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和爱”之风吹来

时间:2022-09-17 06:18:46

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以下简称“通师一附”)于1905年由清末状元、企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办。百余年来,学校恪守传承着先生亲笔题写的“四爱”(爱日、爱群、爱亲、爱己)之校训,结合时代精神,将学校文化概括为“和爱”文化,全力打造“有爱心、有智慧、有品位”的一流师资队伍,倾心培养“有教养、有才能、有个性”的现代公民。

学校在“和爱”文化的浸染中不断开拓创新德育管理模式,以人文精神培养为重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逐渐走上了一条“和爱”理念关照下的特色德育之路。追溯“和爱”文化根源,学校在实践中探索、开发出独具校园文化特色的校本德育活动课程:“朝仪”“和风讲坛”“家长志愿课堂”……

“朝仪”:拔节成长的摇篮

“朝仪”是学校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也是学校“和爱”德育特色活动课程的重要形式之一。

每天早晨,在悠扬的《朝仪歌》音乐响起后,为时十分钟的一周一主题、一日一活动、队员自主朝仪与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文明礼仪教育开始了。学生们放下书包,边唱边跳:“老师早啊,同学们早啊,我们相互问声好……”婉转的曲调,简单又韵味无穷的语言穿越百年,浸润在文化的芬芳中,一代代一附学子开启一天的学习之旅。无论是周一国旗下讲话,周二交流身边的故事,周三主题教育引导,周四学生自主朝仪,还是周五回顾总结评价,都做到有发动、有实践、有总结。十分钟时间虽短,但形式多样的“朝仪”帮助儿童用自己的眼光审视日常行为,将德育内化成自身需求,真正走进了儿童的心灵。

学校通过自下而上,人人参与制定的模式,编写了“朝仪”校本教材《通师一附做“有教养的小公民”二十问》,并入编学校《和爱书丛》,成为学校“和爱”德育课程实用的校本教材之一。“作为一名学生,我的衣着、发型得体、大方吗?”等等二十问,让学生每天在叩问中学会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观照,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改变。

“和风讲坛”:德性生长的沃野

“和风讲坛”是学校“和爱”德育特色活动课程的另一重要形式。学校利用红领巾广播时间开展“和风讲坛”宣讲活动:或邀请优秀教师以学生行为养成引导为主,就某一专题进行全校宣讲;或积极开展“和爱苗苗道德小讲堂”等活动,引领学生“学规范,知礼仪”。

《弟子规》是中国传统儿童启蒙教材,为了能让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宣讲老师将《弟子规》与当今社会要求相结合,解读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再与学生联袂宣讲。同时各班班主任结合本班实际,将《弟子规》穿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中,使德育不再是枯燥、说教的文本,而是成为有情有趣的体验与感悟,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四爱”校训是学校文化的命脉与根基,是师生发展的目标与追求。学校梳理了“四爱”校训的内涵,用贴近儿童的语言进行全面而细致的阐释,邀请老师逐一进行解读,让所有学生都能按照校训的要求确定目标、规范言行、提高素质,做优秀的通师一附小学生。

“家长志愿课堂”:共生共长的生态区

学校德育活动的外延需要不断拓展,才能更有效地整合家长、校外的资源优势,为学生搭建多种平台,促使家校携手形成合力。

亲近课堂,尽己所能。2009年,学校借家委会换届之机举行了“家长志愿课堂”揭牌启动仪式,开始初步探索。2010年初,学校举行“家校携手,和爱同行”主题活动,“家长志愿课堂”在全校展开。同年9月,在南通市中外友好交流学校命名仪式上,多位家长开设的“志愿课堂”成为活动一大亮点。2011年3月,学校组织了首届“家长志愿课堂”观摩研讨活动,从此“家长志愿课堂”成为学校常态化的特色课程。

“家长志愿课堂”,让家长志愿者来到孩子中间,和孩子商量、设计安全有益的新游戏,探讨个人卫生习惯养成问题。他们展示自己多年兴趣爱好所积累下的丰硕成果:集邮展、古钱币……“家长志愿课堂”让孩子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能力,陶冶了情操,也弥补了学校原有课程的不足,为孩子的成长拓宽了通道。

尽己所长,浸润无声。家长志愿者通过家长委员会相互商讨、切磋,与老师、学校及时沟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探寻更多亲近教育的途径。于是,丰富的实践活动应运而生:包饺子、搓汤团、学京剧,带孩子们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入学仪式”“入队活动”“十岁成长礼”等,带孩子们感受亲情与成长的快乐……

探寻之路远不止于此,家长志愿者带孩子们走进社会,来到武警支队、人民法院等实地学习、研讨;走进福利院、贫困家庭,把爱心传递给孤寡老人和需要帮助的人;在广场开展“低碳生活大型公益活动”,爱护环境的种子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萌芽……孩子们体味着别样的课堂生趣,乐享着丰厚的活动体验,收获着多样的知识和技能,习得着良好的道德品质。

如今,“家长志愿课堂”又有了新突破:进行班级间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注重课后的延伸,放大教学成果。家长志愿者言传身教,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播种到孩子心田。每天上放学高峰期,家长志愿者身披绶带,在学校周边协助交警和学校导护老师疏导交通,为孩子开辟了一条平安爱心通道,为孩子的安全保驾护航。忙碌的身影、和善的言语、关爱的动作,无不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家长们志愿奉献的行为发挥了榜样的力量,学校的孩子也先后成立“苗苗志愿服务岗”等学生社团,在家长、老师身体力行的引导下,志愿奉献之风吹在校园的每个角落。

生动有趣的“和爱”德育特色活动课程像磁铁一般牢牢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也如润物的春雨般悄悄走进儿童的心灵。贴近学生实际、生动形象的教育引导,为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习得良好的道德品质增添了一抹亮色。

【陆晖,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德育副校长;戴寅,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德育主任】

上一篇:从卢文简牍所见鄯善国妇女法律地位考屑 下一篇:浅议限时快乐作文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