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盈余管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时间:2022-09-17 03:32:10

公司盈余管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提要本文基于对盈余管理概念及不同受益者的分析,探讨盈余管理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多方面影响。

关键词:盈余管理;会计信息质量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关于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界一直众说纷纭,现今学术界对盈余管理较为权威的定义主要有:盈余管理是指在公认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威廉姆・R・斯可特)及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凯瑟琳・雪拍)。

围绕定义的讨论也可以总结成为两种观点,就是盈余管理到底是“经济收益观”还是“信息观”。持“经济收益观”的部分学者认为,盈余管理旨在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在该定义中,盈余管理的出发点是局部利益、部分利益或某些人的利益,它无疑会损害公众利益(张永奎,刘峰)。持“信息观”的学者在信息观下,盈利仅仅是许多用作决策和判断的信号中的一个(陆建桥)。信息观意味着会计数据的重要属性是其“信息含量”这一统计特性。但在信息观下,人们并不需要作为真实价值的盈利概念,与真实收益基准有关的计量偏差问题也不复存在。数据的真实价值在经济收益观下至关重要,但在信息观下则不再是第一位的属性了。所以,信息观对盈余管理的定位是比较中立的。

笔者对盈余管理持有更为中立的看法,即盈余管理只是一种利润的调节方式,它同时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作用。一方面盈余管理超过一个合理的度时,就会使会计信息失去公允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从而误导投资者,并影响证券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盈余管理使盈余信息失去其基本的可靠性,严重破坏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但是,另一方面根据信息传递论,盈余管理后的财务报表会向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政府传达出更为稳定利好的经营表现,结果就是会促进企业吸引投资或利于筹资、甚至得到政府扶持。这都是一个“度”的问题。我们可以有更极端的观点:一旦盈余管理超过限度,就成为了盈余操纵或者会计舞弊,那么所有没有被定义为违法行为的利润粉饰都是盈余管理,那么盈余管理的作用就都完全成为积极面。

二、盈余管理的受益者

盈余管理的主体一定是管理层,但是并非说,所有的盈余管理都出于管理层的主观意愿。盈余管理的其他受益者,也可能出于自身的目的,迫使管理层当局做出盈余管理的行为。盈余管理的动因不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方面就不同。

(一)管理层的动机。委托关系是解释管理层主动进行盈余管理的基础理论。由于契约的签订总是不够完全严谨,只要委托人与人当局目标不一致时,人就可以利用信息的不对称,侵犯股东权益,从而产生盈余管理行为。一般管理者盈余管理的动机可以总结为两种情况:1、管理层为了获得更高的薪资奖金或者升迁奖励等,则有可能采用将几年的利润集中在任期或者设计任期内利润逐年增加的表象;2、当企业的经营发生困难,甚至面临破产,企业的管理者会出于避免被解雇或者免职的目的,尽量会采取美化财务状况,提高利润的盈余管理方式。

(二)所有者的动机。股东希望实行盈余管理有如下几个原因:1、上市驱动:由于《公司法》对企业首次发行股票上市有着严格的规定,很多企业在上市之前需要粉饰报表,进行盈余管理操纵,实现上市目标;2、维持或者改善上市后的境况:公司上市后面临配股以及维持上市生存资格的问题,这成为上市公司经常被爆盈余管理的主要原因。总起来说,企业的真正所有者虽然会为了巨大的利益进行盈余管理,但是出于企业长远的发展,股东在正常情况下还是不愿意滥用盈余管理,以免被发现,影响公司的声誉。

(三)企业所在地政府。政府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主要负有宏观调控的功能,从理论上讲,不应该涉入企业微观经营管理中。但是在现实中,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裙带关系严重,一方面企业在资金、市场方面依赖政府的扶持;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大多是当地纳税大户,其每年纳税额通常占到当地所有纳税额的重要比重,企业发展的好坏,会影响政府当年的纳税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通常非常重视企业当年的利润报告,一旦当年的利润过低,所纳税额低于税务部门的预期,达不到上缴税款的额度,政府就很有可能对企业进行施压,迫使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将未来可实现的利润调至当年,完成指标额度。在企业利润大增的年份,政府可能也会出于缓中有增的纳税原则,建议企业调低当年的利润,以免对来年的纳税任务设置过高的门槛。与此同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任的政府首要有升迁的意愿,迫切需要当地经济的发展作为其在任业绩的筹码。这种情况下,政府的要员就很有可能会出于私利,强迫或者勾结企业高管,进行盈余管理操作,将利润作高。

与其他学者提到的政治成本不同,政治成本假设是指企业的政治成本越大,其经理人员就越可能选择将报告收益从当期递延至以后各期的会计程序。企业规模越大,则面临的政治成本越大,管理者越有可能调整当期报告盈余(一般是调减当期报告盈余)。规模偏小的企业则为了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一般会调增当期报告盈余。这样的政治成本,依然是出于管理层的意愿,而笔者提到的是政府直接暗地施压,有可能违背管理者意愿的盈余管理操作。

