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区域乐舞百戏画像石的表现形式比较

时间:2022-09-17 08:49:24

南北区域乐舞百戏画像石的表现形式比较

乐舞百戏画像石作为丧葬艺术品中一个题材,在汉代文化的深远影响下表现出极其复杂的内涵,且由于不同的地域差异与不同的民俗文化,都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特征。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乐舞百戏纹饰用于汉墓室作装饰都是人类在思索生死永恒主题时常见的题材,它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因为南北文化有着不同的发展里程和特点,所以两者画像刻画在墓室的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存在着差异性。

人物的神情与动态

以乐舞为题材的画像石被当做是平面造型艺术,在处理人物的神情和动态上其实已经做得非常完备了。乐舞百戏里的人物造型,大部分以正面和侧面描绘为主。作品构图精简、线条流畅、生动形象。

山东盛产青石,其质地较细密。在面部的处理上,己注意到五官的表情,画像石常以上下分层或左右分格的手法去刻画宴饮图。而南阳画像石更多的是用石灰石,因为其质地坚硬,但又易脆,不太适合精雕细刻。工匠们想出一法子,通过采用粗犷的雕刻手法,来凸显南阳画像石的大气、粗犷之美。南阳以前地属楚地,那里的巫风浓郁,同时充满浪漫主义情调。南阳画像石对人物形象刻画很新颖,尤其是面部表情夸张,鲜明。对形象轮廓则是追求大形而不是拘于小节。内部线条简洁、质朴。在相对空白的画面上,更加突出了主体人物,画中人物排列疏密有致,没有太多装饰,通过简练的云纹来联系彼此,形成一种疏密与动静的结合。由于该区域画像石较早达到成熟状态,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

四川地区一般多以崖墓及石棺画像石为主。由于这里的石材质地粗糙且松软,又是砂岩,所以不太适合对物象进行精细刻画,只能用大块面、凹凸起伏、又富有视觉冲击力的雕刻技艺来完成。在人物造型与动态的表现方面,生动活泼,简洁明快。在画面造型方面,不仅要求动感,更多的是夸张的处理。风格依然是汉代文艺所固有的雄伟古朴的感觉。

陕北地区采用的是页岩,其结构较厚,不利于精雕细化,所以陕北画像石对人物面部的处理,主要以浅浮雕为主,不追求细枝末节,人物处理的也非常简洁,人物形象的外轮廓也表现得当,更多采用类似剪纸中“连”的手法,将不同物象巧妙相连,营造出浓郁的剪影风格。陕北的乐舞百戏图像更多了一种娴静优雅,使其极富艺术美感。

画面的内容与布局

汉画像石的创作空间十分广阔,不仅仅表现在内容选取上,同时也表现在构图形式上。从山东、苏北、皖北、豫东区乐舞百戏画像石画面布局来看,构图大多呈“密集型”布局,画面很少留白,一般填充的很饱满,通常将一块石面分为好几格,按照从上至下,从左至右排列,有时还将一格分为数小格。如果画面未分隔,雕刻者则会将最重要的内容放在画面最中心的位置,其余的地方会刻上一些花纹加以装饰,总之其目的就是最终将画面填满,整个画面呈质朴敦厚、充实密集的风格特点。让人有种密而有秩、乱而有序的感觉,因为整幅画面想要呈现的重点往往会被放在构图的中心点上。

南阳汉画像石在构图上基本呈现“疏朗型”的布局。即画面不分层也不分格,不会将不同题材的画面集聚在一起,只在一块石头上呈现一种题材画面。这样就使画面所要呈现的物象有着较为宽松的画面空间,也使雕刻工匠们在规划好画面构图的基础上,能够充分发挥其工艺技巧,对画面中物象的细节部分进行更加细致的刻画。

陕北地区则运用了多种手法去描绘画像石,凸显出很强的图案化和装饰性。在画面构图与分割上也是颇具想法,使局部和整体之间更加协调统一。在表现手法和技巧运用方面,使得轮廓特征更加平面化且具备夸张变形的艺术特色。

四川区域的汉代乐舞百戏画像石有着以下儿个艺术风格特点,画面的内容与陕北亦有明显不同,舞者有的着长裙,有的穿短裤,均腰束带,手牵手翩翩起舞,具有浓郁的西域文化风貌。就以单个作品的构图来看,依旧采用较简洁的构成方式,从而简化了内容繁杂、场面宏大的题材,既有留白,有很写意。

题材的程式与变化

在山东、苏北、皖北、豫东区的乐舞百戏画像石中,乐器大部分情况都是以乐舞伴奏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在舞蹈和百戏同时表演的大型场面中,乐器的伴奏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既可以对节奏进行控制、又能活跃气氛,使得表演者能更好的表情达意。

南阳对楚文化的保留格外重视,在这个重要地区,楚文化通过天人合一、追求浪漫、夸张等风格特点深刻影响着南阳汉画像石的题材与画面。它的构图十分简洁,一个画面对应一个主题,清晰明朗;对跳舞的人描绘的形象生动,极具艺术表现力。

陕北、晋西北地区乐舞百戏画像石在题材内容方面,由于砖石砌筑的墓室结构的局限,其题材内容突出地表现了当地的历史环境和农牧兼营的经济特点。

四川区域的汉代乐舞白戏画像石一般以现实生活为样本,在对内容处理上充满着现实生活的情调。整体组织较为复杂,既有单幅单个主题的,多幅一个主题的,又有多幅多个主题的,还有分格多个主题的。以骑吹为主题材的画像石较丰富,骑吹也称鼓吹,它主要是受西域游牧民族的影响,在马上进行的一种演奏形式。许多从西域传入的民族乐器也出现在该地区的画像石中,例如琵琶和胡笛等。四川地区在吸取中原和西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特有的巴蜀文化,这些在后来都被作为乐舞和百戏的载体记录下来。

乐舞百戏画像石因其自身不同的地域原因,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但同时也存在诸多的相似之处。通过运用美术学和视觉传达的相关理论,将汉代乐舞和百戏的图像与现代图形设计巧妙联系起来,对汉代画像石中百戏图像的表现手法和文化意蕴进行分析,同时将艺术语言渗透到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发展和吸收中去。

(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上一篇:建筑施工中桩基施工工艺刍议 下一篇:探析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