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的研究及几点建议

时间:2022-08-27 06:27:48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的研究及几点建议

引言: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的高质量、高速度的发展使得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越来越多,呈现出就业过程与毕业生就业严峻挑战的局势,这既有内因也有外因,笔者认为这些原因当中似乎忽视了一个基础却重要的问题: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就业与创业教育的认知,立足实际,探讨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的开设。

一、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的现状

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全国高等院校毕业生,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0%。从2002年开始,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64.7%,比去年下降约5个百分点,2003年6月的初次就业率50%(其中高职初次就业率为30%),比上一年下降近15个百分点。从人才需求的学历看,用人单位对高学历毕业生的需求将越来越高于对低学历毕业生的需求。以2003年为例,研究生供需比约为1:2.6,本科生约为1:1.3,高职生约为1:0.4,见高职毕业生供需矛盾过于突出。应该看到,当前高职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确实暴露了我们的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结构、就业制度、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加剧了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

二、从高职院校自身条件透视就业问题

(一)办学条件差不容忽视。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学校数量相对快速增长,办学规模也迅速扩大,但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严重的经费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占地面积、校舍、教学基础设施等等。

(二)教学质量不高。从师资队伍来看,整体水平不高。从相关部门的调查来看,被调查者中认为其所在学校师资的整体素质差的占6%,较差的占27%,一般的占43%,较好的占24%;在课堂教学方面,认为其所在学校任课教师的总体教学效果较差的占20%,一般的占56%,较好的占18%;同时,被调查者普遍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缺乏因材施教,师生缺乏交流,且存在“满堂灌”现象,36%的学生认为其所在学校师生严重缺乏交流,47%的学生认为较少,12%的学生认为一般,仅有5%的学生认为可以;从教师自身方面看,部分教师认为自己存在着知识枯竭现象,因此学校应提高对教师的职业生涯的关心度,加快教师的培养与引进。

(三)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不够科学、规范,现行专业中仍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师资缺乏,特别在教师的质量上,一些院校系部的某些专业课程,有时甚至连堂四节都由一位教师任课,这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是难以适应的;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轨;从教学的管理来看,教学管理人员手段落后且缺乏管理经验;不重视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比如交际、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及礼仪方面的知识等等。

三、立足实际,畅谈相应建议

从上面的原因可知,要想改变当前高职学生的就业难的情况,首当其冲的要立足现实,并且改变传统的就业思维、模式,鼓励学生创业,让“就业”与“创业”并行,并将二者化为实际行动,进入课堂教学,这样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效结合,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开辟新的航线。

(一)重视就业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就业能力

1.加强和引导教育,形成正确的择业心态。高职毕业生在择业时,突出表现在期望过高、定位不够合理,在薪酬预期、就业领域、企业规模等通常出现高估的情况,这种脱离现实的择业观易导致社会需要失调。在“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8年度调查报告中”,对“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的认识上,用人单位把“学生调整就业心态”放在首要位置。因此,广大高职毕业生应当培养良好的择业心态。这也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引导学生准确定位自己,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要求,避免追求就业中的高层次、高薪酬,还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寻求就业。

2.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时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应贯穿整个学业过程”的呼声很高,很多学生提出就业指导不能仅仅是“季节性快餐”,而应全程性指导服务,全方位切入。事实上,大学生一踏进大学校门,就应该开始职业规划,为自己的发展设定长远目标。学校除了教会学生正确的自我定位,做好自我规划外,还应承担职业指导的责任,这就要求重视就业方面的课程。高职院校应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目标,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建立分阶段、多层次的就业指导体系,全过程、全方位进行就业培训和指导。

(二)创业教育为就业保驾护航

1.将创业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培养学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和“自信心”、“责任感”等有利于创业的健康人格。要充实和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借鉴总结古今中外有关成功创业的经验,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可以建立多层次、多类型心理咨询机构或者采取座谈、个别谈心、等多种形式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帮助他们直面人生,正确对待创业过程中的困难。

2.将创业教育融入课堂实践教学中。特别是学校的《就业与创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这类关于就业与创业方面的课程,特别是职业院校,一方面要着力培养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将课本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和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开设创业指导课程,不仅向学生传授与创业有关的基本知识,还要让他们懂得具体如何操作,如进行市场调查、如何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如何制定各种计划等等。

3.将创业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中。社会实践始终是大学生锻炼成长的大课堂,创业教育也要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这更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努力。高职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动手能力强,这样,一方面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帮助他们了解国情、市场,让他们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明白创业的艰幸,强化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训练其劳动技能培养其劳动观点。另一方面,广泛开展科技文化活动,如开展科技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等,充分发挥他们的知识和能力优势,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四、总结全文

作为职业院校,要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为重点。这就需要加强学校的就业指导力度,对于相关就业与创业课程的开设也应该从实际出发,为学生的就业与创业开辟道路,从而充分体现职业院校特色,真正做到“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努力开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杨金土等7人.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高中后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北京:1998,4.

[2]高书国.2002年中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目标.北京:中国公共政策分析2004年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03年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04.2月10.

[4]高志彦.高职教育新的发展观----- 2003年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的启示,中国教育报,2004.2.22.第3版.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上一篇:电子临床路径下十个按病种收费项目结构对比分... 下一篇:基于遗传算法智能组卷方案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