三、盈余管理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具体影响

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特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公司进行适度盈余管理的前提应该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不同于会计操作。于是,盈余管理对会计信息应该是不存在破坏其可理解性、实质重于形式以及重要性原则的。我们依据公司不同的盈余管理办法,可以推断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具体影响。

(一)会计盈余管理。即公司运用会计手段独立实施的盈余管理,该种方法只会影响会计盈余在各期的分布,因此也可以将这种在会计准则和公司法允许的范围内灵活运用会计选择以达到影响盈余的目的或效果的行为和现象称为“会计盈余管理”。主要包括三种:1、对收入进行盈余管理,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提前或者延后确认收入;2、对费用的盈余管理,主要包括提前或递延确认当期费用或者费用资本化;3、利用对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进行盈余管理,这是企业最常用的手段,操作起来也是最简单的。对于会计政策的选择,企业站在信息不对称角色中信息充分的一方,完全可以依据对当期利润的要求,变更会计政策的选择,达到盈余管理的目标。而会计估计的灵活性在引入公允价值后变得更高。

从会计盈余管理来看,他基本上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和及时性。从可靠性上来讲,这是对会计信息最基本的要求,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例如,提前确认订单收入,企业即使有签订的销售合同在手,只要没有正式销售,都不能计入企业的收入。会计盈余管理经常会将即将发生的或者未发生的事件依据需要来安排,破坏了可靠性。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这包括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与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而会计盈余的主要方式就是“拆了东墙补西墙”,将较长一段时期内的利润总量和成本费用总和依照盈余管理受益者的意愿重新在各个会计期间进行分配。虽然从总量上看,盈余没有受到影响,但是却破坏了各个时期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对于其他的信息使用者来说,无法真正了解到企业各个期间的利润走向,平滑后的利润曲线,使得本来就处于信息不对称弱势的债权人和投资者容易做出错误判断。同样的道理,及时性要求企业对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应该及时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企业为了隐瞒利润或者增加利润,对于影响利润的重大事件可能会被延后。而会计信息的价值就在于帮助其他信息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商场如战场,会计信息具有实效性,会计盈余管理的操作导致一些信息无法正常地发挥作用,破坏了整个市场的灵敏性。

(二)实际盈余管理。即通过安排真实的交易来实现,该种方法会对企业未来的盈余总额产生影响,也会影响各期的盈余管理和现金流量,并且经常会损害企业的整体利益,如果不严格控制可能会演变为盈余舞弊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削减酌量性费用。管理者可以通过减少当期的酌量性费用开支来降低当期的经营成本,虽然酌量性固定成本的支出额是由企业高层领导决定的,但绝非意味这种成本是可有可无的,一味降低它会削弱公司长期发展的能力;2、非经常性损益。这包括出售转让置换资产、债务重组、政府补贴和减免。非货币换中涉及公允价值的应用,一向是盈余管理的媒介。而债务重组过程中,由于准则规定债务重组中被豁免的金额可以计入营业外收入,这个规定致使一些濒临倒闭的企业由于债务重组的原因,一跃成为了盈利企业;3、关联交易。母子公司或者同宗兄弟公司常常会利用关联方交易,为其中陷入财务危机的公司进行输血,制造利润,降低费用或成本。

实际盈余管理更加容易越出会计准则的规定,由于企业制造会计交易事项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标,就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谨慎性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该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然而,在企业有目的的非货币换中,高估资产价值以达到提高自身获利水平的做法时有发生。在关联方交易中,企业资产的价值被随意的定价,成为平衡母子公司或者关联企业之间资金利润流动的工具,严重地破坏了谨慎性的要求。对于酌量性成本而言,企业不顾自身的现实需要,一味地缩减费用降低成本,这是对企业发展的短见行为,这种行为通过会计信息传达出来,会给信息使用者一个误区:认为企业的安全系数还是很高的。但是一旦危机来临,谨慎性的缺失会让企业面对更大的压力。同时,关联方交易完全颠覆了实质重于形式的意义。举例来说,母公司为了提高子公司利润,用很高的金额将子公司的地皮买下,又以低于市场价格很多的租赁费回租给子公司,在这一来一往中,企业的利润很容易由亏转盈。自然,企业传达出的信息是含有大量水分的,没有做到真正的实质重于形式。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会计研究,2000.

[2]吴德军.盈余管理、盈余操纵和盈余质量.财会月刊,2009.12.

[3]汤丹.盈余管理理性辩证分析.财会通讯,2010.4.

[4]邵毅平.关于盈余管理“度”的研究和思路.会计之友,2008.10.

[5]袁建国.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综述与展望.财会通讯,2010.2.

[6]张洁音.从会计信息供需博弈看我国盈余管理.商业时代,2006.2.

上一篇: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工作 下一篇: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