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错过的性教育

时间:2022-09-17 07:34:46

那些年我们错过的性教育

朋友,你经历过绝望吗?和家人看电视的时候总会碰到那么几回,看上去清心寡欲的男女主角刚看对眼突然就开始传宗接代,客厅随即陷入迷之尴尬。这种场景避无可避、反复出现,最后变成人生阴影。即便你已经长到30岁,早已见过大场面,还可能习惯性尴尬。

我们中国人对于和性相关的话题向来羞于启齿(骂人的话当然不算)。但这几天在网络上,大家对一套叫作《珍爱生命》的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的兴趣很大。这套北京师范大学编写的教材里面有比较详尽的性教育内容,甚至还有突破传统观念的性倾向介绍,堪称中国性教育历史上里程碑一样的存在。可或许是因为里面普遍采用了器官的学名,真实地刻画了一个猥琐的阿姨,甚至有男女共枕的写实绘图,在被营销号断章取义地恶意炒作了一番之后,这套书瞬间就变成了颇有争议的“大尺度”读物。

但一套科普类读物如果因为使用了器官的学名被定义成“青少年驾驶技术培训手册”,那就有点太冤了吧。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天所有的百科全书里,颅骨都被叫成脑壳,肾脏都被叫作腰子,甚至心脏都被叫成“哈特”,那是不是意味着医生做手术的时候就会出现“×护士,快给我拿个腰子过来”,“艾玛,×医生你怎么做个手术都想着大补”这样的场景呢?

网友们的心情也可以理解。毕竟我们是一个连上厕所都有“出恭”这样文雅的词汇可以替代的含蓄民族。但对孩子开展性教育,不仅是为了让儿童说出生殖器官的正确名称,了解自己诞生的过程,也是为了让我们的后代树立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意识。让儿童明确了解“身体的隐私部位”和“怎样预防儿童害”,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应该说,北师大的这套教材很好地cover了方方面面。它让孩子了解生命如何诞生,也告诉孩子应当尊重所有人对婚姻和爱的选择。

令人遗憾的是,网友们看到一幅断章取义的截图就大呼车速太快,这套读物的编委虽然马上就站出来指责截图不全,并且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最后校方仍决定将该书收回。

话说回来,把性教育的所有责任都交给一套教材,这好像也不太合适吧。古代在女子出嫁之前,父母会塞给女儿一个等到洞房以前才能打开的锦囊―你没猜错,锦囊里装的就是用来“涨姿势”的一幅图,借用《红楼梦》里的名字来称呼这幅图,那就是《海棠春睡图》。这就是古代女子的性启蒙读物,起的是速成培训的作用。这听上去不荒谬吗?现在我们将性教育的重任都交给了一套书,让人感觉又回到了几百年前。

重任本就不该全部托付给一套教材。还记得我们自己小时候吗,面对性话题父母能瞒则瞒,只盼日后我们自己顿悟。矮油,但大家都是上过中学的人,经历过“先进带后进”的性教育启蒙环节,轮到自己做父母的时候难道不担心“先进”学艺不精带岔了道怎么办吗?

堵而抑之,不如疏而导之。就像北师大儿童性教育课题组回应时说的,了解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如果觉得让二年级的孩子读茎字太困难,那可以大家一起想想怎么教更合适。创业公司们也可以准备起来了。

那些本可以成为性教育的时刻

和爸妈一起看到高能镜头时

影视剧爱拍情情爱爱,情到浓时难免会……爱爱。小时候全家看电视,从《天浴》里充满讽刺意味的,到《新白娘子传奇》里小青唱着“颠鸾倒凤”拉床帘,《吕不韦传奇》里的几天不下榻,都是考验我们演技的关键时刻啊。想想那时有多累,明知道会有啥但一定要装作不知道且没兴趣知道会发生啥,关键其实我们也不知道究竟镜头往上摇拍到天花板这件事有啥好尴尬的。多少次,我们就在父母调台和自觉倒水中错过了很好的“涨姿势”机会。而且,长大之后还留下了后遗症,每次和父母看到高能场面就坐立不安,很是影响观影体验。

家里有新成员诞生的时候

看到比自己还要小的小孩,小朋友们通常会感到非常好奇,这个时候他们难免就会想到自己的身世。如果你抱着一个刚出生的婴儿跟小朋友解释人是怎么来的,估计这个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更加容易被接受吧。

《西游记》放到了西凉女国的子母河

还记得i八戒和唐僧两个大男人喝了子母河的水以后居然怀孕了的故事吗?这应该算是童年阴影之一了吧。作为一个已经会打酱油的成熟小孩,难免会对自己的身世包括家里的自来水产生一定的怀疑,并且开始思考“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要去哪儿”。自己实在想不通了以后就会去求助爸妈,而我们这代人的父母基本上不会借机做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是选择编一个故事。我们在后面总结了一些家长的故事流派。

