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

时间:2022-09-17 11:06:15

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

摘要:我国的建筑行业伴随着经济发展的脚步高速前进。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必须应用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混凝土的施工方法和配合比例是建筑施工中的常用技术,这些技术理应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本文将分析探讨具体的混凝土施工技术,以达到提升工程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建筑施工;施工技术;混凝土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混凝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化的工程建设,由于各方面对建筑物的工程要求越来越高,混凝土技术也要有相应的提高才能适应人们的需求。由于不同的建筑工程中对混凝土有不同的强度等级要求,所以在设计和施工混凝土结构时应结合实际需求,以使工程能达到要求的施工标准。

一、针对不同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处理

(一)柱和基础或底板相接

当柱和基础或底板相接时,对不同强度的混凝土交接面,柱和混凝土不能错开彼此的施工缝,应注意保持重合。将柱设置在基础和底板的上部表面、独立基础交接面、柱宽截面处的话,还可以用于施工人员施工之用。

(二)柱和梁的相接

柱和梁的相接同样要注意混凝土强度等级的不同。相接节点的核心区会产生很复杂的受力情况,在交接面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时,交接面的设置位置应为梁上,且梁与柱的距离与梁高相等。当浇筑混凝土时,应从高柱的施工缝进行,令建筑的混凝土随之浇筑到与柱相邻的梁内――即与梁高等距的梁,当梁内的混凝土浇筑进行到板底平面时也要继续进行,对柱混凝土的施工缝的浇筑工作需要于柱截面内进行,建筑到混凝土至板的上表面为止,且此板与混凝土具有相同的强度等级。

因为该施工过程具有很强的复杂性,所以期间位于柱的节点核心区的那些混凝土要确保和柱一致的强度等级。而为了施工方便,梁板混凝土和梁的混凝土也一般选用相同的强度等级。

二、混凝土养护

(一)养护的措施

施工中混凝土的养护针对已浇筑完毕的混凝土进行,这是为了避免浇筑后产生收缩裂缝,以取保工程的设计要求和规定龄期。

具体的养护方法为对混凝土进行覆盖与浇水,浇水次数应控制在令混凝土时刻保持湿润。举例来说,对普通硅酸盐和矿渣硅酸盐水泥制作的混凝土,至少需要七天以上的养护时间;而具备较强抗渗性的混凝土至少需要十四天以上的养护时间。如果施工过程中遭遇高温天气,为了保持混凝土外表面的湿润程度,可以增加浇水次数并以塑料布覆盖混凝土浇筑部分来确保严密性,以不出现混凝土裂纹为目的。

(二)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

为了能受住外约束应力,混凝土需具备足够的抗裂能力,达成这一性能指标需要使大型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和降温速度都下降,造成混凝土自约束应力的下降和抗拉强度的上升。

具体方法为,在压平的混凝土表面洒水并覆盖塑料膜,然后在更上一侧加覆保温材料,在夜间严密覆盖,务必不使混凝土暴露出来,中午则适当露出令热量散走。为了保持湿润,在塑料布下铺设注水用的补水软管,适时注水保持底板表面的湿润程度。另外,在沁水结束后,初凝开始前的阶段需要反复进行搓压以避免面层起粉与塑性收缩的发生。最后的搓压更应注意掀开、搓压、覆盖同步进行,对难以连续覆盖之处可使用麻袋片、聚苯板等尽量覆盖,防止“冷桥”现象的发生。12小时内禁止踩踏,24小时内禁止非必要踩踏。保温层的拆除要在混凝土强度要求达标且表面与环境温差小于20℃后的中午才能进行。

三、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

(一)混凝土模板技术

在混凝土的建筑施工中,有关模板体系的材料可以选用柱钢模板或者定制玻璃钢模壳。将恰当合适的模板体系用于饰面清水混凝土,这样才能获得需要的效果。

(二)混凝土施工的设计与选材

混凝土施工的质量要求很高,并且部分结构相当复杂,这使其施工具备相当程度的难度。为此,在进行施工设计时,应先以计算机软件模拟设计其结构,如模板和支撑体系。在选材上,除应选取高质量的材料外,也要大量进行混凝土混合比例的试验调配,不断进行优化,令最终完成的外部混凝土满足抗裂、抗冻融、耐磨、抗蚀、高强度、小干缩的物理性能要求;内部混凝土则除了良好的抗热性能外,还要满足低热量、高强度的要求。对水泥和骨料的选择也都应谨慎。

(三)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的浇筑方法分为自然流淌坡度、逐层推移、斜面分层和一次到顶。为了防止出现施工裂缝,要确保每层的混凝土初凝前都处于上层混凝土的覆盖之下,浇筑间隔必须小于初凝时间。将底板划分为不同区段,分别进行一次完成的独立浇筑。

(四)混凝土振捣

混凝土的振捣分三道,第一道位于坡角,第二道位于坡中间,第三道位于坡顶。每道由两台振捣机相互配合令振捣可以遍及整个坡面。在使用振捣棒时,插入应迅速,拔出要缓慢,令混凝土的表面泛浆。

(五)混凝土的沁水处理

在前文提到的浇筑和振捣的进行中,会造成沁水和浮浆的上涌,上涌的液状物沿坡面流下直到坑底,再由侧模底部的孔流出基坑。当混凝土坡面坡角与顶端模板相接近时,要注意转换浇筑方向来使集水坑形成,同时用水泵吸除沁水。处理好沁水才能有效提升混凝土的质量,令表面裂缝尽可能减少。

(六)混凝土的表面处理

泵送混凝土的表面存在着一层很厚的水泥浆,浇筑完成后等待2~8h,然后依照标高用长刮尺将其刮平整,再用木板多次按压确保表面严密结实,最后使用铁制面板进行收面并覆上塑料薄膜。

(七)混凝土施工中施工管理的加强

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并不均匀,一些薄弱环节因强度低而极易产生裂缝。如果施工管理大意,对混凝土的质量管控不过关,会产生较大的混凝土离差系数,进而出现大量的裂缝。因此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对施工管理和检测的加强是不可或缺的。

结语:

混凝土施工技术作为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做好施工准备以应对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到有备无患。这些年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在科学层面和技术层面上都获得了长足的经验与进步,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我们应关注和学习这些新知识,大胆思考,大胆创新,在现有水平上将施工技术提升至更高的水准。

参考文献:

[1]柯森.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J].山西建筑,2004(2).

[2]张洪涛.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及测温技术[J].煤炭技术,2005.

[3]叶琳昌,沈义.大体积混凝土施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赖根源.浅析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及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1(5).

[5]罗国强,罗刚.建筑施工中的结构问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上一篇:建筑工程管理的制约因素及应对措施论述 下一篇:恒温恒湿空调系统全年运行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