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初三语文板块结构复习策略

时间:2022-09-17 10:33:20

例说初三语文板块结构复习策略

当下正是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如火如荼进行时,调研了几所学校的一轮复习内容、复习方法、复习效果,竟然是惊人的众口一词。内容相同——都是以书本为主;方法相同——都是按照教材顺序一课一课的进行梳理,重点掌握字音、字形、识记内容;效果相同——教师唾沫横飞,死去活来,学生昏天黑地,活来死去;理由相同——一直以来初三一轮复习都是这样进行,并美其名曰“对照考纲,夯实基础”。

事实果真如此吗?非也。初中三年六册书一百五十多篇课文,外加一些诵读诗词、专题、名著等其它知识,在短短两个月不到的时间里要夯实,那不是天方夜谭吗?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一轮复习的有效、高效呢?依愚之见,实施板块结构、点面结合的复习方法,不失为一种有效复习之策略。现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一轮复习为例,进行具体阐释。

一.一轮复习之原则

套用余映潮老师授课之理念,一轮复习可以遵循“六个一”原则:识记一些字词、品味一些美句、重温一个精段、习得一种技法、积累一段美文、拓展一篇文段。这“六个一”原则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温故知新,积累技法,实战运用。

二.一轮复习之技法

总的复习方法取名“三点式复习法”,“三点式”具体指美点、考点、引申点。“美点”就是指在复习的过程中由教师梳理出每篇文章的一个特点或一个美段;“考点”就是围绕考纲,梳理出每篇课文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引申点”就是指那些能够在学生阅读或写作中拓展运用的知识点或技法。

例如,在复习七年级上册课文时,我们根据体裁,调整了课文的顺序,归类进行板块复习,全册书共设计了五个板块,拟用五节课的时间复习结束。

第一板块:散文类。链接课文:《为你打开一扇门》《往事依依》《十三岁际遇》《本命年回想》《蔚蓝的王国》《繁星》《春》《济南的冬天》《夏》,重点解读《济南的冬天》。

第二板块:小说类。链接课文:《安恩和奶牛》《伟人细胞》《社戏》《端午日》,重点解读《社戏》。

第三板块:文言类。主要复习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链接课文:《寓言二则》《幼时记趣》《三峡》《梦溪笔谈二则》《论语八则》《狼》。

第四板块:古诗类。主要分思乡类、怀古类、怀人类、写景抒情类。链接课文:《次北固山下》《赤壁》《浣溪沙》《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早春》《西江月》《秋词》。

第五板块:其他类。链接课文:《斜塔上实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宇宙里有些什么》《天上的街市》《七颗钻石》《皇帝的新装》,重点解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在具体整合各个板块的复习学案时,着重遵循一课一得、一课一积累、一课一拓展的原则。例如第二板块小说类课文复习学案的命制可以这样设计:

(一)知识积累

1.《安恩和奶牛》

【技法积累】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例】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可是很干净;一条手染的蓝裙,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一块棕褐色的绒线方披肩交叉地盖在她那干瘪瘪的胸上。她戴的那条头巾颜色褪得泛白,七皱八褶,好像是撂在抽屉里有了年头。脚上的木屐连后跟都磨平了,皮面上却抹了油,擦得锃亮。她那瘦骨嶙峋的双手拿着毛线针飞快地翩然起舞。除这几根针之外,在她的灰白的头发上另外还横插着一根。她站在那里,竖起耳朵凝神倾听着杂货摊上飘过来的音乐声,也不时抬头看看身边熙来攘往的人群和买卖交易的牲口。周围一片嘈杂喧嚣,马市上马儿嘶鸣,海滩上渔船卸货的在吆喝,马戏班鼓声咚咚,小丑们招摇地高声喊叫。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哦,真是旁若无人,安闲得很。

