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反思

时间:2022-09-17 02:11:34

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反思

课程改革从启动到现在,经历了激情――困惑――务实三个阶段,课堂教学也逐渐从表面的热闹形式回归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上来。但是,仍然有不少现象值得我们研究和商榷,下面谈谈自己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反思一:算法多样化和最优化能促进“学困生”的发展吗?

“算法多样”是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可以使教师不搞填平补缺一刀切,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是在计算教学中促进每个学生在各自基础上得到发展的一种途径。但在教学中,很多时候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道计算题,可以出现三、四种算法,甚至更多。这时,不少学生弄得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接着老师组织大家讨论,哪种方法最优?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终于得出了一个最好、最简单的方法。比如长方形周长的求法,最优化的是“(长+宽)×2”的方法。学生做作业时你会发现,还有一些“学困生”所选择的是把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的这种最复杂却是他们最容易理解的方法。这时候老师是否还一味强调最优化的算法?算法多样化和最优化如何促进“学困生”的发展?

反思二:教计算法则不符合新课标吗?

新课程的计算教学,一些教师不教计算法则。首先,教材在计算课教学内容中没有出现计算法则,这是教师不教计算法则的主要原因。其次,计算课教学内容多,练习量大,既要进行估算,又要进行算理及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没有时间教计算法则。第三,部分青年教师不熟悉相关的计算法则。

新课程对计算教学的内容、方法和目标做了一些调整,主要是增加了算法多样化,并适当降低难度及对计算速度的要求,但基本要求没有变。因此,教师不要被当前某些理念或教学形式扰乱思想,以至放弃传统有效、实用的教学方法。如计算法则的教学,对学生掌握列竖式计算的方法是很有帮助的。当然,我们不要求学生像以前那样去背计算法则。重要的是让他们理解计算法则。其实只要抓住每节课的教学重点,一课一得,不必面面俱到,可以把算法多样化、算理与计算法则的教学有机结合,计算法则的教学问题也就得到较好的解决。

对于部分青年教师不熟悉相关的计算法则,可以建议:第一,虚心向身边的教师请教,尤其是老教师;第二,阅读老教材,研究其他版本教材对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新、老教材都有各自的优点。

计算教学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在课改背景下,扎实有效地开展计算教学,既继承我国在计算教学中的优良传统,又能在新形势下不断开拓创新,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反思三:新教材的应用题教学需要完整的体系吗?

1.新教材上没有应用题章节,减少了教材内容。也没有了旧教材原来偏难、繁杂的题目,这样应该是减轻了教学负担。可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也有所下降,教栅然强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要求应以哪些内容作为依托呢?如果说有的话,就是教材练习中出现的几道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但教材基本知讽点都不包含的应用题。如生活中读里程表、水表、电表,列车行驶时间、速度等问题,这些题通常要花大量时间来教学,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就更难了。

2.新教材没有应用题的编排体系,不便于学生整理复习,更不利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原来旧教材将应用题分类、按年级编排,每一种典型应用题都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规律,就是复合应用题即一般应用题,也有解决的步骤和方法。新教材却删掉了这部分教学内容,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实践活动课应是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用课堂内知识解决课堂外问题,重在实践活动,并不是在其他数学知识领域之外增加新知识。可新教材的“搭配中的学问”。“体育中的数学”都是排列组合问题,将这些问题引人课本,是否增大了教学难度?值得深思。

反思四:数学教学需要怎样的情境?

教学中也有一些教师对“情境”过分强调和追求,好像离开了情境就不是新课改中的数学课了。因而千方百计地设计各种情境,却把“为什么要创设这个情境”这个重要的问题忽视了。这样的教学案例在教学中随处可见。前不久在某杂志上看到了一篇关于情境创设的一个案例,教学内容是“三步计算题”。首先是故事导入:唐僧师徒四人,一路西行。一天走到黑风山口时,一位妖怪站在大道中间,大声说道:“要过此地,需解此题。”妖怪举起一妖牌,上面写一道计算题:74+100÷5×3。然后老师问:“这道题中含有几种算法?”生答后,教师继续问:“计算这道题要几步呢?”接着是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怎么计算?老师最后继续讲故事:师徒四人继续西行,路的中间有一大门,门上写有一道算式:(440-280)×(300-260),写上正确答案此门自然打开……案例中的情境创设,确实对小学生起到了吸引注意力的作用。但是,创设情境的目的不应该仅此而已,更应该在于创设的情境是否能为学习数学服务;是否能让学生在数学上有所思考,有所回味,有所启发。如果让那些非数学的因素干扰了数学学习,我们有可能又回到形式化的教学上去,而忽视了数学的本质。此刊编者认为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应当遵循三条基本原则:以激发数学问题意识为导向;以促进数学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为目的;以情境素材的合理选取为前提。我很赞同这一观点。同时我认为,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要从情境引入,不是每节课都要创设情境,要防止认识上的“唯情境论”。

反思五:离开了“合作交流”就不是好课了?

合作学习是课改提倡的学习方式之一,一些教师把合作学习看成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认为课堂上有了小组合作就有了课改意识,就是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于是,不论是什么样的问题,都让学生“小组讨论讨论”。

还是以上面的“三步计算题”的教学为案例。计算74+100÷5×3之前,学生就已经有了混合运算的基础了,他们难道连几步计算都不清楚了?会因为“两步”还是“三步”发生争执吗?看看“合作探究”部分的设计,在这里安排一个“小组讨论”,能讨论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如果连这样的问题都要学生来“讨论、交流”完成的话,那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学生“独立思考”?

我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应该遵循这样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当个体在解决问题确实有困难,必须要有同伴的帮助;或者是小组的讨论交流能更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更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时才适用小组的合作学习。必须的则用,可有可无的则坚决不用。否则,淡化了数学的本质不说。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有收获、有困惑、有思考……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管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应该是我们每位教师的不懈追求。愿今天课堂上少一些做作,多一分实在,让我们的学生得到真正的提升!

(作者单位: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广西南宁,530022)

上一篇:坚持准确定位,提高教学效率 下一篇:如何让学生乐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