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安放的儿歌

时间:2022-09-17 01:53:22

每天吃过晚饭,我们都习惯去小区的广场溜达一圈儿。偶然的一次,碰巧看到三个小朋友在玩丢手绢的游戏,一小男孩儿,俩小女孩儿,他们一边玩游戏一边高声唱着《丢手绢》,旁若无人的玩得不亦乐乎。我一边被这青梅竹马、天真无邪的场面感动着,一边感慨《丢手绢》都唱多少年了,现在的孩子居然还在唱它!

“你们有多久没唱过儿歌了?”当我询问身边的朋友的时候,有人回答“十几二十几年吧”、“记不清了”、“儿歌啊,那是很久远的事了”……每个人的回答都不一样,但答案都指向了同一个事实——儿歌已经离我们成年人很远了!

每个人都有过童年,无论童年是在什么样的氛围下度过,对儿歌都有或多或少的理解或认识。说起儿歌,很多人都会想起一些熟悉的旋律,不管我们有多久没唱过儿歌,总能哼出几句,那就是儿歌,是镌刻在记忆深处的歌声。然而,正是对待这一份镌刻在记忆深处的情结,在我们渐渐长大成人之后,都在无意识中集体将它封存了。儿歌真的只是属于童年吗?现在的孩子都在唱什么儿歌?像《采蘑菇的小姑娘》、《小螺号》这些还回响在几代人记忆深处的经典的儿歌,在现在的孩子们中还有市场吗?

比童年更“老”的儿歌

很多人都知道六一儿童节,却很少有人知道世界儿歌日,这一专为儿歌而设立的节日。1976年,在比利时克诺克两年一度的国际诗歌会上创立了世界儿歌日,由13岁以下的儿童每年在3月21日(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春天到来的第一天举行庆祝活动。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这一节日确立为国际性的儿歌日。

世界儿歌日看似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是全世界的小朋友共同拥有的音乐节日。如果按照教科文组织所提出的标准,一个孩子拥有的美好的童年时光是13年,在全世界70亿的人口中,年龄在这一阶段的人口该占多大的比例!就中国的13亿人口而言,儿童所占的比例也绝非少数。表面看来,儿歌应在全世界的大背景下发展得很好,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的孩子都在唱着什么样的儿歌呢?

除了图表中所列举的经典儿歌之外,为我们熟知的还有诸如《妈妈的吻》、《鲁冰花》、《铃儿响叮当》、《蓝精灵之歌》等,这些都是被收入“经典儿歌”、“中国最爱儿歌经典”等中频率最高的。在你张大嘴巴感慨这些为人们熟悉的儿歌居然这么“老”的时候,这份简单的统计数据其实还隐藏着另外一个信息——上述列举的很多经典儿歌的词作者、曲作者早已经离我们远去了!而新兴的音乐人很少有从事儿歌创作的,这也就使得儿歌创作出现了“断层”的现象。

看到这里,不禁令人感慨:在中国的音乐市场上,几乎每天都有歌手在新专辑,但如果细听后你会发现,很多人都在“异口同声”地唱着情歌。在流行音乐日趋昌盛的今天,不知你注意没有,儿歌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同一首歌”了,十多年来,甚至是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几乎都唱着同样的歌曲,唱着比童年还“老”的儿歌长大。

谁偷走了孩子的儿歌

一个孩子拥有的美好的童年时光就是13年,也只有13年。童年相对整个人生来说,就像是一张正等着被涂上颜色的白纸,儿歌其实是诸多的色彩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它不单为孩子们的七彩童年增添了新的色彩,还为孩子们从小就奠定了一定的艺术基础。然而,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儿童”,或许跟21世纪出生的儿童唱的是同一首儿歌。我们不禁会问:为什么时代在变,孩子唱的歌却未曾改变?是谁偷走了孩子的儿歌?是什么样的力量令儿歌的发展停滞不前?

1.流行歌曲

近年来,随着整个音乐行业商业运转的加快,铺天盖地的流行歌曲,尤其是情歌占据了孩子们的音乐空间。虽然在课堂上、有老师组织的音乐活动中,孩子们仍然唱着适合自身年龄段的歌曲,但在他们的课余音乐生活中,流行音乐才是主流。

在这个开放的时代,孩子们在同外界的交际往来中所获得的信息量和知识面远非过去的儿童所能比拟。电视里、网络上、大街上,到处都充斥着流行音乐的踪影,流行音乐的普及程度可谓达到了“无孔不入”。在这种音乐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们,早熟而叛逆,他们对时尚的了解也有了模糊的认知。流行音乐中所蕴含的伤感、困惑、孤独、迷惘的情愫,很容易就能引起孩子们的情感共鸣,他们对音乐的选择也就理所当然地有了一定的倾向性。

2.市场经济

当代中国,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音乐的商业化现象很快介入到社会音乐生活中来,这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是音乐发展的趋势。我们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地置身在这个庞大的商业化的音乐市场中,于是出现了一些消极的因素:“一切向钱看”。在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下,部分音乐人会不为了菲薄的稿费而努力创作儿童歌曲,而是将眼光转向流行歌曲创作。经纪公司、出版发行商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将受众群体定位在有一定购买力的年青人群上,把主要精力放在作品的包装和炒作上,对儿歌的关注度甚微。更有部分发行商牺牲内容的真善美,他们看到了颓废、低俗的儿童歌曲背后潜藏的经济利益,并利用这些歌曲发财……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涌现出来的各种现象,都给儿童歌曲创作带来了负面影响。

3.家长和音乐人

儿歌的市场占有率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儿童这一群体的特殊性。作为没有自立、尚无经济来源、正在不断成长的群体,这也就决定了他们购买力和鉴别力的薄弱。在音乐的选择上,他们表现出很大的不能自主性,他们对于音乐或者说儿歌的需求完全依赖于父母的抉择,如果恰巧家长的经济条件并不优越,或者对于儿歌的认识有限,那么,儿歌在孩子童年里所占的比例就会大幅度下降。

整个儿童群体的不能自主性不仅表现为对家长、对经济条件的依赖,还表现在音乐创作上。由于儿童自身的知识、能力等多方面都在不断累加,让他们自己创作自己喜欢的儿歌是不现实的,因此,全部儿歌的作词作曲完全依赖音乐人。也就是说,儿童对于儿歌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完全取决于成人的创作,词曲家在创作风格上的选取或者偏好,都会直接影响到儿歌的兴衰存亡。

4.儿童自身

现行的社会风气使得孩子过早的成熟起来,从一个牙牙学语的孩童口中听到诸如《老鼠爱大米》、《要嫁就嫁灰太狼》的歌曲早已不足为奇。在“时尚”的强力影响下,孩童对于音乐的选择早就偏离了儿歌的轨道,而是追逐所谓的流行。尽管他们对于流行的定义并不明确,但从他们选择喜欢的音乐可以看出,对于那些“老掉牙”的儿歌,他们已经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了,他们更喜欢旋律简单、容易学会的流行歌曲。

上一篇:雀巢公司这样卖冰棍 下一篇:方言和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