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人自由与风险共存

时间:2022-09-17 08:34:31

纳税人自由与风险共存

一场大刀阔斧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中国推开之后,最让纳税人关心的涉税事项审批的取消终于尘埃落定。在最近公布的《国务院关于第三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国发[2004]16号)中,取消了44项涉税行政审批,加上此前已取消的25项,总计有69项涉税行政审批项目被取消。确切地说,这些项目的取消给纳税人提供了比较宽松自由的纳税空间,减少了很多麻烦,节约了纳税成本。但是,如果不慎重涉税,纳税风险也会接踵而至。

据统计,在这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国务院分三批取消和调整了近1800项行政审批项目,因此被人们称为政府机关“伤筋动骨”的改革。据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小组的有关人士表示:现行行政审批制度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曾起过积极作用。但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和加快,当前在行政审批制度上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审批事项多,审批环节多、审批责任不明确、监督机制不健全,重审批、轻监管,重收费、轻服务等等。当然改革并不是要一减了之,放任不管,更不是要削弱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所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坚持权责统一,处理好转变政府职能与强化行政机关责任的关系。就是说,既要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使行政机关通过减少审批事项更好地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又要按照行政权力与责任紧密挂钩、与行政权力主体利益彻底脱钩的要求,强化责任意识,更加正确有效地履行职责,推进依法行政。

为什么说69项涉税项目的取消,对纳税人而言是自由与风险共存呢?

所谓自由,是相对于这些审批项目没有取消而说的。在没有取消之前,纳税人办理这些涉税项目,有着一整套相对繁杂的手续。比如说,申请审批项目的纳税人,必须先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申请,在申请同意后要准备大量报批的资料,然后再由主管税务机关报经上级机关审批,有的还要报经国家税务总局审批并备案。在得到批准后,还要再经各级税务机关的转发才能到纳税人手里。现在这些需要审批的项目取消之后,纳税人就不再有提出申请、获得批复的义务,只要按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自行处理就可以了。比如说在“取消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的审批”中,根据原《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商投资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审批管理的通知》(国税发[2000]46号)的规定,企业发生的财产损失,经税务机关审查批准后,可以在发生当期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扣除。现在取消了上述规定后,企业发生的财产损失,在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年度所得税申报表时,只要将财产损失的类型、程度、数量、价格、损失理由、扣除期限等做出书面说明,同时附带企业内部有关部门的财产损失鉴定证明资料等,如若涉及由企业外部造成财产损失的,再附带企业外部有关部门、机构鉴定的财产损失证明资料。所有这些资料具备以后,就可以自行进行财产损失税前扣除了,而且具备了这些资料后,也将自己的涉税风险降低为零了。

为什么说风险也同时增大了呢?因为在审批模式下,纳税人如实提供了有关材料,得到税务机关的批复,如果最后发生了使用政策、计算税金等方面的错误,则责任在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来说,需要承担的只是补缴税款而已。而取消了审批制度后,纳税人自行选择的空间增大了,很多纳税人对涉税风险注重程度不够,往往忽视了上述资料的收集和报备,这样就为自己企业的发展埋下了潜在的风险;同时,由于税务机关的稽查一般发生在纳税人申报、缴纳税款后,往往跨年度,如果发生了使用政策、计算税金等方面的错误,则责任在纳税人自己,因此不但要补缴税款,而且同时还要承担缴纳税收滞纳税和罚款的责任。

取消涉税项目的审批后,国家税务总局是如何进行管理的呢?在国务院取消69项涉税行政审批后,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据国家税务总局有关人士介绍,管理措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明确政策的法定条件,由纳税人自主适用、自行申报,并依照税务机关的要求提供相应的资料证明;二是强化税收日常管理,税务机关要采用事后备案、典型调查等多种形式,做好对纳税资料的统计分析和评估;三是加强事后监管,税务机关应当定期采用书面评查、实地核查等方式,对纳税人遵从税法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如国家税务总局最近下发的《关于取消及下放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以及外籍个人若干税务行政审批项目的后续管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4]80号)、《关于做好已取消和下放管理的企业所得税审批项目后续管理工作的通知》(国税发[2004]82号)、《关于取消注册税务师考前培训行政审批项目后进一步加强后续管理工作的通知》(国税函[2004]878号)等。这些管理措施的出台,使得行政审批项目由事前审批改为事后管理检查。

下面我们以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及外籍个人为例,谈谈取消了哪些涉税审批项目。在《国务院关于第三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国发[2004]16号)中,取消了不组成法人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申请统一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审批、企业改变折旧方法的审批、企业坏账损失审批、外国企业列支总机构管理费的审批、对外国石油公司在开采油(气)田合同区块之间结转勘探费的审批、中外合资高新技术企业定期减免税的审批、企业借款利息的审批、企业取得已使用的固定资产按尚可使用年限折旧的审批、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的审批、外国企业代表机构按经费支出换算收入计算征税问题的审批、外国企业和外籍个人向我国境内转让技术取得收入免征营业税的审批、外籍纳税人固定在一地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审批、外籍个人住房伙食等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的审批、外籍个人在中国期间取得来华之前的工资薪金所得不予征税的审批、个人认购股票等有价证券分期纳税的审批等16项。而在《关于取消及下放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以及外籍个人若干税务行政审批项目的后续管理问题的通知》中,则对上述16项审批项目一一公布了后续管理办法。

我们前面所述的“取消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的审批”,是上述16项中的一项,以此为例后续管理办法规定:取消审批后,纳税人需要自行准备一些书面说明资料及损失证明资料,而主管税务机关检查企业所得税纳税情况时,应就企业财产损失进行重点检查。对企业列支的财产损失,凡没有提供上述情况说明资料,又没有办法实际取证的,可以进行纳税调整。同时,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国税发[2000]46号文件停止执行。

各地税务机关为强化审批项目取消后的税收管理,纷纷推行了纳税评估工作。例如,在北京市税务机关,已把纳税评估作为税源监控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抓。他们在开展纳税评估工作时主要采取的方法如下:一是组建专业化纳税评估机构,推出纳税评估业务管理流程。纳税评估工作的推行与开展,要以专业化组织机构设置为保证。二是严格申报稽核,税务机关通过对纳税人各种纳税、财务资料及纳税人依法纳税履行程度进行审核、分析和评估,从而得出纳税人履行法定义务的程度。三是以约谈举证为纳税评估的服务方式。通过这种办法,帮助纳税人掌握税法、提高纳税申报质量,并可以在纳税评估环节有效地解决纳税人因主观疏忽或对税法理解产生偏差而产生的涉税问题,从而为税务稽查确认违法事实,准确定案提供事实依据。

总之,纳税评估可以有效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现象,也可以使纳税人减少缴纳滞纳金、罚款的风险。因此纳税人在充分享受自由权力的同时,千万不能忘记应有的义务,以免为自己埋下风险的祸根。同时,还要正确看待纳税评估,从而为自己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空间。 (作者系《中国税务报》记者)

上一篇:美联储升息25个基点至1.5%等 下一篇:西方企业集团分部业绩评价系统的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