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活动单导学”模式,合理设置学习目标

时间:2022-09-17 11:53:40

运用“活动单导学”模式,合理设置学习目标

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一直关注着一个共同的话题:把“教”为中心的课堂转化为“学”为中心的课堂,使课堂从“教”堂变为“学”堂。显然,我市目前实施的“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已经初步实现了这一目标。那么,怎样才能保证“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效果最佳,让学生从课堂教学中获得最大收益呢?实现这一目标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课前为学生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本文旨在通过对一些现有的初中数学“活动单”中学习目标的分析,谈谈在设计初中数学“活动单”时怎样合理地设置学习目标。

一、目标设置要确保达成性,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忌虚设目标

当我们真正弄清“教学究竟是为谁”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就应该很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能达成的目标才能成为这一课的学习目标。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下称“课标目标”)是综合性的目标,它一般包含知识、技能、情感三方面。一般来说,“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学习目标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单节课的学习能达到的目标,通常包含课标目标中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目标。情感方面的目标需要借助多个课时,甚至是多个学期才能实现,所以一般不作为课时学习目标列出,但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必须加以关注。由此可见,“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学习目标源于课标目标,但又有别于现有的课标目标,这些目标是要在一节课中当堂达成的,因而它比课标目标要相对低一些,少一些。

基于“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学习目标的特点,在设置学习目标时,一定要切合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不可片面追求目标的“全”,虚设一些与本课无关或本课根本无法实现的目标。

以人教版教材“14.1.1函数”为例,某“活动单”中的学习目标为:1.了解变量的概念,会区别常量与变量;2.经历探索变量的过程,感受常量与变量的意义;3.培养学生良好的变化与对应意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显然,“活动单”设计者希望通过这节课实现的目标是全方位的,有知识方面的,有技能方面的,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正如上面所说,要实现目标3这类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恐非朝夕之功,我们应该把这样的目标定位在长期的数学教学中。笔者在设计“活动单”时,删去了目标3,从学生能达成的角度对其他两个目标进行了整合:探索简单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能说出实际问题中的常量和变量。

二、目标设置要立足于学生已有认知,不能人为地加深,更不能把后面的目标前移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我们所提供给学生学习的知识、训练的技能对他们来说永远是最新的,如果没有较高的认知发展水平作为新知承接的平台,如果没有最新的稳固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学习的前奏,那么我们的学生将会由于知识与技能的“新”而无所适从,他们的内心可能会难受、恐慌,甚至是厌恶。学习知识、训练技能不应是“无源之水”,我们在这里所能做的就是“帮助孩子们借助他们自身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学习”。因此,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下,我们在进行学习目标的设置时,要牢牢抓住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作为新知的基础,对于没有认知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在本节课中宁可舍弃不学,也绝不去“揠苗助长”。

一位老师在“13.1全等三角形”的“活动单”中安排的学习目标如下:1.掌握怎样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了解全等形,了解全等三角形的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掌握寻找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的基本方法;3.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4.通过演绎变换两个重合的三角形,呈现出它们之间各种不同的位置关系,从中了解并体会图形的变换思想,逐步培养动态研究几何意识;5.初步会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这些目标的设置并没有抓住“为学生学习服务”这一基本的设计原则。本节课的课标目标为: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识别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边、对应角。显然,目标1中“掌握怎样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是不应该作为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目标的;在本节中,“演绎变换”仅仅是作为学生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的一种手段,显然它也不应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之一,结合学生现有知识和技能,“演绎变换”对学生是陌生的,属于他们现有认知体系中的“未知”,而且这些“未知”我们在后续学习中会用两个单元(《轴对称》和《旋转》)进行专门地研究;此外,“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一些简单地计算”应该作为本课知识的延续,必须通过后续学习不断加以补充才能全面实现,在这里出现明显有“后知前移”的迹象,不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的“循序渐进原则”。

三、目标叙述要清楚、规范、科学,能保证学生根据目标确定本课的学习方向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的具体含义进行了明晰地阐述。同时,为了更好地描述对内容的要求程度,在对结果目标进行描述时还允许使用一些同类词,具体如下表:

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的描述是非常科学、规范的。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由于学生在课堂中直接面对的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且这些目标还要用来指引学生实施整节课的课堂学习。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就必须很好地利用新课标指导我们设置学习目标,而不应把所有的课程标准中目标直接作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学习目标,毕竟专业化的数学术语有时候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有效学习,反而会成为其学习本节课知识的障碍。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在设置学习目标时的用语一定要准确,不能对课标中的目标私自“拔级”或“降级”。

某老师在设计“15.2.1平方差公式”的“活动单”时安排了如下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2.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解释;3.重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条理性和表达能力。

这样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去阅读,学生很难理清本课学习的目标,在课堂学习中就会无所适从,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究其原因,上面的学习目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能级动词使用出错

从《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结果目标动词的具体含义的阐述中不难发现,高一级的能级动词要求达到的要求应该包含低级别的能级所应达到的要求。上面所给的目标显然在能级动词的使用上出现了错误。

(1)目标一中的能级动词“理解并掌握”属于两个结果目标动词,“理解”这一能级应包含于“掌握”之中,在这里不应该同时出现。

(2)在新课标中,对“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解释”这一要求仅需达到“了解”这一能级,而这里使用的是“理解”,这显然是错误的。

2.目标要求叙述不清

(1)目标1的叙述含糊。“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并能进行简单计算”是课标目标。这样看来,目标1的说法显然是不清晰的,而且也有“拔级”之嫌。

(2)目标3的叙述不清,不利于学生理解,用这样的语句为学生设计学习目标是十分不妥的。

笔者为本节课的“活动单”设计的学习目标为: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关于“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学习目标的设置一定要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那就是“让学生在目标指引下实施真正地有效学习”。所以,我们所设置的目标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多方面、各个渠道为学生考虑,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课堂的主宰、学习的主人。在设置学习目标时,我们一定要多想想学生能不能在短暂的一课中实现所设置的目标,如果不能实现所有的目标,那就一定要进行合理地取舍,把非本质的、无关紧要的一些目标舍去。总之,“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初中数学的学习目标的设置一定要做到不虚设、不夸大、不加深、不提前,这样设计出的学习目标才能使学生主动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上一篇:例谈如何利用教材优化英语写作教学 下一篇:培智学校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