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途同归的郭敬明和韩寒

时间:2022-09-17 07:46:21

【摘要】“他(郭敬明)夸着上海讽刺着北京……可问题是他本人是个四川人……很多名牌的拼写多亏了当年我年少无知时候看了几眼小时代。” 青春贩售本身就已经扭曲了青春,这两个名词写法不...

【摘 要】虽然郭敬明和韩寒的成名之路和作品风格迥异,但其经历和思想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晦暗的关联。郭敬明家境优渥,代表当代青年被物欲穷尽的迷惘空虚;韩寒生于草根却跻身名流,代表对现存体制愤懑不满却无力反抗最终被体制驯化的当代青年。文章以郭敬明和韩寒两人的成名经历和作品为分析对象,着重探讨当代青年群体身份认同的分裂-弥合的现状。

【关键词】身份认同;当代青年;韩寒;郭敬明

一、郭敬明:青春的贩售者/扭曲者

郭敬明生于四川自贡,在上海求学并最终定居。这是一条典型的地域迁移模式:西南经济不发达地区―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这种迁移模式也或多或少地反应在他的作品之中:第一部自传体式散文集《爱与痛的边缘》到如今的《小时代》系列小说。作品中的主角逐渐从“孩子”迁移到“青年”,原本地点模糊狭隘的高中校园视野也转变为清晰明确的上海。姑且不提郭每一部作品身陷抄袭的道德元素,其中一直不变的一个关键词就是青春。通常他的小说都不会是喜剧式的团圆,而是最终悲剧之后惨然的平淡。不管是哪一部作品,主要的矛盾终非常固定:友情破裂、爱情背叛、亲情冲突。承受这一切的主角就像一个孩子,带着浓烈的忧伤痛苦迷惘,不停地在断裂之中逃窜,试图将沉重和伤害留在身后。这些通常体现在他的作品的主人公在追忆青春时表现出来的复杂和麻木中。

郭的作品中几乎处处充斥着大量的奢饰品意象,以《小时代3.0:刺金时代》序章为例――6683个字符中,就出现了11个典型的奢华符号,包括国航头等舱、别墅、顶级名牌等等。在这短短一章中,出现了9个命名人物,其中3个是以英文命名。郭对于中西交汇、时尚魔都的上海极为推崇,却对代表传统、日常以及宏达叙事的符号用戏剧性的手法消隐而去(譬如非典、秋裤、牛仔裤等等),甚至有豆瓣读者这样评价小时代:

“他(郭敬明)夸着上海讽刺着北京……可问题是他本人是个四川人……很多名牌的拼写多亏了当年我年少无知时候看了几眼小时代。”

青春贩售本身就已经扭曲了青春,这两个名词写法不同但内涵并无二致。每个人体味的青春千方百种,当它变作可以批量生产的商品,那么青春已经变作一种扭曲了的意象,待价而沽。

二、韩寒:成功的投机者/反智主义的急先锋

韩寒生于上海市郊,高中半途辍学写出颇受争议的长篇小说《三重门》,在各种吹捧或怀疑的争论中声名鹊起。后来他又被称为中国最成功的赛车手、最具商业价值的作家以及最具人气的偶像,甚至在2010年入选过一次美国时代杂志年度百人榜。姑且不论韩身上疑论和诸多质疑,他也和郭敬明一样,最初以写作为名进入公众视野。现如今他也开始拍电影,身份和郭一样迷障重重。比起对于郭的评价,对于韩的评价就显得更加沉重和复杂。

韩的作品前期作品《杯中窥人》与《三重门》文风并不完全一致,剔除他备受争议的长篇小说,他的剩余作品几乎都是较为零碎的,缺乏一种明确的主线和完整叙事的主观意愿。对于这一点,他本人也不否认。值得玩味地是,让韩冠上自由主义斗士名头的更大程度上归结于他零散的博客文章以及与文学创作关系不大的两次网络论战。

对于韩寒这一神话的塑造,可以十分清晰的梳理出一条主线:天赋神性――挑战体制――公民楷模――神像坍塌。纵观他留下的各种文字资料与影像资料,带来的矛盾性要比和谐性更高。比起公民楷模来,韩表现的更像一位反智主义的急先锋:完全否定应试教育体制、不读书的文学天才、借着打击文坛腐败抬高自己身价的投机者、利用对于社会政治的关心重返体制中心的驯化者。那个时代众人捧出了一轮“韩太阳”,而如今神话早已落幕,但“神像坍塌,底座犹存”,掌声骂声中,他依旧屹立不倒。

三、中国青年群体身份认同的分裂和弥合:郭敬明区分年龄,韩寒区分平庸

电影《小时代》的女主角们住在豪华寝室中,而男主人公相貌英俊,年纪轻轻成就斐然,这个迷梦般的校园社会里几乎处处堆砌着奢华的符号,仿若一座黄金建造的城池。主角们生活在物欲横流的小时代之中,封闭而自我,不断重复无尽的分裂-弥合-分裂的情感过程。他们似乎无力,也无心走出那座城池。相比而言,电影《后会无期》中的意向符号就显得完全不同。主人公“混”的不好,逃离繁华的城市,试图寻找真实的自我,在无尽的公路上驾车漂泊。脏乱的面庞,无谓的浪,肆无忌惮撒尿,和时尚精致搭不上任何关系。除此之外,电影中还出现了很多与纯爱青春完全无关的意向符号:冷嘲热讽的现实、、诈骗、以及情爱背后的荒芜。但不可否认郭韩的叙述模式极为相似,他们的故事中都很难找到一种完整的情节主线,时空是不断置换流转的,如同电影镜头一般肆意跳转。没有一个明确的开头,亦不会有一个典型的结尾。

