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琢 精当优美

时间:2022-09-18 01:01:55

【摘 要】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理念,对教学各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对提高教学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试从课堂常用的五种教学语言分别进行优化说明,力求让教学语言在教学中的使用达到最佳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常用语 分解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3-0083-02

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注重教学方法的探讨与改进,却忽视了课堂教学语言的精心组织和优化设计,从而出现了累赘而粗俗的语言现象,影响语文教学效果。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都作了新的要求,其中教学语言作为教学的重要工具也必须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

一、基本要求

1.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准确明了。

汉字是表意文字,若语音不准,表意则可能差之千里;汉语中多音、混音现象繁多,特别是处于客家方言区的我们,就更需要教师在准备教学语言时力求准确通畅地表情达意。

2.掌握一定的发音技巧,抑扬顿挫。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音量应满足受众需要,根据语言内容调整语言节奏,尽量做到高低起伏,快慢适宜。随着教学需要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兴趣盎然,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语言分解优化

按照教学语言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和不同方式,可以归纳出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种常用语:导入语、提问语、点评语、讲析语、小结语。现从这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在教学语言上实现优化。

1.巧用导入语

富有艺术性的导入语,能够轻松而富有启发性地敲开新课的大门,巧妙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为教师的进一步讲授课文内容、营造气氛,打好基础。

导入语大体可以分为两类:情境渲染型和知识启迪型。

(1)情境渲染型的导语设计方法注重的是学生情感的挖掘,通过极富感染力的导语使学生入情,是以“导”激“情”。

导入时可通过描摹情境调动学生激情。如在教授《果树园》时,导语的设计,应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给学生展现一幅多姿多彩、极其绚丽的晨光图,激起学生对清晨果树园的美好憧憬,从而满怀激情的投入到学习中。

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增强趣味。如在讲授《竞选州长》时,先讲了马克・吐温的轶事。听完故事,学生在笑声中明白了马克・吐温的语言是多么幽默辛辣。学完这篇课文,他们就更能了解作者的幽默和讽刺的语言特点。

(2)知识启迪型的导语设计方法则是工具性的体现。教师更多注重的是对已有知识的运用,从而以“导”启“思”。

知识启迪型的导语,可以是设置引起思考的疑问。“有疑则思,进而解疑”这个过程会让学生充分体验“梦里寻她千百度”的执著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久而久之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也可以通过温习旧知识引出新内容。如于漪老师在教朱自清的《春》时,先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春的诗句,顺势引入新课,回味古诗,无形之中,学生就感受到春天的绚丽多彩,而朱自清的《春》对他们更有诱惑力。这样导入,学生必会迫不及待的去赏《春》。

2.精用提问语

提问语是教师以发问的形式开发学生的智力,唤起学生进行思维活动而使用的语言。提问效果的好坏,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

(1)提问要有精度。所谓的精度,要求教师敏锐地捕捉到矛盾。利用矛盾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如我在教学《石壕吏》一文时,就曾引入了这样一个矛盾:“有人认为《石壕吏》不是好诗,因为诗人杜甫在诗中始终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没有出来表过态,大家同意这个观点吗?”这个问题一提出,立即引起学生的热烈反应,他们争相从诗中找根据,课堂氛围极为活跃。通过学习他们最后明白了杜甫虽没有直接表态,却在人物的刻画和情景的描写中表明了自己的感情。

(2)提问要注意角度。如《孔乙己》一文,关于孔乙己的思想性格,如果教师直问:从文中可以看出孔乙己怎样的思想性格?这种问法过于平直,启发性不强,要是换一种问法:文章的哪句话形象而概括地刻画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唯一穿长衫却站着喝酒的人)这是一种怎样的特殊身份?表现他怎样的性格?两种问法目的一样,但后一种问法显然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3)提问要有坡度。教师要按照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教材内容的逻辑层次,由易到难,由表及里,逐步提高问题的难度。如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到“怎么样”的提问,由浅入深,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提的问题要真正能激发学生思维,在思考中获得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

3.恰用讲析语

讲析语即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时进行叙述并解释的语言。讲析语要求规范、准确、流畅,还要求针对学生特点,讲得生动,带有启发性。请看下面一个教学片段:

《我愿意是急流》

……

生:我想提出一点异议:我认为三四两段是表达诗人对自己爱人的希望,希望爱人对自己关怀体贴。首先我想的是,如果他把自己比喻成废墟、草屋这些趋向于破败的东西,我想肯定没人要他。

