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能化 后来居上

时间:2022-09-17 03:54:48

南宋晚期诗人叶绍翁有一首题为《游园不值》的七言绝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的后两句,几百年来盛传不衰,其主要原因在于它写得别开生面、新警引人。事实上,一联成名的叶绍翁,也是站在他许多前人的肩上挥笔描绘这一枝“红杏”的。

唐代诗人多有描写“出墙杏花”者。温庭筠的《杏花》:“杳杳艳歌春日午,出墙何处隔朱门?”吴融的《途中见杏花》:“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还独愁。”还有他的《杏花》:“独照影时临水畔,最含情处出墙头。”这些诗句都是写春天的杏花从墙内开出了墙外,但缺少意境;写诗的人似乎都没有注入真情实感,所以给人留下的印象并不特别强烈。他们的贡献在于捕捉到了春光的一种特点。

宋代诗人也多有描写“出墙杏花”者。陆游有一首《马上作》:“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与叶绍翁同为“江湖派”的张良臣,有一首写杏花的《偶题》:“谁家池馆静萧萧,斜倚朱门不敢敲;一段好春藏不尽,粉墙斜露杏花梢。”应该说陆游和张良臣的诗,在写“出墙红杏”上,有继往开来的意义。他们胜过唐人,但都不及叶绍翁。叶诗形象集中、感情浓厚、命意新警,这使得他取得了“后来居上”的效果。

叶诗下笔处似乎离杏花比较远,但他的目的是要给出墙的红杏创造一个条件。诗人“游园不值”在于他没有进园门,他猜想一定是园主人怜惜园门外小路上长满的苍苔,怕他穿木底鞋给踏出印痕,所以拒他于门外,那柴门虽久扣仍不开。这迫使他只好在园外赏春,但春光是不专属于某个人的,是锁不住的。“一枝红杏出墙来”,就是春意奔突的生动证明。四句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形象体系,在发展上层层深入,最后形成特写形象。由此,可见叶诗的写法,高于他的所有前人的描写。陆游笔下的形象给叶诗以启发,但陆诗描绘的是雨、云、柳、杏这四种形象因素构成的春天景象,很明显不及叶诗形象的集中;叶诗的尾句脱胎于陆诗,但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叶诗比之于其他许多描写杏花的诗,倾注了更多的情感。叶诗中有人,这个人就是诗人自己。他踏着苍苔走向园门,怕惊扰园主人,却又要劳驾园主人,他只能轻轻地扣敲柴门;大概是园主人对于满园春色管束得太严,很怕门开春去,所以有人叫门也不加理睬。诗人这时从墙外向墙里看,这是望春―――有一种被拒之门外而求之愈切的情感驱使。果然,春光不负赏春人,春色冲出了围墙―――有一枝红杏出墙,诗人的心理期望得到了实现,他不禁觉得园主人有违于自然规律,竟想给生生不已的春天以人为的限制,但终因红杏出墙而宣告失败。诗人的胜利满足感,取代了游园不值的遗憾和失望。这种细微复杂的情绪变化,是以前有关杏花的诗中所少见的。

叶诗命意别开生面,句句都有自己的特色。“屐齿苍苔、小扣柴扉、园关春色、红杏出墙”,这些都是别具匠心的描绘;特别是“红杏出墙”的意境,前人写过多次了,都只是写“出墙头”,叶诗却以“来”结尾,把春色写得更有生气,给人一种春色扑人的情景―――人爱春光,春色应人,情与景合二为一。再者,如果没有最后一个“来”字,也是无法达成这一效果的。叶绍翁是充分利用了前人的艺术原始材料,又以自己的创造性的发挥而超越前人,这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艺术描写上的后来居上,基础在于吸收前人的经验,重点在于学习后的“居上”;没有做到“居上”,就是对前人的亦步亦趋,就等于没有了自己的存在。“居上”的关键在于学而能“化”,“化”在于对新意境的表现、在于创造自己独特的形象。

同样,唐代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联奇句,是从北周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的联句中点化而来的。在王勃的文中,是完全作为从滕王阁上放眼山原、川泽、江天、云衢时,游目所见的具体景色的一部分;较庾信写的皇帝郊行大射之礼―――一路上盖旗车乘、豪华俊丽的场面,王诗更加形象宏远、气魄开拓。

宋代诗人秦观《满庭芳》词中有句云:“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这是从隋代杨广的诗句“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点化而来的。秦观写的是秋郊惜别,他化前人的经验于眼前的情境表现之中,句中有人有情,状写的是断肠人所见的斜阳暮霭,寒鸦散飞,流水孤村。秦观在词中别开生面,取得了后来居上的成就。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中,一些知识的创新,往往立足于现实又继承于历史,文学艺术更是如此。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在学习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就要注意化为自身之物,并创造性地把它运用在自己所要表现的对象上,努力实现“学而能化,后来居上”。

上一篇:倡议书写作指导 下一篇:唐诗漫谈 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