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想象变形,激发儿童的诗性潜能

时间:2022-09-04 11:27:12

善用想象变形,激发儿童的诗性潜能

童年总是诗意地飞翔于畅想的蓝天,童年总是钟情于魔幻的乐园。儿童诗,恰是童年最好的表达方式。在童话的王国里,借助于畅想和魔幻的羽翼,儿童还可以徜徉于各种学科之间,发现更多充满妙趣的诗想。

一、魔幻式畅想,尝试精神历险

诗歌需要通过魔幻来达到超验的境界。儿童也特别擅长于魔幻式的畅想,乐于享受一种精神历险的体验。魔幻式的畅想,是孵化诗想的重要途径。

诗想,就是诗的思想。童诗从诗想开始。诗想比什么都重要。诗想从何而来?对于物象加以“魔幻化”就是一种有效的催化诗想的方式。而转换视角和加入魔法变形就是其中的两种想象策略。对于儿童来说,眼前的事物能幻化成什么,关键是他心中有什么。教师所要做的就是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线索,学生会利用过去所学或经验,以及课文上的材料,分别试着去解决。然而,学生之间有差异,个人的经验不同,遇到挫折或感觉没效果时,学习兴趣就会降低。这时,教师必须以“助产士”的角色,创设想象的情境,提供想象的策略,有效地催化诗想。如,出示数字“0”后,教师创设了一系列想象的情境:

在天的眼里,它是_________

在树的眼里,它是_________

在小草眼里,它是_________

在汽车眼里,它是_________

在____眼里,它是_________

在不同的对象眼里,0就成了不同的样子:在天的眼里,它是一轮红红的太阳;在树的眼里,它是一枚小果子;在小草眼里,它是一滴晶莹的露珠;在汽车眼里,它是圆圆的车轮,在我的眼里,它是一个圆溜溜的皮球……其实每一个阿拉伯数字,细细观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象。1可以是小棒,可以是一棵树,也可以是一座小桥,还可以是一条长长的路……采用转换视角想象的策略,每一个阿拉伯数字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除此之外,加入魔法旋转变形是魔幻式畅想的另一重要想象策略。世间万事万物之间都有其相似性,如何建立起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催生诗想的重要途径。现代的多媒体课件成为其重要媒介。将眼前的事物进行翻转、拉长、压缩等等,不知不觉中就将儿童观察的视角切换到“旋转变形”观察的角度。如,出示“3”,在你的眼里,它是什么?老师告诉你们,在数字王国里,3是个魔术师,它可会变形了!瞧――(播放:3的线条变形动画)媒体课件中的“3”不断地旋转变形,让各种和 “3”相似的物体,以梦幻般的形式在学生心中浮现。最后,教师出示:“3特别爱变魔术”,让学生接着往下说一整首诗:

3特别爱变魔术

刚刚还是连绵起伏的大山

转眼间就变成了飞翔的海鸥

明明是漂亮的卷发

眨眼间又变成了吓人的鼻孔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次创设情境:如果0和3来一场赛跑,猜一猜3和0谁跑得快?怎样才能让3转败为胜呢?别忘了使用你的魔法变形哟。

赛跑

3和0比赛跑

3

哎呀!

0快赢了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学生通过两种想象策略的自由尝试与探索,终于制作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数字儿童诗:

赛跑

3和0比赛跑

3跳着走

0滚着走

哎呀

0快赢了

3灵机一动变成了一只海鸥

哈哈

一下子飞到了终点

儿童心中本能的缪斯终于“现身”了,顺利完成了诗想飞腾的再一次“点火”。教者启动“魔法变形”的魔术体验项目,其真正的旨趣就在于为诗想的诞生奠定外在的基础。

二、童话式变形,释放艺术潜能

如何用最自然的方式来激活儿童的诗感,一直是个难题。因为最好的童诗创作就是让奇妙的诗想从儿童的心泉中自然地流淌而出。教者在解决这个难题上,巧妙地采用了“最儿童”的游戏方式――童话“出”童诗。如,教者出示数字儿童诗:

6和9

一群6玩游戏,

9想参加。

6撇撇嘴:

不行,不行,

只有6才可以参加。

9灵机一动,

它来了个倒立:

哈哈,

现在,我也是6了。

启发学生:读一读,你觉得哪里特别有意思?然后创设童话的情境:9变成6,6也能变成9,颠来倒去翻跟头。想象一下:它们之间还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儿呢?学生在《6和9》中那有趣的诗想的启发下,迅速把6和9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于是根据6和9的体形衍生出大肚子、小蛮腰、推铁环、举铁环等等童话情境,真可谓精彩纷呈:

6和9比赛推铁环

9一下子就跑到了终点

6不服气了:

你怎么可以举着跑?