学生在解读文本时,遇到了障碍,而这样的障碍,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积累,显然是无法通过自主学习来解决的,而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又会影响到学生进一步进入文本领会诗人思想的学习效率。老师是这样来“解惑”的:

师:很有见解!我认为西方人写诗与我们好像不同,他认为废墟也许是一种悲壮,或者是一种牺牲。就像他把他的爱人比作美丽的夕阳一样,我们中国人是不会把爱人比作夕阳的,“夕阳西下”,谁还会爱她呀?(笑声)所以,他的意象还是有西方人的特点。第四节也是这样的,第四节其实说的是一种“保护”,“破旧的小屋”多少能够挡住一点风雨,所以“火焰”才能够燃烧。那么,三四两节表现的是什么呢?就是作者的自我牺牲精神,为了自己的爱人,甘愿牺牲。

在这段讲析性语言中,有三层意思:肯定了学生的怀疑精神,比较了中西方诗歌意象、美学意蕴的不同,用范例分析了两节诗歌的思想感情。既使学生顿开茅塞,又使学生已有的旧知识与新知识作了互通,而且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唤起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4.活用点评语

点评语是教师在课堂上敏锐地捕捉到学生活动的信息,并进行迅速、深入地加工,借以推进和调控学生的课中活动的一种语言。课堂点评要求要有针对性,特别是面对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停滞、定势、中断、旁逸等问题时,教师要迅速判断,即时点评,以促使学生思维活动的阔然前行。

课堂点评,从作用上来看,可以是含蓄的评判、巧妙的引导、准确的校补、艺术的深化。从语言表现形式上来看,可以运用生动的比喻,精当的对偶,形象的引用,强劲听觉冲击的排比反问。请看下面一个教学片段: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师: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读这首诗的感受。

生:人生就像大海上的一叶扁舟,当自己迷失方向时,这首诗就像灯塔一样为我指引方向,使我到达成功的彼岸。

师:他告诉我们,磨难是人生必经的一课。好,继续来。

生:告诉我们遇到困难时,要鼓励自己,不要放弃,要对未来怀有希望,当你成功时,回忆这些困难,你会品味到成功的乐趣。

师:也就是说,艰辛让你领略到更美的人生风光。

生:我们都是养尊处优的一代,生活很幸福,但是,人生总会遇到些困难。这首诗告诉我们,当你感到无助时,坚信阳光总会来临,未来的路很曲折,有悲伤,有欢喜。

师:要知道,你同样有坚强的双肩。

生: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就像给你心上留了一块伤疤,你要继续品味这种痛苦,镇定地想一想,时间会让这个伤疤愈合。

师:诗意地回忆过去,温馨地展望未来。

生:生活欺骗了你,是给了你痛苦的回忆,但不要一蹶不振,有痛苦的回忆,才有充实的人生,我们要大步向前走。

师:诗人海涅有这样几句诗:我的心,你不要忧郁,冬天从这里夺去的,春天将会还给你。明白他的意思吧。

生:明白。

生:读完这首诗,我想起一句歌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我们的人生避免不了挫折,我们要勇敢面对,相信未来是光明的,当我们战胜挫折时,我们看到的将是美丽的彩虹。

师:是啊,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世界上有不经过光射日晒而形成的果实吗?

5.妙用小结语

小结语是课文讲完后的结束语或总结性的话,好的结语会发人深省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某些时候,为了把原先备好的内容讲完,往往把45分钟都用尽,其实这是不科学的。因为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学生在下课前的5分钟学习的效果是较差的。如果教师一厢情愿地讲授,学生未必能掌握,此时倒不如将该节课的重点内容给学生强调一下,加深印象,或者提出一两个相关的问题,制造悬念,激发学生持续思考。例如《孔乙己》一文的小结语可以这样:孔乙己的命运既可悲又可怜,这有他性格上的因素(好喝懒做)而更多的还是当时的社会(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在课文的最后“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一话意味深长,请你发挥想象,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后会怎样呢?这样的结语,既能使学生再次把握好文章的主题,又可使学生通过想象加深对小说主题的认识。

新课程体现出许多新的理念,其核心是“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也包括教学语言的要求。“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的语言仅仅规范、科学是不够的,仅仅停留在不讽刺侮辱学生的层次也是不够的。教无定法,但也不能无法,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语言应该尊重学生、唤醒学生、激励学生,精心设计,尽可能让每一句话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凤刚.教学语言艺术遮谈[J].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1992(1)

2 韦志成.教学语言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3 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熊义勇.用美的语言粘住学生[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4(12)

上一篇:创设情景,为学生营造英语环境 下一篇:科学构建士官院校育人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