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

时间:2022-09-17 05:18:36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要素更加优化,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笔者在教学中努力调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下面以《莫高窟》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音乐渲染,抒情导入,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语文学习是以文本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感知、领悟和运用的过程。很多时候,学生面对枯燥的文字,总是不能较快地进入学习情境。如何在上课伊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呢?现代技术的适当运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课前,播出一曲舒缓而引人幽思的古筝曲,同时,在电脑的界面上出现多幅莫高窟的图片。就这样,悠扬的古筝曲和不断变换着的莫高窟图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我适时引导学生对莫高窟的已有认知进行交流,自然地切入课题。我告诉他们本堂课我们将借助网络走进敦煌,走进莫高窟。学生对于网络总是情有独钟,以一种全身心的期待走进课文的学习之中。

二、借助网络,研读文本,提升学生对语言的品悟力

本堂课是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课,但我们不能过多的偏重于信息技术而忽略了语文的本质――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应紧紧为品味语言文字服务。

1.图影交织,感受词句的精妙

语文是一种人际交往中表情达意的工具,学习语文的过程其实也应是一个积累词汇和优美语句的过程。本文介绍莫高窟时有很多地方的用词十分精准。然而,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感知,在理解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充分利用网络中的图片,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文字的内涵,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如在课文第二自然段出现多个四字词语,如“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慈眉善目、威风凛凛”等,为了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我引导学生尽量读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出示相应的图片,让学生借助图片进一步加深感受,读好词语。当他们看到那一尊尊眼睛微闭、面带微笑的菩萨塑像时,肯定能充分体会到什么叫做“慈眉善目”。又如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文章对天的描写文字十分优美。“飞天”是什么?他们是什么样子?如果仅仅让学生自己凭空去想象,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我在学生初步交流的基础上,出示了一组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飞天形象,通过图文的对比,了解作者描述的精准与生动,也真切地感受到作画人精湛的技艺,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时,再让学生回到课文,学生的朗读就注入了更多的情感。

2.图影交织,为训练“添砖加瓦”

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离不开“训练”二字。真正的“训练”并不是单纯的为“练”而“练”,更多地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在两个地方重点安排了说和写的训练。

第一处:当学生走进彩塑时,仅仅停留在知道文中几种神情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学生充分体会作者用词精准之后,我让他们点击“彩塑天地”中的图片集和视频,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所见的形态,试着用一个词来概括所见的彩塑,事实证明,他们的回答非常精彩而多元。

第二处:在学习飞天的时候,我让学生观看一段飞天的视频,然后出示写话训练: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出示:“壁画上的飞天,有_____的,有_____的,还有_____的,他们_____。”)

两个训练点,都需要借助网络中的素材来进行,学生在顺利完成训练的过程中,不仅利用网络查找资料的能力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把眼见的和在文中习得的知识进行了有机的整合,进而积淀为一种初步的素养。

3.图影交织,激发深挚的情感

努力挖掘情感因素,积极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是语文学科的重要任务。

本文虽说是一篇介绍性的文章,但是字里行间投射着一种浓浓的情感。前面的图片和视频的运用,一次次地让学生体会到了先人精湛的手艺,充分激发了学生浓浓的民族自豪感。但我们知道,莫高窟的历史足迹并不平坦,它历经磨难。因此在最后再让学生自学“藏经洞”这段时,我先让学生来说说:读着这段文字你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当学生谈到“曾保留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六万多件”感到很高兴时,我会让学生观看相应的图片,提示这里的每一样都是价值连城的宝物,它见证了我国辉煌的历史。当学生看到很多宝物被“掠走”,非常气愤、悲伤时,我让他们浏览“藏经洞”的劫难,一个个触目惊心的记载着莫高窟的浩劫的数字出现在同学们的眼前,他们的情感在沸腾,他们的思维在飞扬。这时,已无需老师过多的说教,学生自然而然会明白只有祖国强大,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文化精髓。

三、讨论吐情,课外延伸,提升语文学习的探究力

1.倾吐心声,升华主题

一次次地触摸文本,一次次地欣赏图片和视频,学生对于莫高窟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他们内心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有的感叹着先人的伟大和神奇,有的感慨于莫高窟的劫难,有的痛恨着清政府的无能。这时,我了近年来国家对莫高窟的抢救与维护,并引导学生进入网页的“讨论区”,让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莫高窟的辉煌与历史,提醒游客文明参观。通过这种人机对话的形式,不仅习得了语文,提升了语感,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保护文物的意识。

2.课外延伸,丰实认知

学完一篇文章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是另一次深入学习的开始。对于这样一篇简介性的文章,我们应带领学生走向更为丰富的网络世界,寻求更多的信息。因此,除了让学生在课后浏览课堂上尚未浏览过的网页,我还推荐学生浏览莫高窟的专业网站,去了解更多的有关莫高窟的知识。

《莫高窟》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遥远,为了构架起学生认识莫高窟的有效渠道,课堂中笔者借助网络来联结学生知识的盲点,让学生在充分品嚼文字的基础上,不断地来回于“彩塑天地”、“壁画长廊”等网页,让学生学会浏览网页资料,体会作者用语的精妙,并且能利用网页上的资料完成一些说写的训练。在走近莫高窟现状、历史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学生保护莫高窟的意识,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金虹霞,太仓市朱棣文小学,215400)

上一篇:有序排列,享受数学的韵律美 下一篇:从学生的现实起点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