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时间:2022-09-17 07:09:50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摘要】本文从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阐释入手,对创新教育体系应关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适应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学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讨论。本文认为,创新素质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而创新能力则是创新素质的体现,创新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作为创新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摈弃传统的讲授法教学,大力推行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

【关键词】创新能力 创新素质 启发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193-02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实施这一战略的关键,乃是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是各级各类教育的根本目标和艰巨任务。作为直接向社会输送各种高级专门人才的前沿阵地,高等院校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肩负重任。应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呢?本文从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阐释入手,对适应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学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分析,为大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完善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创新素质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

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培养不可或缺、互为关联的三个维度,而创新素质则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所在,其终极目标是培养和提高人们的创新能力。良好的创新素质是一个人能够展现较强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创新能力,又称创造力,是指人们提供首创性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的能力。简言之,创新能力是指人们所具有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创造活动中形成,也是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创新能力也可以理解为进行创造活动的能力。何谓创造活动?前苏联心理学家捷普洛夫(B.M.Te)说:“凡是能给予新的、独创的、有社会价值的产物的过程,都叫创造活动。”这就是说,创造活动是以提供创造性产物为特征的。而创造性产物的特点有两个:一是首创性,新奇独特,前所未有;二是价值性,对社会或个人有一定用途。两个特点缺一不可。据此可以界定:创新能力是提供首创性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的能力。

一般地,人们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性地计划以及组织和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其中,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它是一种综合的思维能力,它需要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四种能力的统一。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直觉思维是一种非形式逻辑思维,是一种未经逐步的逻辑分析而获得答案的思维方式。具备这两种思维能力是一个人敢于创新的必备条件,而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又恰恰是我们在教育中重视不够、做得不好的。

创新能力来源于对知识的合理吸收、理解和运用。心理学关于创新能力的研究成果表明:创新能力涉及人的心理、生理、智力、思想、人格等诸方面的基本素质,它以这些基本素质为基础,是上述基本素质的综合体现。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独立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新见解、新结论以及各种不同的操作方式、方法,都是一种创新。大学生所具备的这些能力,在本质上都属于创新能力。

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关键取决于他是否具备创新素质。一般认为,创新素质至少包括以下7个方面的内容:(1)有不断探索创新的兴趣和欲望,勤于思考,思维灵活,具有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统一性,并善于想象,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对问题由高度的敏感性,求新、求异。(2)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勇于突破思维定式的束缚,善于提出新观点、新理论和运用新方法、新思路解决问题,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3)有高度的独立性和自觉性,个体的主体意识比较强,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能排除外界干扰,专注解决某个感兴趣的问题。(4)有适度的冒险精神,敢于怀疑,敢于批判,在任何不利条件和环境中都不动摇对自我的信念,在挫折面前可很快调整自我心态。(5)所掌握的知识新(前沿性知识)、专(在某一领域有独到见解或较深造诣)、博(有扎实的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6)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信息能力、研究能力和操作能力。(7)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心理素质,这主要包括意志力、观察力、乐观、独立、幽默、富于社会责任感等。

二、创新教育体系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构建一个与创新能力含义、内容和创新素质相一致的教育体系――创新教育体系。

然而,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与致力于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这种创新教育体系还存在极大的矛盾与冲突。第一,我国大学生在应试教育中形成的思维标准化。思维标准化是指思维方向、方法和技能的规范化和模型化。一般而言,一个人的思维标准化程度不仅与教育模式相关联,而且还会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思维标准化不仅会导致学生的思维缺乏灵活性和独创性,而且还可能导致学生的思维惰性和权威迷信。因而,思维标准化构成了各国创新教育所共同面临的挑战。对于我国的大学生来讲,由于我国数千年来所秉承的师道尊严悠久传统以及应试教育模式的实际存在,客观上形成了学生“惟师、惟书、惟上”的心理定势,这种情况会变得更为普遍和严重,因而更值得加以关注。第二,大学生在长达10余年的中小学阶段学习知识的无活力化。知识无活力化是指学生所学的知识很少或不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其本质是知识吸收的僵化。这实际上意味着我们所强调的“学以致用”只是一句空话,极易引起学生在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上“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最终导致学生在智力发展上的压抑、停止甚至退化。这对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很可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有助于解决传统教育所导致的思维标准化和知识无活力化。

