网络基金显然有备而来。年底,他们便收购了韩国最大的一个互联网接入服务商ISP;下一个收购目标会是东南亚的某个国家,同样是瞄准最大的ISP服务商。不过,据张树新透露,所有这些行动,包括亚洲网络基金的设立,最终市场目标就是中国。她所说的“三年之内上市所得10亿美元资金”的六至七成,将用于中国。

听起来,张树新得到了一个不错的机会。

她在盛华元通国际管理公司中所占的10%股份,是由合作方赠送的。她的主要任务是“国内项目的筛选、业务计划的设计、战略计划的组合”;换句话说,将负责这个基金在中国的所有业务。所有的投资将通过新成立的盛华元通国际管理公司进行,并将控股所投资的每一个项目。控股内容涵盖财务、业务、战略、法律等等,“并根据资本市场的要求不断调整业务的要求”。

另外,张树新说目前还谈不上“具体项目”,正在进行的是考察和调研。但她第一个确定的步骤会是定期举办有关中国电子商务的论坛,试图以此扩大公司的影响,同时也是选择合作项目的一个契机。

“我成为一个好商人的素质不够”

时至今日,张树新仍然表示对赚钱没有通常人那么大的兴趣。“如果我只是一门心思想做在市场中出类拔萃地赚钱的企业,那我就不做服务了。做服务只是为了它的规模和资本市场价值,这在全世界都是一样的。不然,我们就去做系统集成算了,或是去卖电脑。”她告诉记者。

虽然离开瀛海威已有半年时间,由于张树新与中国互联网的概念如此紧密地捆在一起,她仍然是各方关注的中心人物。不同的人们找上门来。

这些人出于不同的目的。据张树新分析,第一类是上市公司,从资本市场的价值考虑,他们表示不怕投钱,但没有未来的方向,希望张能够帮他们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第二类是通信、网络,以及传统的电信营运服务公司,面临产业结构升级换代,都看到了互联网是一个方向,但没有人能结合它在实际当中运用。还有一类是握着一大把资源,面临组合和新的业务调整。

用她的话说,这半年是一个很好的时间段,有可能相对超脱地去想问题,做市场调查。“由于讨论的对象几乎都是某个机构的战略决策者,他们思考问题具有前瞻性,对企业的决策有影响力。因此,这半年,对我个人而言,是把过去没有沉淀下来的东西沉淀了。”

最终促成她新的事业开端的是在此期间她所遇到的另一类人──风险投资商。

“这半年我见过不下十来个。”张树新不愿意透露具体是哪些投资人,只提到投资亚信的冯波,其他的有从耶鲁大学回来的,也有从摩根士丹利出来的。总之,“国内国外都有。大部分是中国人。”

张树新是个极聪明的人,虽然她真的可能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经营者,正如她的自我评价:“我成为一个好商人的素质不够,所以我不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永远经商的人。我容易感情冲动,感情用事。”

35岁的张树新面临新的职业选择,“是再做一个企业,还是做一个我了解的、致力于市场影响更大一点的事情”。她选择了后者。这“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于是,张树新手里有了两张牌。

一张牌是这半年时间,她免费帮别人作战略和业务咨询,掌握了大量信息,至少对那些企业有些什么问题,有哪些资源,想做什么事情,有了基本的了解。她决定,确切地说,她发现自己更愿意做一个战略策划人。

另一张牌随着风险投资人的出现而摆上桌面。这两张牌决定了张树新新的事业。她既做风险投资人的合作伙伴,手中拥有资金的投资权,又做战略策划者,负责对项目的选择和实施。而投资最终是跟海外资本市场结合起来。这曾是张树新做瀛海威时“孜孜以求”的目标,而今终于成为现实。

“不是像瀛海威过去经历过的先去找投资,再去找出口。”张树新吸取了这个教训,她说这次是“实实在在的出口需要我们。”这个出口就是亚洲网络基金,双方互相寻找和契合的结果。

