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玻璃跳舞时

时间:2022-09-17 01:49:56

当玻璃跳舞时

“一座博物馆成就一个城市,对旅行者来说,找寻不同的博物馆其实是在梳理城市的过去,也是在探寻未来的可能性。跟规模庞大的国家博物馆相比,一些特色博物馆在主题上更为自由,设计上也更有趣。”

8月的上海,骄阳似火,高温让人觉得格外烦躁。当工作的人们拖着疲惫的身躯穿梭于陆家嘴、长宁区的写字楼,暗自抱怨生活节奏太快的时候,有谁会想到此时在上海的另一端,位于宝山区的上海玻璃博物馆里,一件件玻璃艺术品正在安静地诉说着关于玻璃的前世今生。

会说话的玻璃

玻璃是什么?答案似乎人尽皆知。然而,当你走进玻璃博物馆,看到古埃及神秘的容器、波西米亚精致的饰品、中世纪华丽的彩绘、英国的酒杯,或者看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蜻蜓眼、汉代色彩各异的耳铛、唐代的器皿、宋代的发簪、清代的花瓶,再看到现代社会才出现的巨大LED灯时,你或许会感慨玻璃世界的神奇多变、缤纷晶莹。进而,你或许想进一步感受一下玻璃悠远的历史魅力和日渐成熟的工艺,并不再仅仅把玻璃看作是生活中最简单常用的器物。

玻璃最初由火山喷出的酸性岩凝固而得。约公元前3700年前,古埃及人已能制出玻璃装饰品和简单玻璃器皿,不过当时只有有色玻璃。约公元前1000年前,中国制造出无色玻璃。12世纪时,出现了商品玻璃,并开始成为工业材料。18世纪,为适应研制望远镜的需要,制出光学玻璃。1874年,比利时首先制出平板玻璃。

在我国,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玻璃器。春秋末战国初出现了蜻蜓眼玻璃珠和仿玉玻璃器,这枚具有外来式样的中国玻璃珠,反映了中外玻璃制造技术的交流情况。汉代玻璃产地分布在中原地区、河西走廊及岭南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罗马、波斯玻璃器的大量输入,我国自制玻璃开始减少。

在不同时期,玻璃器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简单地说,西周时期的玻璃器朴素无华,器形简单;春秋战国时期的玻璃器以仿玉为主,光洁度好,工艺水平较高;两汉时期延续这一传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玻璃器异域风格加重,器物轻薄,透明度较好;唐代时波斯风格浓厚,作品亮丽多姿;宋元时期小巧精致;明代所出玻璃器较少;清代玻璃器与前代迥异,不仅数量多、色彩绚烂,而且工艺复杂、高超。

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古代玻璃器存世的数量较少,研究历史也较晚,还没有像瓷器、玉器等文物那样建立起完整系统的体系,这为中国古代玻璃器的鉴定与收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不仅是在古代玻璃器的鉴定方面存在问题,据有关人士透露,到目前为止,我国专门展示玻璃艺术品的场馆也不多,“这和玻璃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史还不是很长有关。”

位于上海长江西路上的玻璃博物馆的出现,似乎填补了玻璃艺术在中国发展的空白,因为发起并资助建立上海玻璃博物馆的上海轻工玻璃有限公司,在发展中本身就见证了上海玻璃工业近百年的发展。

参与了该博物馆设计工作的德国设计师迪尔曼·图蒙说,“在中国打造一座玻璃博物馆是一件颇具挑战且充满乐趣的工作。我们不仅可以每天都围绕着独一无二的玻璃艺术品工作,同时还能沉浸于悠久的历史文化,而玻璃又是如此多变,且有着多元的表现方式。在工作中,博物馆团队启发了我们对拥有五千年历史的玻璃美感及技术的认识,一步步引导我们走入玻璃的世界。”

在这个博物馆里,既有从古至今人们制作的玻璃器皿,包括各式各样的盛器、装饰用的兵器、妇女头戴的各种样式的头饰耳饰、家居用的装饰品,还有用玻璃制成的艺术品。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从建筑玻璃到精密的科学仪器,从古文物到当代设计和艺术作品。

在博物馆里边走边看时,或许你会开始想象西周时期我们伟大的古人制造玻璃的场面,或许你还会想到古埃及等国家的人将玻璃视若珍宝。甚至在探索玻璃的科学专栏里,你不禁会想问玻璃能飞多高?玻璃有多亮、有多细、有多坚硬?玻璃如何能说话?