【赏析】小说用几百字细致地写安恩的衣着外貌。像是在给她画像。安恩一身旧衣:“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裙衫依然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种土味儿”,头巾“颜色褪得泛白,七皱八褶,好像是撂在抽屉里有了年头”。安恩年纪老迈:“一块棕褐色的绒线方披肩交叉盖在她那干瘪瘪的胸上”,“瘦骨嶙峋的双手”,“灰白的头发”。可是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作者对安恩精神状态的细节描写:衣服旧,“可是很干净”;一双后跟已经磨平的旧木屐,“皮面上却抹了油,擦得锃亮”;“双手拿着毛线针飞快地翩然起舞”。穿着虽然“旧”,但是干干净净;年纪老迈,仍然不让自己闲着。可以看出,这是个认真、勤劳的人,过得有尊严。作者着意写她的衣着外貌,是想让读者通过这些描写,并凭借自己的经验,去感悟揣摩安恩的形象。

再看她的神态:在嘈杂的集市上,她“竖起耳朵凝神倾听着杂货摊上飘过来的音乐声”,“不时地抬头看看身边熙来攘往的人群和买卖交易的牲口”,“旁若无人,安闲得很”。作者是把人物放在“周围一片嘈杂喧闹”中来表现的。在这样的场面中,安恩似乎并不引人注目。但是这一切发生在集市上,生意人也许目中无人,他们注意的是用来交易的牲畜。

【美段积累】上面例文。

推荐理由:这是一段富有个性的外貌、神态描写,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可以借鉴运用。

2.《端午日》

【技法积累】精彩的场面描写。

【例】文中描写了观看划船、竞赛盛况、追赶鸭子三个场面。点面结合,详略得当,简练明快,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

3.《社戏》(例文解读)

【技法积累】

①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作者就是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来构思全文的。

【技法指点】线索可以是一物、一人、一事、作者的感情,也可以是文章的标题,找到了线索,也就把握住了小说的情节,《社戏》的情节就是“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

②揣摩下列加点词语,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A.“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这句话中的“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B.“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为什么说山是“踊跃”的?

【明确】以动词“踊跃”写山,把静物写活了。这个词含义与现在不一样,作者在这里是创造性地赋予了这个词以新的含义。

【技法指点】品味词语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其特殊的含义和作用,可以从它的引申义、比喻义、修辞等角度进行思考。

③课文比较突出地描写了双喜、阿发和六一公公等几个人物,试分别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明确】双喜是一个聪明、能干、负责、有领导才能、体贴的人。阿发是一个大方、淳朴的人。六一公公是淳朴厚道的农民形象。

【技法指点】此类题是考查人物形象的概括,概括时可用“××是一个××(人物性格、精神品质)的××(人物身份地位、性质、评价等)形象”的方式概括。

④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于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

【明确】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哈欠”“破口喃喃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戏”“那夜似的好豆”,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美好童年的回忆,充满了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了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技法指点】这是探究类的题目,解答这类题目时要关注全文,仔细揣摩。同时,一定要审清题目,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解答。

【美段积累】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推荐理由:这段文字从视觉、嗅觉、触觉等不同角度对月下景色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渲染了气氛,在自己的作文中可以灵活借鉴。

②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推荐理由:这是一段抒情议论式的结尾,给人回味无穷的感觉,这种结尾方法值得学习。

(二)拓展训练

链接一篇小说阅读材料,设计与上面复习到的有关技法训练的题目,进行当堂强化训练。

三.一轮复习之反思

中考一轮书本复习历来是复习备考的难点,老师们常常感到困惑,一课一课地磨,一课一课地练,可总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还是方法和思维的问题,总想面面俱到,实际是面面不到。而板块结构复习方法的尝试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点,收效比较明显。

一是复习的系统性更强了,按照体裁分类,有比照,有归纳,学生容易形成印象;二是复习的针对性更强了,以往的复习力求全面,其结果是学生感到很累,而这样一课一得,重点突出,习得轻松,学得实在;三是实用性更强了,一课一个美段积累,一百多篇课文复习下来,就是一百多个美段,对学生的作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四是时效性更强了,教师大胆的舍弃,精心的备课,节省了时间,分清了条理,真是一举两得。

余志明,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无锡。责任编校:舒 坦

上一篇:成语误用题解题思路 下一篇:由复盘式评课谈教学目标设定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