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英语教学与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双师素质”的建设

时间:2022-09-17 04:36:57

行业英语教学与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双师素质”的建设

摘要: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与高中教育并无区别,这直接导致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下滑。针对这一现状,基于对已有问题的分析,探讨了行业英语的定义及实行行业英语教学对师资的要求:“双师素质”。就如何建设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双师素质”提供了策略,以期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一种思路。

关键词:行业英语;双师素质;建设策略

如今,高职院校的英语教育无论在课程目标、课程安排还是课程设置方面,都与高中英语教育没有明显的区别。事实上,学生通过高中学习,在英语语言知识及运用能力上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因此,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目前的大学英语教育只是对过去所学知识的重复,这就直接导致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普遍不理想,而且还有下滑的趋势。如何才能改善大学英语教育这一尴尬境地呢?蔡基刚(2004)认为应该“尝试使大学英语教学的重心逐渐朝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方向转移。”尤其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深入而广泛地推广行业英语的教学尤为重要。

一、何谓“行业英语”

至今“行业英语”的定义尚无定论。李金英(2011)认为“行业英语是介乎于普通英语或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或专门用途英语(ESP)之间的行业泛化的英语。”她指出行业英语课程设置有三大特点:“紧跟市场,紧贴学生实际,紧密围绕行业和企业对外语技能的要求,强化就业导向和能力培养。”李静(2010)则以为行业英语指“与某个行业相关的英语知识,使英语教学内容贴近某个行业,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某个行业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其他许多研究人员却认为“行业英语”就是所谓的“专门用途英语”,是指建立在需求分析(包括目标需求及学习需求)的基础上,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课程,其目的在于满足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别需要,如法律英语、医学英语、国际金融英语、文献阅读、论文写作、学术英语等。

而笔者则认为行业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ESP)在内涵上有重叠之处,但却不完全一致。行业英语不仅要与某一特定行业的专业技术知识相关联,而且还要与该行业从业人员所进行的各种职业活动及职业特点有关。与专业用途英语相似,行业英语的设置也应该基于对需求的分析,其目的是满足学习者从事某一特定行业所需具备的相关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行业英语的教学有别于普通英语教学,这就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行业英语教学对师资的要求——“双师素质”

要进行“行业英语”教学,首要任务是解决师资问题。目前,进行“行业英语”教学的教师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或英美文化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其优点为:牢固地掌握了英语语言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该门语言。弊端却在于不熟悉某特定行业的业务,不具备专业知识,不精通该行业的语言特点及词汇,因此无法了解该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有时甚至误导学生。第二类:毕业于该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这类教师的优势在于熟悉本行业的专业知识,熟知该行业的业务,但他们不具备较高的英语语言水平。教授行业英语时,在教学内容、教材分析、课堂设计以及教学方法上都有所欠缺。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才能更好地满足行业英语的教学要求呢?笔者认为要实现高质量的行业英语教学,教师须具备“双师素质”。

“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早在1995年就出现在《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文件中。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也明确提出了”双师素质”教师的界定标准。

传统意义上的“双师型”常被片面地理解为“双证书”或“双职称”。随着人们对“双师型”的理解逐步加深,“双师素质”一词渐渐取代了“双师型”。“双师素质”和不仅“包含‘双证书’‘双职称’等‘有形’的认定资格,还包括与其相关联的经历、经验等‘无形’的综合素质。”(李青,2003)可见,“双师素质”是“双师型”概念的发展。通常说来,“双师素质”的界定只限于专业课教师,不涉及公共基础课教师。2000年3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专题调研工作的通知》,《通知》中对“双师素质”教师的内涵作出的注解中明确指出该文件内所指的“双师素质”专职教师并不包含公共课教师。但实际上,针对教授行业英语这类公共基础课的教师来说,“双师素质”也是高质量教学的条件。具体到行业英语教学,“双师素质”的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至少还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有一年以上相关行业的从业经验;定期参加相关行业业务知识的培训;具备相关行业的执业资格证书,并不断更新行业相关知识;通过其他途径达到对该行业专业知识及相关业务活动的深入了解。如何才能使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具备行业英语教学所需的“双师素质”呢?

三、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双师素质”的建设策略

(一)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与指导

国家政策指明教育发展的方向,提出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因此,一直是推动教育发展的主动力。对于“双师素质”的建设,国家政策可以从宏观上进行调控与指导。首先,指出“双师素质”的内涵,明确提出“双师素质”教师(包括公共基础课教师)的认定标准。其次,从政策上鼓励高职院校教师努力成为“双师素质”教师。例如:将“双师素质”纳入职称评定体系。再者,从政策上促进高职院校教师的职后培训,例如:将定期职后培训作为职业院校教师资格的认定条件,从政策或法律的高度保证职业院校教师的职后培训。

(二)高职院校主体作用的发挥

高职院校主体作用的发挥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双师素质”的发展与实现。

1.鼓励职后培训。高职院校应鼓励教授行业英语的教师定期参加相关行业的专业知识及业务知识培训。比如将职后培训纳入年度考核标准,或对积极参加职后培训的教师进行经济上的奖励。这不仅有利于“双师素质”的建设,还能带动青年教师的成长。

2.鼓励校内合作。针对行业英语教学成立专门的教研活动小组。该小组由英语教师和相关行业的专业教师构成。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协作讨论并制定行业英语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形成行业英语教学团队,促使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使合作双方在实践中形成“双师素质”。

3.鼓励校企合作。企业作为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用人单位,对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更具备发言权,更清楚学生要从事该行业所需掌握的能力和知识,因此企业需要全面参与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在“双师素质”的建设方面,校企合作可通过以下两种模式:(1)行业从业人员直接加入行业英语教研团队,参与制定课程设置。合作过程中,促进英语教师间接了解该行业的专业知识及所需业务能力。(2)与企业签订长期培训合作协议。定期组织教师进入企业一线挂职锻炼,促使教师在实践中直接掌握该行业的专业知识及业务知识。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而且又能为教师日后的教学提供生动的素材。

(三)教师个人素质的自主发展

教师专业的加强,素质的提高都依赖于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教师应本着终身学习的目的,积极参加相关行业的培训,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该行业的相关知识及业务活动,并将所学的行业相关知识运用于行业英语的教学中,以摆脱“只懂语言,不懂专业”的尴尬境地,使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素质”教师。

四、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育的不断发展,行业英语进入大学英语教学是必然趋势。这便要求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具备“双师素质”。从普通英语教师转向具备“双师素质”的行业英语教师,不仅需要教师个人的不懈努力,还需要国家政策及院校层面的大力支持。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定能促进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

[2] 李金英.行业英语教学问题的探究[J].价值工程,2011,(30).

[3] 李静.基于高职行业英语教学的专业化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5).

[4] 李春.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5).

[5] 罗毅,李红英.论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的衔接[J].外语界,2008,(1).

上一篇:曼奇尼:百战铸名帅 下一篇:关于金融学卓越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