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养孩子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

时间:2022-09-17 09:44:28

秦明瑞:留学德国,先后在汉诺威大学、图宾根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曾任瑞士苏黎世大学社会学系讲师、瑞士国家科研基金会研究员;在德国期间出版了《关于现代西方管理体制的起源》、《当代中国的择偶和婚姻》等著作多部。

骆风:主要从事现代家庭教育、教育学原理、中小学教育的研究,出版了《现代儿童家庭教育艺术》、《新世纪家庭教育指南》等著作,主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家庭教育研究课题。

1、年轻夫妻把生养孩子看得非常神圣

骆:在你看来,现在欧洲的年轻夫妻对于生育问题是否特别重视?前些年那种不要孩子的丁克家庭的情况有没有变化?

秦:近十年来欧洲人对生育比较看重。一般年轻人结婚以后都想要孩子。实际上要孩子是人的一种天性,不论在欧洲或是亚洲。欧洲以前或现在一些人不要小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的考虑,因为很多夫妻觉得没有一个固定的收入,要小孩是不明智的。

必须说明的是,在欧洲你要找到一份稳定的职业、有一份稳定的收入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接受职业高等教育,还要经过实习、试用的阶段,这就把你要组织一个完整家庭的计划往后推了,包括要小孩。有时候一拖就没法要小孩了。

骆:这就是说,西方人把生小孩看作非常严肃、非常神圣的事情。如果条件不好,生出来的孩子的生活得不到保障,他们宁可不生。

秦:对。西方人对生活有明确的长远观念,又非常具体。他们认

为小孩出生以后,要为他提供必要的生存条件,至少有一间单独的住房,还要给他提供小孩都应该有的、为社会所认可的衣物、玩具和各种用品等。西方人在这方面的要求又是很高的,比方说,玩具,最为普通家庭在孩子5岁前也要有几大箱,家长每个季节都要买一些玩具给孩子。

有经济条件才能生小孩,要不然他觉得随便生一个小孩是愧对他了。当然,也并不只是满足孩子有吃有穿就行了。

譬如,德国近十年来住房很紧张,就是有钱也不一定能找到房子。他们希望每个小孩有一个独立的生存空间,就是有一间房子。如果夫妇俩才一室一厅的话,他们会因为这个原因而推迟生小孩的。

2、丈夫会精心照顾怀孕和生育后的妻子

骆:在妻子怀孕的时候,一般作为丈夫的年轻男性,对妻子的照顾是怎样的?

秦:西方国家近30年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其中一个方面是工作时间的不断缩短,休闲时间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假如妻子怀了孕,丈夫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妻子,这是客观条件。主观方面就是西方人其实非常看重家庭关系和家庭感情,尤其是夫妻感情。因为这是关系到整个西方社会的存在方式的问题。我记得一位社会学家说过,西方人的爱情观是个人的爱情观,其他地区的爱情观多是社会爱情观。

所谓社会爱情观,就是男女青年择偶的时候看重的不是个人的条件,而是他的社会条件。而西方人结婚的基础更在意的是个人感情。妻子怀孕后,丈夫会有责任感,尽量照顾好妻子。以此表明他对家庭的感情。

骆:丈夫会怎样照顾他即将生育的大腹便便的太太?

秦:目前西方国家的妇女还是要做饭、洗衣的。尽管这比以前要轻松得多,因为在厨房里有各种各样的机器设备,切菜机、洗碗机、洗衣机等等,但具体操作还要由妇女来承担。还有买菜,搞卫生。西方人对卫生比较看重,一般家庭的住房每星期最少打扫一次,打扫非常仔细,用很多化学清洁剂。这些活儿到了妻子怀孕的时候,尤其临产期就不方便了,所以,一般男性就会从这些方面来替代妻子,做饭,买菜,打扫卫生。有些男的从来没干过这活,他也会想办法,比方说在妻子临产期雇一个人,有的把自己的父母接过来给他们一些帮助。还有个人生活上的一些琐事,临产期的妻子行动很不方便,比如洗澡、上厕所,男的只要在家就会扶着妻子上厕所、洗澡,做一些拿衣服、拿鞋子之类非常细小的活儿。

3、喜欢亲自抚养、教育孩子

骆:他们的独生子女比例有多大?有没有四分之一?

秦:独生子女的比例在西方国家,我看没有这么高。因为一对夫妻一般会生两个以上小孩,他们觉得一个孩子太孤单,应该有兄弟姐妹可以交流,共同成长。有些学者甚至认为一个小孩几乎不可能正常发育,无论在思想或感情方面都不可能正常发展。所以,一般人要么不要小孩,要么生养两个以上。

骆:在孩子3岁以前,他们是怎样教育子女的?