9帮6试衣服

试来试去不合身

裁缝奇怪了:

明明是个大肚子

怎么变成个小蛮腰?

……

显然,用童话的方式,来丰富儿童的生活体验,激发儿童的游戏精神,最容易让儿童释放艺术的潜能。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一个更具诗意、更具情趣的世界。因此,孩子们都喜欢童话,也愿意来编写童话。在童诗教学中,我们可以指导孩子融入童话的色彩,让童诗增添童话的意味。

三、整合式变形,拜访相邻学科

诗歌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要实现一种心灵的超越,需要有大的胸怀,大的视野。采用大学科的视野,让童诗元素与小学的各门课程进行融合,是非常必要的。而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互为灵感源泉,数学和诗歌形影相随,诗歌带来的美学刺激正激发着人类理解数学中抽象的概念。因此,将童诗与数学进行整合,将诗意的文字和单调的数学符号和数字融合,让学生尝试“通过想象的刺激来支撑理性”,转换学生的创作思维,可以为童诗创作提供意外的“惊喜”。如教师提供一个新鲜的刺激――

一颗糖+两颗糖+三颗糖+好多好多颗糖=?

蜗牛-沉重的家=?

蒲公英×风=?

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自由反应,学生立刻便会由其所学过的知识或所经历过的经验中,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技巧,去解读眼前的数学符号,然后建立起创新而富有新意的联结。这样,不知不觉中,一个数学算式就会伴随着儿童的数学化畅想,变成一首首美美的诗了:

一颗糖

两颗糖

三颗糖

好多好多颗糖

哎呀!

满口的大蛀牙!

蜗牛

丢掉沉重的家。

哈哈!

我终于健步如飞了!

蒲公英乘着风,

撑着小伞去旅行。

看!

下雪了……

四、陌生化变形,创造表达新式

写作是用文字将思想表达出来的过程。每个人的思想不尽相同,文字表达的内容也不一样,所以,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数学儿童诗,是用一种陌生化的姿态来创造性地演绎思想。如,课堂伊始,教者出示了一首“加法”数学儿童诗――

给夏天梳辫子

柳树弯腰

+ 调皮的夏风

给夏天梳一个美丽的辫子

如果你认真观察,池塘边的柳树有事没事都爱弯弯腰。可是,你可知道,那是调皮的夏风在背后捣蛋呢。张开想象的翅膀,赋予美丽的诗意,让每一阵风与每一棵柳树都相遇(相加),这就是数学,也是诗。特别的数学算式,新鲜奇妙的想法,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诗歌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创造的灵感。当孩子们熟悉了这种诗歌的语言,熟悉了这种陌生化的表达形式,他们就可以借助这种数学思维,借助“+”“-”“×”“÷”等数学符号,用诗歌的形式来“重演欧几里得的论证”。

为了让学生散乱的诗思流淌成为一首首整齐的童诗,教者还可以为儿童提供必要的支持。如,

脚-袜子+( )=( )

光脚丫

脱下袜子

光着脚丫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你有过赤脚的经历吗?感觉如何?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把这道数学公式变成一首好玩的数学诗吗?先填写完整,再把算式变成一首小诗吧!面对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学生不自觉地就会由其所学过的知识或经验,运用联想的技巧,去建立创新而富有新意的联结:

光脚丫

脱下袜子

光着脚丫

踩到白云上

哇,

我又有了一双云袜子!

光脚丫

脱下袜子

光着脚丫

踩在风火轮上

哈哈,

我也变成哪吒了!

……

此外,教者所设置的童诗导写支架,能够最大限度地打开儿童的诗想,有效消解对儿童诗心的阻滞。这样的导航,将儿童的诗想导向创造表达的新式的陌生地带。

诗是不可教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慧心;诗是必须教的,没有诗意润泽过童年的人生是不圆满的。所以,童诗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一个个小诗人,而是把世界上最美好的文字带给孩子,是希望他们能拥有一双会飞的翅膀,更是希望他们有一颗敏锐的心灵,孵化出奇异的诗想。

上一篇:我们用了多少网络技术向制造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下一篇:以“自然之道”浇灌习作的起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