正是凭借玻璃本身的多姿多彩,这个博物馆吸引了学生、白领、时尚青年、家庭游客以及喜欢设计和艺术的专业人士等不同人群前来参观。

会跳舞的玻璃

每到周末,上海玻璃博物馆的热玻璃演示区里总是会有许多等待观看热玻璃表演的观众。通常演示的过程是把玻璃的原材料放进熔炉,经过软化、吹制、打磨、压制,最后一件婀娜多姿的玻璃作品就诞生了。在这里,观众可以近距离地观赏到制作玻璃艺术品的全过程,并可以感受到玻璃在火的作用下发生神奇的变化。

一些意犹未尽的观众还可以到DIY创意工坊亲身体验玻璃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其中去年10月推出的热熔珠宝首饰最吸引人眼球,其制作方法简单说来,就是把两片或者多片玻璃熔合成单片玻璃,并在其他工具协助下,制成各种风格独特的珠宝。该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道,“热熔项目自推出以来,以其独特的装饰效果成为观众关注的焦点。”

同时,在博物馆一楼,还有灯工艺术表演,过程是由技师当场把玻璃烧熔后,用各种器具加工,再吹制成晶莹剔透的艺术品。感兴趣的观众可以当场购买这些成品。观众还可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亲自吹制创造属于自己的玻璃制品。

而在玻璃制品的外卖区,陈列了许多小巧玲珑的玻璃小工艺品,记者看到许多观众参观博物馆后都纷纷前来购买感兴趣的作品。不少来参观的观众都认为这里是适合带孩子前来观看学习的好地方。

可以说,博物馆的创意工坊和热玻璃表演是博物馆的一大亮点。对此,该博物馆市场和运营总监方静告诉记者,“根据我们每个月的问卷调查,热玻璃演示是博物馆所有项目中最受欢迎的项目,参观者在表演中领略了玻璃的火和热以及玻璃这种材质的独特魅力。玻璃创意工坊是玻璃博物馆体验和互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玻璃彩绘,热熔玻璃,还是灯工和热玻璃吹制课程,都给不同年龄的人以不同的体验。”

可能正是因为“跟规模庞大的国家博物馆相比,一些特色博物馆在主题上更为自由、设计上也更有趣”的原因,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旗下网站CNNGO在2011年把上海玻璃博物馆与国家博物馆、西安兵马俑博物馆评选为“中国最不容错过的三个博物馆”。2012年,该网站又把上海玻璃博物馆列入“上海五个最佳博物馆”的名单之中。

建造一个“可以被生活和体验的空间”,也正是该博物馆创始人(现任上海玻璃博物馆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张琳的初衷,“一座博物馆成就一个城市,对旅行者来说,找寻不同的博物馆其实是在梳理城市的过去,也是在探寻未来的可能性。跟规模庞大的国家博物馆相比,一些特色博物馆在主题上更为自由,设计上也更有趣。上海玻璃博物馆就是其中一个:原有的工业建筑被改造成‘可以被生活和体验的空间’,从外表的冷漠中读出时代曾经有过的激情。”

“让大家来分享玻璃的无限可能”是张琳希望看到的结果,然而博物馆的运营方式也被我们所关注。在开发博物馆衍生产品方面,上海玻璃博物馆的年报向我们展示了一份不俗的成绩单。

根据该博物馆2012年年报显示,在2012年全年,上海玻璃博物馆吸引了6万多人前来参观,其中门票收入和讲解收入近80万元。不仅如此,在2012年,包括DIY创意工坊、热玻璃DIY、灯工DIY的收入也有33万多元,商店售卖商品的收入也达到了77万多元。

曾经有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博物馆衍生产品开发方面,一些博物馆做得不够好,“像北京的一些博物馆,他们更注重行政事务,忽视了衍生品开发这一块。”而玻璃博物馆对玻璃衍生产品的成功开发,或许值得一些博物馆同行们深思。

上一篇:新法实施下 HR将面临七大挑战 下一篇:智慧花雨满天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