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昌县推进城镇化实施规划实践研究

时间:2022-09-17 06:50:32

建昌县推进城镇化实施规划实践研究

摘 要:本文以建昌县推进城镇化实施规划为例,对县城推进城镇化的实施目标、原则、模式、策略等进行实践研究

关键词:城镇化;模式;选址;安置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一、建昌县推进城镇化实施的目标

构建以城中村改造为重点的建昌县推进城镇化实施策略,以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为目标,以项目规划编制审批和安置房建设为重点,到2015年完成所有列入改造计划的城中村项目安置房的建设,所有列入改造计划的9个城中村的动迁安置及迁出土地的土地整理工作。

具体目标如下:

(一)推进实施目标。完成所有城中村项目的土地整理、收储工作;完成所有城中村项目招商和安置房地块的土地出让交易,确保改造项目有序推进;推动重点区域城市更新计划及组织实施,同步进行“退二进三”、市场搬迁和旧城改造等城市更新内容。

(二)保障民生目标。完成所有城中村项目安置房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动迁户100%实现安置;在完成有形改造的同时,同步完成村民的身份转换,处理原集体所有资产,实施村民就业培训等。

(三)规划编制目标。完成所有城中村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审批工作;提出所有城中村改造项目的规划条件;并完成所有已交易土地的城中村改造项目的相关规划许可工作;推动重点区域城市更新单元的城市设计及控规调整。

二、推进城镇化实施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政府主导项目规划编制、村民拆迁安置、土地一级开发,吸引社会资本有序参与城市更新改造和推进城镇化实施。

(二)坚持“规划引导”。充分发挥规划对城中村改造和推进城镇化实施的引导作用,统筹“退二进三”、市场搬迁、旧城改造等城市更新内容,实现成片区规划统筹研究,成片区审批实施。

(三)坚持“民意为重”。在保证绝大多数村民同意改造的情况下,启动项目拆迁;积极推动公众参与,争取公众理解、支持参与推进城镇化实施。

(四)坚持“民生为先”,优先保障安置房及配套设施建设,以村民尽早得到安置为推进城镇化实施的第一要务。

三、推进城镇化的实施模式选择

根据推进城镇化实施,进行城中村改造组织的实施模式不同可以分为:政府主导改造型、村民自主改造型和村民、开发商、政府三方结合改造型。结合建昌县实际情况,宜实施村民、开发商、政府三方结合改造推进模式。该模式是一种市场化的改造方式,改造以开发商为主体,将土地进行招标拍卖,由中标的开发商对城中村实施改造计划。政府主要提供政策优惠和管理方面的支持,村民通过出让土地的所有权或者土地的使用权而获得开发成果,最终形成三方获益的局面。

四、安置区的选址策略

安置区的选址应从城市整体发展的角度,综合考虑被安置人通、就业、配套、居住等问题。安置区的选择不能完全由市场来控制、单纯根据土地价格进行选址,而应由政府给予相当的政策支持。

(一)从宏观的角度看,安置区应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均匀地分布在城市的各个区域,避免过大规模的安置区集中在城市的某个区域。以防止由于空间聚集而导致的某些不良社会问题及行为,而且有利于安置区的住户享受到更好的基础设施以及获得更好的谋生方式,增进社会各个阶层的交流,促进经济的共生发展。

(二)安置区选址重视新市区、近郊区与老城区的平衡。新区的开发建设既可以为安置区提供可得的土地,缓解主城区居住紧张的问题,同时安置住房的建设能够加快土地的成熟,提升新区的人气。在近郊区,地价较低,原有的居住密度较低,拆迁量不大,在将来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处于综合地价相对低廉的位置,从而可以有效控制安置住房的成本;并且,这些区域交通设施比较成熟,交通相对便利,交通成本相对不高,因此也是安置住房选址的合适区域。老城区中仍应建设或改造部分安置房。第一,保证老城的活力。第二,在城市产业转型中,第二产业不断外迁,老城用地结构发生变化。商业、服务业等服务性第三产业在市中心的高度积聚导致老城区依然提供了主要的低层次就业岗位。第三,老城区的服务配套等城市资源状况最佳,从社会公平角度应避免使其由富人独享,以致低收入者只能被动的迁移至城市资源最为匮乏的地区。以避免老城更新中,低收入者原有的社会结构迅速解体,应该增加就地安置的可能,以维持社会稳定的需要。

五、就业安置及社会保障实施规划

(一)就业安置规划

要深化城镇就业制度改革,打破城乡就业壁垒,实行城乡统筹的就业制度。就业安置方式采用市场性经营安置、资产性经营安置、产业园区安置、商贸性经营安置等多种安置方式。

(二)社会保障规划

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将进城农民纳入社保范围。把进城农民纳入城镇统一的社会保障之中。即应建立包括进城农民在内的所有非农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执行与城市一样的低保政策,以解决“城市病”现象的发生和使农民因有了基本“保险”、在城里能呆得下去而不会“回流”。

(三)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加强城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城镇用地制度;配套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城镇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参考文献:

[1]朱忠东.城市景观的形态特征[J].城市规划汇刊.1990(12)。

[2]沈榆.现代设计[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

[3]王娜.厦门试水梯级保障[J].中国新闻周刊.2007(9):25-28。

上一篇:浅析施工前期工程造价的预测管理 下一篇:欧美高校校园标志性建筑形态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