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肉枇杷套袋试验

时间:2022-09-18 12:31:27

摘要:研究不同栽培技术对白肉枇杷果实品质的影响,通过对白肉枇杷套袋试验表明,套袋是提高白肉枇杷果实品质、预防果实生理性病害最有效的措施和关键技术。套袋后白肉枇杷大幅减少了果实生理性病害果,优质果比例和商品价值显著提高。

关键词:白肉枇杷;套袋;试验

宜宾位于中国四川省中南部,川、滇、黔三省结合部,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热量丰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8℃左右,年平均日照数为1000~1130小时,无霜期334~360天,气候适宜枇杷栽培,枇杷栽培面积较大,其中宜宾长宁县三元枇杷远近闻名,但随着近年来水果结构的调整,原种植枇杷品种已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该县与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引进白肉枇杷试栽,但由于枇杷幼果期至成熟期,气候变化大,气温升高快,兼之果农管理粗放,枇杷果实发生生理性病害严重,优质果比例低、经济效益较差。课题组于2010~2014年在宜宾市长宁县开展白肉枇杷套袋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试验设在宜宾市长宁县三元乡枇杷园,面积约1hm2,树龄10年生,山坡地,朝南,土层薄,肥力较差,枇杷为从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农业科技园引进的白肉枇杷,果园按常规方法管理。

1.2处理

套袋材料选用牛皮纸袋。套袋时间为每年3月下旬,对每株枇杷按东南西北4个选的果实随机套袋70%左右,套口朝下,并用订书钉封口。余下果实作为对照不套袋。套袋前疏果,单穗留果一般3~4个。

1.3统计调查项目

每年5月下旬果实成熟时,对试验园果实进行随机取样,每株取套袋果与对照果各20个,各抽样20株,共400个果实。采果时除袋,并随后统计记录成熟期、日灼果数、锈斑果数、皱皮果数、裂果数、机械损伤果数、果面光洁度、单果重、测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优质果数(果重≥50g)、优质果比例等情况。

2.结果与分析

2.1套袋对成熟期及果实外观品质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套袋白肉枇杷与对照相比,套袋果成熟期比对照延迟4-6d;套袋果外观质量有较大提高,套袋果色泽较均匀,光洁度提高,日灼、锈斑、邹皮和裂果也大大较少。其中日灼病套袋果发生率为几乎为0,对照(果面超过3%)平均发生率14.67%。锈斑套袋果(占总果面5%以上)平均发生率0.25%,对照发生率3.41%。皱皮套袋果发生率2.0%,对照为3.58%。裂果:套袋裂果率为0,对照为2.08%。机械损伤果:套袋果发生率为1.17%,对照为1.5%。生理性病害平均发生率:套袋果平均为15.58%,对照为24.33%。果面光洁度:套袋果面光洁,对照一般。

2.2套袋对果实内在品质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套袋后,白肉枇杷优质果数和可溶性糖比对照提高,优质果比例套袋果为45.75%,对照为29.92%,差异较显著,可溶性糖套袋前平均为9.0%,套袋后平均为11.7%,相差2.7%。单果重套袋果平均单果重45.7g,对照为45.7g,两者无显著差异。可溶性固形物套袋果为15.2%,对照为15.4%,两者无显著差异。

3.小结与讨论

套袋为果皮发育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微环境,避免了光、风、雨、药剂和机械对果皮的损伤,进而改善果实外观品质和内在品质。通过本试验表明,白肉枇杷套袋果与对照相比,果面光洁,日灼病、锈斑、裂果均明显减少,可溶性糖有较大变化。成熟期推迟4~6d,可溶性固形物和单果重变幅不显著,改善皱皮效果不明显。套袋后果实外观柔嫩明亮,无论从外观品质还是内在品质,优质果比例明显提高,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因此,套袋是提高白肉枇杷果实品质的一项关键措施,在白肉枇杷的栽培过程中,应推广使用。但是,对不同套袋时间、套袋纸质等对果实品质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上一篇:听风朗诵(九章) 下一篇:“唯有读书高”的神话应该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