秦:这个问题很大,回答起来比较困难。在我看来,在小孩上幼儿园之前或者在入学之前他们基本倾向于父母自己承担教育,不愿意把小孩送到其他的机构或者他人来教育。一些家庭本来有条件雇保姆,或把小孩入托,或把小孩送到某一私人家里让他人来带,但大多数父母只要没有极为特殊的情况,一般都把小孩放在自己家里,因为他认为,“这是我的小孩,我希望我的小孩长大以后依照我的思维方式或教育思想去做人”。

西方的父母对小孩的投入是很多的。一般父亲上班没法照顾小孩,但他一下班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倾注在小孩身上,带小孩玩,做游戏,到2岁的时候就带小孩到木工房里做一些小玩意,像小凳子、小盒子,把他自己会的一套传给他的子女。母亲如果不工作就全天陪着小孩玩,不光是衣食住行,还带小孩去游乐场、公园、湖边和河边散步等。我曾经问他们:“你这么累地带孩子,为什么不把公公婆婆、爷爷奶奶接过来照顾孩子?”他们会说:“这小孩是我的,我为什么要送给爷爷奶奶去培养?爷爷奶奶那一套肯定跟我是有一定区别的,我的孩子应该由我来照顾。”

4、婴幼儿的哺乳和托养

骆:孩子一般是几岁的时候送入幼儿园的?

秦:欧洲国家有很多托儿机构,老师都接受过很好的专业训练,出生两个星期以后的婴儿就可以入托,受到全方位的照顾了;也有不少家庭在孩子到了四五岁时才送去幼儿园。有的家庭妇女,家里有良好的条件,雇了保姆,而且这些母亲受到过比较好的教育,都希望尽可能地长时间地自己照顾孩子,小孩留在家里,直到四五岁才送到学前班。

骆:那么,母乳哺育的比例有多高呢?

秦:要看国家。法国人哺育自己小孩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妇女不喂母乳了,孩子一出生就喂牛奶。但在瑞士,给小孩喂奶的妇女越来越多。这和一个国家的思想观念、生育观念有关。德国妇女给小孩喂奶的比例也很低。

到1周岁,医生会建议不要喂奶了,没有必要了,因为这时小孩完全有能力吸收食物中的营养了。

骆:3岁前孩子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出去玩的情况比较普遍吧?

秦:西方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对自己的整个生活都有比较长远和比较具体的计划。儿童的每一年龄阶段应该学些什么,干什么,而且每天的生活安排都有具体的设想。一个3岁以内的小孩,他不上幼儿园,他的母亲对他的活动一般都有安排。比方说早上起来吃了饭,要出门一次,买买菜,到公园散散步之类,让小孩到外面吸一下新鲜空气。吃完午饭睡一个午觉,午觉后再出门一次,这次可以到孩子的游乐场。西方国家有一种儿童共享的社区中心,妇女可以带小孩到这里来玩,这样,就是独生的小孩也有玩耍的伙伴了。让小孩接受社会生活和环境生活,这也是一种教育方式。

5、多数家长受自然主义的教育观支配

骆:从家庭的教育目标上来讲,西方人会不会有自然主义的倾向,就是随意让孩子去自由地发展?

秦:自然主义的倾向是存在的,但在我看来,他们有意的培养和引导也是存在的。一方面他们希望小孩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和能力,另一方面他们也特别注意传授父母自己的思想和思维方式等。他们的教育目标不是单一的自然主义,不是单一的权威式,也不是单纯的诱导式,是多方面的。

骆:你能不能举几个具体的例子分别说明一下?最好能从人们身边的生活谈起。

秦:自然主义的教育方式,可以在许多日常生活情景中看出来。在德国和瑞士等许多国家的儿童游乐场,我观察到一些父母在监护子女游玩时尽量采取不干预的方式。比方说小孩要爬树,中国的父母就会不假思考去干预:“别上树,会摔倒的。”西方父母不干预,让他去爬,但也不帮助他爬,不会把孩子抱到树上,也不告诉小孩应该怎么做。大人比小孩知道的当然多得多,在很多场合可以很明显地告诉小孩怎样去玩,然后他就会玩得很好。但西方父母有意不这么做,让小孩自己去尝试,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自然主义的倾向。

权威主义的教育方式是对子女的行为方式加以干预,这方面在他们是很少的。比方说有小孩打了自己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我想是中国的父母会很生气,对自己的小孩也很不满意,甚至可能责怪自己的小孩没有能力去反抗。但西方的父母在这种情况下,一般表现得比较心平气和,会对两个小孩解释为什么不应该打人,对自己的小孩还会特别告诉他,在别人打人时不要采取暴力方式对抗。

上一篇:小小孩儿的特殊“要求” 下一篇:玩具新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