因此,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关注以下四个方面:(1)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主要包括创新动机、创新目标和创造潜力。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只有在强烈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大学生才能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2)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精神主要包括有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对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因此,学校应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3)创新能力的培养。高等院校应通过全面系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贯彻实施,激发大学生创新的兴趣和欲望,训练大学生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洞察力和想象力,锻炼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激发大学生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着力搭建专业知识与技能相结合、通识性与专业性相结合、具有学术性特征的专业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重点锻炼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和所具有的技能去发现、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实践问题的能力。(4)创新品质和人格的培养。创新品格和人格的培养应主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无畏的胆识、坚强的意志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上述几个方面在创新教育中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作用。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一个人创新的灵魂和动力,创新素质是其创新的本质力量所在,而高尚的人格、坚强的意志品质则实现创新成果的根本保障,它不仅能激发创造意识,而且还能促使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更好地发挥和运用。

需要指出的是,创新教育过程是漫长的,它不仅应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而且还通常涉及学前教育和校外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作为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主战场的课堂教学,在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大有可为,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对担负着直接向社会输送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来讲,尤为如此。

三、课堂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沿阵地

高等学校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一是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学习,二是培养锻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并尽快适应社会奠定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基础。虽然高等院校课堂教学的两项任务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或缺,但更重要的,应该是事实上也证明是大学生发现、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类能力在本质上体现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虽然传统的讲授法在完成上述任务中具有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对于高等教育来讲,讲授法往往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式进行知识的单向传授,忽视教学双方的互动交流,尤其是容易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对于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激发以及创新素质与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改革传统的讲授法,大力推行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等,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一)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诱导、暗示或通过阐明事例,激发学生联想从而领悟知识要点实现教学目的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掌握所需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即通过自己的思考所悟出来的,是主动获取而非被动接受,教给学生的也不只是现成的知识,而是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具有发现、认识、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素质和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些现象或问题进行探讨、辨析乃至争论而获得知识的方法。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讨论、争辩,可以获取对书本及书本以外知识的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可以高度激活学生的思维和灵感,使其成为讨论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经验的主动发现者,锻炼其思考问题、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在讨论中如果教师再加以正确地引导,不直接地论是论非,不局限于课本结论和自己的认识,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并提出新的思路、观点、方法,那么,就可以使学生在讨论引起的认识交锋和思想碰撞中,充分地发挥、锻炼其思维的批判性、独创性和敏捷性。这不论是对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是锻炼其创新精神,抑或是塑造其创新品质和人格,都是传统的讲授法所不能相比的。

(三)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是通过案例的分析、讨论,从而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的方法。在实施过程中,这种教学方法常常将案例的介绍、分析、讨论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案例的分析、讨论中,自觉地去锻炼、提高自己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己创新素质。美国的哈佛商学院和加拿大的毅伟商学院就是以课程的全案例式教学取得成功的典型。它们的课程教学以案例分析为主,制作的案例大都以全世界真实的经济和企业背景为基础,常常把一些重要的数据或资料故意漏掉,一个案例的正确答案决不唯一,案例分析的结果也往往不是全部的结论,最终总会留下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它们的案例教学法,力图把学生置于一个实际经营者的立场上,从实战的环境出发,让学生学习什么是经营和如何经营;重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适应形势及其变化去确定更好的、更有效的管理手段,而不太重视经营问题的解决结果,重视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而不重视是否得到正确答案。也就是说,在哈佛商学院和毅伟商学院,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管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每个案例都必须由学生去进行分析、解释和讨论。事实上,久经推敲的案例中,已经隐含了在真正的管理者看来是科学合理的过程,对学生起着提示和引导的作用。所有这些,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功不可没。

由上可见,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都是有利于塑造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但在使用这些方法时,若组织实施不当,不仅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甚至会影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可以说,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这一主战场的指挥官,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把提高教师实施创新能力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师资培养、培训的重点,是全面推进创新能力教育的基本保证。高等学校的教师应适应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努力开展创新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途径的研究,积极探索有利于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方法并大胆实践,确保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和培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韩江水,陈春林. 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理论导刊,2009(6):83-85。

[2]宁滨.创新型人才培养应把握三个着力点[N].中国教育报. 2010-1-28(3)。

[3]乔海曙,李远航.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大学教育科学,2008(1):20-23。

[4]宋佳东.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N]. 光明日报. 2013-04-01(16)。

[5]杨臣.研究性教学:提高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N].光明日报. 2010-07-17(7)。

[6]岳晓东.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等教育研究,2004,(1):8-91。

[7]赵永平.大学生创新能力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N].光明日报,2012-12-23(7)。

上一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化工设计课程教学的探讨 下一篇: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方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