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教育助力学生绽放理想之花

时间:2022-09-18 12:53:26

美德教育助力学生绽放理想之花

教育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现代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首要问题。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部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中,对“提升学生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生活本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实践中,各所学校认识到,只有紧紧地把握德育与学生生活、德育与学生天性的互动关系,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为宗旨,来观察和分析道德教育活动,才能使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并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实际行动中。

近年来,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文峰小学在学生中深入开展了“美德教育主题年”活动,倡导“以行促德,生活育德”的德育工作理念,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主旋律,以培养具有广博爱心、渊博知识、文雅举止、高雅气质的博雅少年为目标,促进学生的习惯养成和品质提升,取得了显著成效。

困惑――学校德育的缺失在哪里

社会缺失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上的信息逐渐模糊了青少年的道德规范。网络游戏、光盘、书刊、影视上经常充斥着一些不适宜学生的内容,对自控能力较弱的小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小学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形成,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力、鉴别力还不强,加之客观现实的错综复杂,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显得偏狭,容易被表面现象迷惑,出现认识的混乱。

家庭缺失 家庭是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环境,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调查发现,80%的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身体,而道德教育却只字不提,有些家长对子女道德教育或是简单粗暴,或是放任不管;有些家长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不断地给孩子的学习加码,孩子承受不了过重的负担感到厌烦,产生逆反心理。还有一些家长自身素质低,对模仿能力强的孩子起了催化作用。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大人们的过度呵护、过分宠爱,其价值取向容易出现偏差。

学校缺失 学校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受升学率的困扰,“德育让位”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师是和孩子接触时间最多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不应该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但很多教师对学生怀有深深的爱,却往往恨铁不成钢,有时动机虽好,教育方式却适得其反。教师简单、粗暴的语言,未经充分地调查轻易给学生下定论,凡此种种都可能极大地伤害学生的心灵。

在当今的小学德育工作中,虽然学校非常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但在实践中,许多学生在小学阶段应养成的习惯和品格,到了中学甚至大学依然不能让人满意。在一次课题实验中,学校曾做过这样一个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显示。

从调查中不难发现,在学生中,自律自信、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意识十分淡薄,这说明,当前的教育是有缺失的。造成这种缺失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民族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缺失。作为礼仪之邦,我国历史上的传统美德故事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这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和宝贵精神财富,需要人们去继承和发扬,也可以作为现代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与载体。

在学校德育工作的不断探索中,笔者意识到,道德教育要实现从意识到信念,再从信念转变为行为,必须紧紧地把握德育与学生生活、德育与学生天性的互动关系,通过“真实生活情境”中的教育,让德育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感受成长的幸福,找到生命的诗意“栖息地”。同时,道德教育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需要人文环境的支撑,需要师生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工作必须立足于学校文化、人文环境的丰厚土壤之中,才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因此,在学生中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必须从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开始,从细、小、实入手,紧紧地围绕着学校特色和文化氛围,创设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的情境与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道德信念向道德行为的转变。

实践――以美德教育促习惯养成

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理清了以中华传统美德为载体,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着力点,以学校“博雅”文化特色为支撑的学生德育工作思路,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了以美德教育促习惯养成的探索与尝试。

第一是融合特色,培植美德教育环境的文化沃土。学校文化左右着德育工作的方向和效果,提升德育工作实效,必须做好德育与学校文化特色的有机融合。经过几年的学校文化与特色建设,学校“博雅”教育初见成效,博雅文化已经成为师生价值观的精神引领和核心。学校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让美德教育植根于学校文化的沃土。首先是环境创设。学校将“博爱、博学、文雅、高雅”四个文化核心的解读悬挂于各楼层楼梯的拐角平台,用文化理念引领学生的行为和品行;各楼层设计成“明德”“尚行”“笃学”和“博采”四个主题长廊,通过儿歌、故事、名言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行为、品质的引领和熏陶;在教学楼内开辟休闲区和开放书吧,创设课间休憩、静心阅读的优雅环境;各班设计班级名片、制订班级格言、开辟风采展台,打造班级文化氛围,形成了班班有特色、层层有主题、处处皆教育的立体文化氛围。其次是平台展示。学校在教学楼一楼中厅开辟德育园地,宣传学校美德教育主题活动,表彰主题月中涌现的美德少年及形象班级,展示学生在活动中的精彩表现;在校园广播开辟美德教育专栏,对新人新事进行宣传表扬;在校园宣传栏里张贴典型的个人先进事迹和照片,为学生树立榜样;利用班队会、校刊、校园网表彰先进班级和星级少年,宣传先进典型的事迹;在班级中开辟“博雅少年风采”展台,展示日常活动中评选出的星级少年风采,使整个校园成为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的“熏陶场”。再次是课程引领。学校从中华传统美德中提炼出“律、礼、智、和、孝、仁、俭、信”美德“八要点”,并参考季羡林编写的《中华传统美德警句名言》,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美德警句、名言和故事,分低、中、高三个学段编写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校本课程》,将“八要点”具化为自律、文明、睿智、团结、孝敬、仁爱、勤俭、诚信八方面的行为习惯,作为学校“博雅”校本课程中“文雅”课程领域的必修课,利用校本课的引领,使学生对美德知于心、始于行。最后是评价激励。学校以“博雅少年”评选为抓手,以校园吉祥物“文文”为主要元素,设计博雅少年系列徽章,分博爱、博学、文雅、高雅四个维度,对在主题月活动中评选出的美德少年进行累积评价,力求通过多元、主体、开放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美德、习美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美德教育的长效化。