如果你还有野心

坐在国贸饭店的一层大堂,张树新看上去依然充满活力,衣着和化妆流露出精心准备的痕迹。

虽然张树新在新企业中的股份全来自合作方的赠予,但这显然迅速地改变了她的心态。“我现在是持币的投资人了。投资人本身就有可能在下一步的市场重新组合中扮演一个角色,毕竟我对这个市场,对政策走向有一个认识。我想这会是我最后一个定位。”说这话的时候,张树新表现出一如既往的自信。

离开瀛海威后,张树新曾总结了三点教训:一是资源的组合,二是资本结构设置,三是商业模型的选择。

半年之后,张树新似乎对“资源”显得无比敏感,也更加情有独钟。“做瀛海威的时候,我痛恨自己什么资源都没有,而握有大把资源的人却做着无效配置。”

她对这一点显然感受极深,“数字化经济所需要的几个很重要的资源:物理资源,比如光缆、干线等;政策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市场资源,几乎都在体制内。他们拥有大量资源,但无一例外都有一个缺陷,就是对信息化经济本身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受限于体制。这些拥有大量资源的人做着我们不可想象的事。”

除此以外,张树新给人的印象是再无其他难事。“我觉得赚钱其实很容易。”对于张树新来说,企业的目标不是尽可能地赚钱,而是实现自已的理想。“你应该把你的创造力变成现实,把你的组织、影响、策划能力变成一支团队,再把这些结合起来变成一个企业,然后由这个企业实现你的很多理想。”

握有两张牌的张树新一旦“东山再起”,至少不用像以前那样为生存发愁,这或许可以保证她还能按自己的理念乃至理想行事。而瀛海威的失败教训,在互联网行业的摸爬滚打,也或多或少成了她今天可资利用的资源――尽管导致她与投资方分道扬镳的所有原因并没有导致她的真正改变。

张树新从不避讳她“做大事”的野心,她甚至总结瀛海威失败的原因之一是他们的“野心超越了所掌握的资源”。在她看来,推动中国互联网资源整合的力量一定来自稀缺资源――这些稀缺资源不是需求,不是业务,也不是技术和资本,而是带宽、资本管道和真正加入国际市场的法规和舆论环境。

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很多人会得出和张树新一样的结论。而利用国际风险投资获得了成功,至少看起来是成功的,也已有张朝阳创办的搜狐公司的先例。

然而,当我们站在新旧世纪的交叉点,扫描生机勃勃群雄并起的IT行业的时候,依然愿意选择张树新作为一种代表。这不仅仅因为她是“最具争议性”的人物,而是她不断地愿意在这个领域去开创些什么,做些别人想做却不敢做或没有条件做的事,尽管结局仍然是无法预知的――由于张树新的目标是实现理想而不是赚钱,这个结局可能是很不乐观的。

说不清是张树新使互联网观念在中国老百姓当中生了根开了花,还是互联网这个新兴产业成就了张树新。在做过记者、社科院研究人员、策划人,开过个把小公司,以及创建了中国第一家民营ISP、第一个在这个领域引进了国内风险投资、炒作出了许多新闻之后,张树新说,她觉得自己和信息产业特别是互联网行业可能有种缘分。

“如果你还有野心,想做对这个市场影响最大的事情,那你肯定不甘做过剩资源的事情。如果你又不掌握资源,那就看在这三种稀缺资源中,你能做点什么。”

张树新对记者说,现在她至少拥有了所说三种稀缺资源中的第二个。但看起来,她并不是那种对其他两种资源仅愿意作壁上观的人。

从拿钱的一方转到给钱的一方,张树新还在信息产业路上坚决往下走,只是将来会有多少人愿意站到她那理想的大纛下,又有多少人愿意拿自已的钱,去资助她的理想?

上一篇:传媒要走向市场 下一篇:柳传志:联想的“制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