从时间序列的角度审视,郭的表现是按部就班的:高中毕业、进入大学、找工作。他笔下的女主角,虽然对物质极端推崇,但本质上遵循的依旧是一种典型的传统人生;韩的表现似乎完全不同,他笔下的男主角为了逃离自身作为青蛙被温水煮的命运,买了一辆车子想要远行去寻找真正的理想,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出乎传统意料的选择。

众所周知,郭韩完全不同,成名之路迥异,文风南辕北辙,粉丝更是彼此间骂声不断。但是这两人并非毫无关联,甚至可以说他们还有诸多联系。这里的联系并非一一比较他们之间的异同,而是指一种隐性的身份认知关联。当代青年群体身份认同,更准确而言,是指受过高等教育的18到25岁左右的青年群体的身份认同。他们大多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后,物质条件相对丰裕,升学就业压力极大。2008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基尼系数为0.491,超出国际标准线0.4,家庭间收入的较大差距直接体现在作为独一代的青年群体中。

国内将身份认同研究与青年这一关键词串联起来的相关交叉研究大多是关于青年群体中具有特定身份的亚群体认同研究,比如对于青年农民工、男性同性恋者、杀马特群体等等的实证研究等等。国外的研究者则是将Identity与Youth这一关键词串联起来进行分析,其中也不乏许多关于特殊青年亚群体的实证研究。Erickson将身份认同定义为一种“随着时间推移对一致性和连续性自我的直接感知。”在luigia simona sica等人对意大利大学入学新生所做的一次身份认同研究中也提到,这种直接的感知最终是通过认同达成来获得的。

对于自我身份的认同达成,郭的落脚点在于光鲜亮丽的物质符号,他的物质资本来自继承,并以此定义成功;而韩对于自我身份认同的达成定位于名利双收,除了继承途径之外,还有打破固化阶级区隔的自下而上的入侵行为,渴求获得物质符号的同时也渴望获得精神符号。这与两人的家庭背景和成名资历何其相似。但后者似乎是一种乍看上去比前者那种空手套白狼式的物欲诉求更为高尚的成功。因此郭敬明区分年龄,韩寒区分平庸。

郭笔下的黄金幻城中,读者随着岁月的流逝破除了重重迷梦,随后望见的是高不可攀的社会阶梯和现实的残酷。许多人迅速清醒,并因曾经堕入梦境的自我而羞惭;韩寒一开始便将自己定位于平民英雄,剑指禁锢自由的万恶体制,但他本身却只是一个宣称从不读书的辍学生。他以颠覆秩序的方式赢得声誉,却以顺应主流价值的方式固守并推高这种名声。他是叛逆与消费一代终将回归主流的最好象征。

郭韩二人获得物质资本的过程,均是一种反智主义的典型运行过程。他们采取的手法看似相异,但目的并非南辕北辙,而是殊途同归。当代青年身份的认同在郭这里断裂,他是一个青春的贩售者,在物欲穷尽的迷惘之下,对于身份认同的直接感受来源于物质本身;而这一切最终又在韩那里弥合,他代表着中国青年对现有体制的愤懑不满,反抗挣扎无果后,迅速打包沾满理想泥土的行囊,投身郭氏的物质伊甸园中。区别仅仅在于,有些人轻而易举便得到了上帝的准许,有些人却只能远远徘徊在乐园之外。

参考文献

[1] 黄平.大时代”与“小时代”―――韩寒、郭敬明与“80后”写作[J].南方文坛:今日批评家,2011,03.

[2] 郭敬明.小时代3.0 刺金时代[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

[3] 肖鹰.韩寒神话与当代反智主义.贵州社会科学[J]. 2012,05.

[4] 韩寒.长安乱[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6.

[5] 施爱东.韩寒神话的史诗母题[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科学社会版),2013,01

[6] 罗显勇.论郭敬明的都市欲望化创作―――兼评《小时代》系列小说[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4,02

[7] Erikson, E. H. (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 Norton.p18

[8] Luigia Simona Sica・Laura Aleni Sestito・Giancarlo Ragozini(2014).Identity Coping in the First Years of university: IdentityDiffusion, Adjustment and Identity Distress.J ournal of Adult Dev (2014) 21:159172.DOI 10.1007/s10804-014-9188-8.

[9] 杨早.韩方之战的四个关键词[EB/OL].新浪博客“高芾的野史记”,http://blog. .cn/gaofu.2012-02-01.

作者简介:王甜甜(1989- ),女,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文艺与传媒。

上一篇:浅析《人间词话》中“隔”与“不隔”理论的接... 下一篇: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