第二是全员育人,构建美德教育管理的立体格局。学校建立全员育人机制,充分地调动教师、家长、社会三个层面的力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在班级管理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美德教育合力,全方位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和优秀品格的养成。学校将“人人都是班主任”制度化,实行“课堂负责制”和“课间交接制”两项常规工作制度,要求“谁的课堂谁负责、谁的课间谁负责”,使每位任课教师都参与到班级和学生管理中来,真正成为实施美德教育的主力军。在每个美德教育主题活动开展前,学校都会通过家校联系卡与家长进行有效地沟通;利用家长开放周,让家长通过近距离的接触,了解孩子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有的放矢对孩子进行良好习惯和优秀品德的培养;每学期举行一次家长讲坛,提高家长对美德教育的认识,形成家校教育的统一、互补,进一步强化美德教育效果,每学期举行一次“博雅少年”“情系教育模范家庭”评选表彰活动,形成了家校携手、共育美德的良好氛围。学校通过校内校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把美德的教育成果带进家庭、带到社会,在展现文明形象的同时,也提高了自我完善的意识。例如,以“做有道德的好少年”为主线,开展校内、校外爱心延伸活动:在校内开展“尊敬老师”、在家庭开展“孝敬长辈”、在社会开展“关爱他人”的互帮互助活动;以仁孝为主题,在校内开展爱学习、爱集体、爱同学系列活动,在校外开展感恩父母、感恩社区行等活动。通过家长、社会的参与和监督,达到固化教育成果的目的。

第三是活动引领,促进美德教育实效的全面提升。学校遵循“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规律,以“自律、文明、睿智、团结、孝敬、仁爱、勤俭、诚信”为主题,开展“每月一事”活动,即每月确定一个美德培养主题,通过“背诵一句名言、办好一期墙报、开好一次班会、组织一次展示、进行一次评选”的五个一活动,引领学在真实情景中习得美德,形成习惯。

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做好每月一事活动与少先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传统节目文化教育、感恩教育的四结合,以活动为载体,将美德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细节,共同营造“真实情景中的美德教育”。例如:礼仪月与少先队学雷锋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展“讲文明扬美德留美景”“我是父母小帮手”“我是环保小卫士”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在家做孝顺父母、热爱劳动的“小帮手”,在社区做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的“小卫士”,在社会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标兵”。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校形成了每月一事活动的阶梯状目标训练法,即:“行为导航――强化训练――反馈内化――评价展示”。以自律月文明就餐礼仪教育为例:第一周:行为导航。在各年级诵读理解“食不言,寝不语”“夫礼之初,始于饮食”等名言的基础上,分年级编写了《小学生就餐礼仪儿歌》和《小学生就餐礼仪八十字公约》,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发放《文明就餐礼仪导航》,组织学生自查,找出自己在就餐礼仪方面的差距,确定自己本周要改掉的一个坏习惯和要养成的一个好习惯,并在就餐时加以落实。第二、三周:强化训练。延续第一周的训练结果,发挥学生微笑督导队的作用,加强学生就餐礼仪的监督和指导;以文明餐桌评选为抓手,达到相互监督、共同提高的目的。第四周为反馈内化阶段。将文明就餐礼仪延伸到家庭,家长通过反馈表、学生自己利用文明就餐行为储蓄卡进行反馈和自我评价,结合在校表现,评选出文明就餐礼仪之星。第四周末:评价展示。学校举行展示活动,通过朗诵、歌舞、情景剧等形式,展示本月文明就餐活动中的典型案例,引发学生对于自身行为的反思;对本月文明就餐之星进行表彰,树立学习的榜样;发出下个主题月的活动倡议,提出活动要求。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在“以行促德、生活育德”工作理念指引下,学校美德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要实现德育工作的序列化、长效化、常态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在当今信息时代,学生的成长环境纷繁复杂,德育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必须紧紧扣住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两个重要环节,以进一步拓宽育人途径,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携手育人的新格局。做好学校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只有继续树立“成才先成人”的理念,不断深入德育工作探索,才能让美德教育在每个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出绚丽的理想之花。

(作者单位: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文峰小学)

上一篇: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势在必行 下一篇:凝心聚力谋学校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