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及对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的临床研究

时间:2022-09-17 05:16:17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及对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的临床研究

摘 要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选择UAP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60例应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静脉滴注,对照组60例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二组均为每天1次,14天1疗程,共2疗程。结果:治疗组、对照组心绞痛症状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0.0%和74.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关键词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不稳定型心绞痛 血浆D-二聚体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可以用来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疾病,如脑供血不足、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及其他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的胸闷、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中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症。对于冠心病的治疗,除西医治疗外,中药治疗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研究通过临床应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观察其确切的临床疗效,并对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测定值的变化做比较,进一步探讨丹参川芎嗪的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选择2010年9月~2012年9月临清市人民医院住院患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确诊为UAP患者120例,男68例,女52例,年龄50~70岁,平均59±11岁,选择的病例表现为近期胸痛发作次数增多,疼痛时间较长,胸痛程度加重,可伴出汗。入院后经常规应用抗UAP,如硝酸酯类药物改善心肌缺血,肠溶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等,疗效不佳,且心绞痛发作时有心电图有明显的ST段动态演变,经心电图及心肌损伤血清标记物(如,肌红蛋白、心肌酶、肌钙蛋白)检查临床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及抗凝禁忌者。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丹参川芎嗪治疗组(治疗组)60例及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照组(对照组)60例,两组其他治疗方法相同,如抗血小板治疗,抗缺血治疗等。两组基本资料基线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

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基本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间隔7天再进行第2个疗程的治疗。对照组:在原治疗基础上(如硝酸酯类药物改善心肌缺血,肠溶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等),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间隔7天再进行第2个疗程的治疗。且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抽空腹静脉血进行血D-二聚体的检测。对照组有2例患者未坚持治疗而剔除。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80%,口服或静脉用硝酸酯类药物消耗量>80%,心电图ST-T改变基本恢复正常;②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口服或静脉用硝酸酯类药物消耗量均减少50%~80%,心电图ST-T改变>50%或T波恢复正常;③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口服或静脉用硝酸酯类药物消耗量均减少<50%,心电图未发现明显改善。

D-二聚体的测定采用胶体金免疫渗透试验,试剂盒由挪威AXIS-SHIELD PoC AS公司提供。

所有数据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样本均数间的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并行卡方检验,以P

结 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具有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心电图总有效率、显效率比较差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心绞痛临床疗效比较[例(%)]

上一篇:盐酸左氧氟沙星的临床应用分析 下一篇: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诊治分析7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