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币两则 第3期

时间:2022-09-17 08:33:17

“重熙通宝”折十大钱,近百年来藏家未见实物。马定祥先生曾推断――”此钱应有大钱”,但生前亦未见到。可见此钱之珍稀程度。

今发叶柏光先生之藏品彩照及相关文字,以图推断,生坑硬锈,背部周廓及穿好,均制作精整,面部钱文布局合辽钱章法,与“重熙通宝”小平钱一脉相承。该泉得自辽故土,地望亦合,但锈色较单,“宝”字左侧边缘处,微有反光,似铜质较黄。辽钱小平钱铜质偏水红,大钱铜质如何,尚可探讨。

未见实物,按图索骥,难以准确。但既有此物面世,不应隐匿。“泉苑”自应公之于众,不需做过多评论,相信诸藏家火眼金睛。

辽代“重熙通宝”折十钱

――马定祥先生预言的“亦应有”之大钱

辽代古钱币历来是藏家所趋之若鹜、孜孜以求之物。古钱币学家曾说过:“辽钱半可得,半不可得”。“重熙通宝”即属于半可得之辽钱,目前所见古钱币谱录均收录有“重熙通宝”小平钱图拓,而且版式繁多,丰富多彩。然而始终未见有大钱面世。

著名古钱币学家马定祥先生在批注本《历代古钱图说》132页上批注“1619,重熙亦应有大钱,而尚未见”。1990年7月,马定祥先生给卫月望先生的信中曾谈及辽大泉:“统和以后,只有重熙未有过大泉,应亦有之,有待出现。”(《辽宁金融・钱币专辑》1992年第1l、12期合刊,第10页《辽钱琐忆》一文)。

笔者于2005年3月在沈阳盛京古玩市场,自一铁岭籍泉贩处淘得一枚“重熙通宝”折十型大钱,此钱直径42.7毫米,厚度3.4毫米,重量26.7克,生坑出土,后经传世。北坑硬绿锈,锈片呈薄蝉翼状,锈结牢固,包浆古旧,完整无损,为开门见山之物。此钱青铜材质,铜色水红,文字处理清晰深峻,隶书字体,典型的隶书“通”字,体现了汉魏遗风。笔者曾经亲眼见过与此钱版式相同的被称为“隶通”的“重熙通宝”小平钱一枚,相比较两钱极为相似,文字如出一辙,差别细微,仅为大小之分,制式有别。笔者所获“重熙通宝”折十钱与所见过的辽大钱的气息相通,一脉相承,辽大钱的风格及韵味十足,为所见辽大钱中的较好品相。

为慎重起见,特将此辽大钱“重熙通宝”折十钱照片发表出来,请泉界朋友广泛发表意见。笔者以为这枚辽代“重熙通宝”折十钱,即应是马定祥先生所预言的“亦应有”之重熙通宝大钱。它的现身为中国古钱史填补了一个空白。

(责编:丁丑)

后金铸币中的奇品

――银币“天命通宝”汉文平钱赏析

笔者收藏有一枚银质“天命通宝”汉文小平钱,此钱直径26毫米,厚度1.5毫米,重量6.5克。形制特点:狭穿、长“命”、斜“宝”、宽廓。币色银白,光泽柔和饱满,黑褐色的氧化银锈,地章呈现蜂窝状凹陷,这是铸银品的显著特征之一。整枚钱币充满了后金钱币的古拙气息。

据历史记载,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落,即大汗位,国号大金,建元天命,立都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史称后金,以区别于完颜阿骨打在公元1116年所建立的大金国。

终清一代,统治阶级为维护其封建统治,竭力提倡“国语骑射”,这不仅反映于政治、军事领域,就是在货币经济领域亦不例外,清代制钱的满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清史稿・食货志》记载:“太祖初铸‘天命通宝’钱,分别以满、汉文为二品,满文一品钱质较汉文一品为大,天聪因之。”后金历时21年,有两个年号,一为天命历时11年,一为天聪历时lo年。两个年号均铸有年号钱币,有小平、折五、折十之分,所铸蔚L圆钱铸量小,流通区域有限。面文以满文为主,汉文稍少,目前存世量较为稀少,而银质汉文“天命通宝”小平钱则寥若晨星。据《辽宁金融・钱币专辑》第8期(1991年11月出版)冯继钦、吴振强合著《试分后金年号钱版别》一文介绍:“后金年号钱可分为30多种版别,且天命钱满文多,汉文少。据现有实物仅见铜钱(可分红铜、黄铜两类),而未见银、铁等钱。”笔者粗略查阅了1991年以后出版的钱币谱录,均未见有“天命通宝”汉文银质小平钱的记载和图拓。今借贵刊一角,将此枚银钱照片奉上,供泉友赏析和点评。(未见实物,读者自鉴)

(责编:丁丑)

上一篇:稀而不奇的硬币 下一篇:金代古钱币之大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