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故事教学中放飞幼儿的想象力

时间:2022-09-17 07:10:27

如何在故事教学中放飞幼儿的想象力

故事教学是幼儿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故事中生动具体的形象、引人入胜的情节,都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引起幼儿的兴趣,触发幼儿的情感,打开幼儿的想象力,故事教学应当成为师生放飞想象的自由快乐时光,可是传统的故事教学模式弊端在于单一多于互动、静态多于动态、你讲我听,导致很好的资源不能有效利用。本文将从儿童故事教学入手,具体地探讨培养幼儿想象力的方法。

一、精心准备,把幼儿引进故事想象中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幼儿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幼儿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故事教学内容的选择显得尤为关键,教师需要考虑这样三个方面:一是所选择的故事内容应与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相符,这是选择故事内容的前提条件。尽管各年龄班的故事选材无一明显的界线,但是由于受年龄特征、每个幼儿的接受能力和发展水平的限制,教师在选择故事内容时,要特别考虑各年龄段的教育特点:对小班幼儿应注意选择高形象性、高情感性的故事,中班、大班可兼顾寓言、说理等题材的故事,使幼儿感知和想象。二是所选故事的内容尽可能体现在各科教学活动之中,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之中穿插一、二个简短的故事,既可以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又能活跃活动的气氛,提高活动的质量。三是所选故事的内容要考虑时令的特征。如: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把池塘里的冰融化了,小蝌蚪们开始在水里活动起来。这时候,选择《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进行教学,既联系了自然实际,又及时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

二、改进教学,为幼儿留下充裕的想象时间和空间

如在讲《战胜大类狼》这个故事时,可先讲故事开头,接着出示图,讲故事结尾。然后问幼儿“小动物是怎么过河的?大灰狼又是怎么会掉进河里的?”让幼儿议论几分钟,鼓励幼儿想出各种不同的办法,把故事的中间部分续编上。在编故事时,一般讨论法是运用较多的一种方法。在讨论中,教师要鼓励幼儿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1)编故事的结尾。可以先请幼儿讲有趣的故事,不要讲完,让其它幼儿给故事续各种各样的结尾。结尾要求符合故事情节的发展。(2)听音乐编故事。教师先让幼儿听一段甜美的旋律或听配乐散文等,引发想象,使幼儿置身于诗情画意之中,最后及时引导幼儿展开想象讲故事。(3)根据一幅生活画、一段生活经历,引导幼儿编故事,所给的内容应该是幼儿熟悉的。(4)出一个主题,让幼儿按主题编故事。比如主题“快乐星期日”,让幼儿根据这一主题想象,编出故事。

三、积极启发,让幼儿与你一起飞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想象力可以开拓创造性思维,发展幼儿智力。在故事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幼儿多听充满想象力的故事外,还要启发、诱导他们进行大胆丰富的联想,这里的诱导就是要把孩子带入故事中去,不仅要引导孩子听懂内容,而且要有意识地教他们辨别善恶、真假、美丑,从而达到对良好品德的培养。还要利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孩子的内因(内驱力),刺激他们的智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要适当根据孩子的智力发展和知识水平,多设置悬念,让他们去思考:下步怎么办或要发生什么事?还可以设疑问,激发他们的主动性。这样孩子就不仅只当“收音机”,还要动脑、动口、动眼。如在给幼儿讲《骆驼与羊》这个故事后,采取变向思考、再造想象的手段,请幼儿想一想如果骆驼和羊又一次相遇了,事情会怎么发展?这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启发幼儿的想象,使幼儿入情入境,设身处地去思考问题。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分析理解故事内容,再现故事中的某些词句来启发幼儿的想象,培养其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如在讲了《鹅大哥出门》的故事后,教师可以提这样一个问题:“想一想,这是个怎样的鹅大哥?为什么说是这样的鹅大哥?”让幼儿再现故事中相应的词句,如通过“瞧我多漂亮”,“谁也比不上”,“它把胸脯挺得高高的,脑袋抬得高高的,眼睛望着天”等词句,得出“这是个骄傲的鹅大哥”这个结论。这种类似的启发提问,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通过不间断地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不断地进行多角度地思考,既启发才智、拓展视野,又促进幼儿积极的想象,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有效地提升故事教学的整体效果。

四、重视渗透,增强幼儿想象力的知识经验

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是幼儿想象力发展的基础。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曾说:“没有形象的呈现,就没有理智活动。”生活里的形象反复出现会在人的记忆里产生意象,想象力是在意象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培养幼儿想象首先应丰富他们感性经验,增强知识储备。

如有些故事内容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包括一些动物、植物的特征,自然现象和科学现象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此类故事教学前,让幼儿对某些事物的现象事先有一个局部的认识。注意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留心观察一些故事和现象。例如:在讲《谢谢小猴子》故事前,先要让幼儿在常识教学中了解大象有长长的鼻子,长颈鹿有长长的脖子,猴子会爬树等常识。然后再教学,效果更好。在讲《聪明的孩子》之前,让幼儿了解“镜子的反光”特点……当然,每个故事都有各自的内容和特点,只有教师勤于分析,吃透教材,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才能得到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故事教学在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为幼儿想象力的表达提供非同寻常的机会和条件。因此,在故事教学中,如何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是中国幼教的关键,是当代幼教工作者的使命。

【参考文献】

[1]王俊玲.培养幼儿想象力的有效途径.早期教育,2004,

8.40页

[2]李萍.浅谈美术活动中幼儿想象力的培养.内江科技,2005,

1.38页

上一篇:引导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策略 下一篇:室内区域活动中幼儿的自主引导问题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