听流行歌曲的时候

欧美歌手时常是非常大胆的。比如Enrique Iglesias、小甜甜布兰妮还有盆栽精The Weeknd,他们的歌里常常会有很多让人面红耳赤的场景描述(具体哪首歌就不说了,不然我们编辑部又要被说是车队了)。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问你,“爸爸/妈妈,小甜甜唱的这些都是什么啊”,不妨借机向孩子传递正确的观念和知识,反正也挺顺理成章的。话说回来,都能听懂英文歌了,估计事情也懂得够多了。要不……把目标换成刀郎的《情人》、胡杨林《香水有毒》这些网络歌曲试试,当年小学生可爱唱了。

胡乱教育的后遗症(严肃脸)

缺少保护措施的

前几天有媒体报道,一个20岁的姑娘已经是5个孩子的妈,从15岁就开始生育。《珍爱生命》被下架之后,一些支持性教育的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电视不准播广告却对人流医院、紧急避孕网开一面。这个提问的逻辑是,在最坏的情况下,懂得事先做保护措施至少好过事后慌乱补救吧。

容易受到侵害

《珍爱生命》这套丛书最开始被质疑的一点,就是为什么要使用如此直白地表现出李阿姨言语“调戏”小孩子的一幅插图。但实际上,这幅插图明确地向小孩子说明了。身上哪些地方不能让人碰,遇到这种事情应该马上离开并且告诉家长。如果家长没有及时对孩子展开性教育,孩子有可能会因为缺少自我保护意识而觉得这只是在“玩游戏”,更容易被侵害或者侵害他人。

一知半解地去实践

如果我们以非常开放的态度去解决下一代有关生理的问题,那么小孩子也会放心地和父母交流。如果家长一直羞于向孩子开口,那么对性一知半解的小孩子只能把困惑憋在心里。不管是家里还是学校都无法给ta答案,只能靠自己的尝试来判断是好是坏―想想就很不对劲。

在爸妈的故事里,有很多经典骗局

拾荒派

这一类父母基本上不会闲着,他们总会在各种废品回收站徘徊,而且总能很幸运地在垃圾站众多的废品里找到一个小孩。如果小孩子继续问“爸爸/妈妈,那为什么隔壁的王叔叔老说我很像你啊”,这一类父母就会使出必杀技―“垃圾站里捡来的小孩子会和捡的那个人越来越像的。”不过这样会让小孩子觉得自己从小就好可怜,命运好像从来掌握在别人的手里似的。而且就像麦家在《刀尖》里写的,孩子最怕的就是突然有一天会有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跑来说“你的爸妈其实不是你的亲生父母”,生活在这样的阴影之下感觉十分压抑。

话费充值派

技术的进步给人类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选择,而这一类家长就是在这样一个新时代,在面R“要米油还是要小孩”的衡量当中选择了后者。

天降派

这一流派的父母通常会告诉自己的孩子,“有一天你从天上掉下来,爸爸妈妈把你接住了,所以我们就变成了你的父母。”这个看起来有点傻的流派还挺有国际基础的,欧洲许多国家的神话故事里也有仙鹤送子的传说,讲的是仙鹤会用长长的嘴吊住一个包着小婴儿的布包送到每一个盼子心切的家庭里。中西方这么一交叉印证,难怪我们小时候会相信这么荒谬的故事啦。

肚脐眼派

也有的爸妈为了委婉表达,就跟自己的孩子讲是从肚脐眼里把ta生了出来。只不过这样的说法还得考虑自己的孩子是男是女。如果和小男孩说了肚脐眼的这个神奇功能,有些男孩子会不会一直期待做妈妈呢?

各国都是怎么做性教育的?

美国

美国中学性教育第一课是教学生认识安全套,以及让他们了解男性、女性的身份识别。课程会对如何识别性别、受大脑和荷尔蒙控制的性取向和不同性别的不同表达做讲解,利用图表对性别做详细解释,让学生了解这个世上除了男性和女性还有第三性人,让他们正确认识这一群体。

日本

日本同样非常重视青少年的性教育问题。学生从三年级起,就开始接受强制性教育,主要内容包括女性例假和男性生理问题。到了中学,学生们就可以从课堂上学到一些简单的避孕知识。总体上日本的性教育课程趋于保守,比较合适的场所是校园里的保健室,有的学校还会用布偶作为道具讲课。

英国

在英国,孩子从5岁起就开始接受强制性的性教育课,这样的课程要持续到16岁。这一时期,英国的孩子主要接受的性教育课程是“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这并非一门轻松的兴趣课,而是需要通过严格考核的必修课。英国孩子不仅从小能认识男女的不同,还知道自己究竟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

德国

德国的性教育课程开课前会通知家长,这一点相对保守的中国可以借鉴。德国的学生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接触性教育课,这时的课程较粗浅,到六年级,性教育课程开始变得较正式。

法国

法国性教育课程堪称历史悠久,从1973年起就存在了,因此现在的法国性教育体系已经较为完善。法国教育部规定,八年级和九年级的学生需完成30至40个小时的性教育课程。

上一篇:品管圈模式在降低手术室护生护理缺陷中的应用 下一篇:手术室护理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在手术室持续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