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也进入“心理危机干预”时代了吗?

时间:2022-09-16 11:46:05

国人也进入“心理危机干预”时代了吗?

尽管早已回到了杭州温暖而安全的家,但泰国的恶梦之旅依然萦绕着在东南亚海啸中劫后余生的小王夫妇:亲眼目睹鲜活的生命被巨浪卷走;被失去爱人的恐惧和悲伤感吞噬;与惊涛骇浪搏斗……心灵像身体一样遭受重创。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他们接受了一段特殊的治疗之后,才最终结束。

这是一种专门针对心灵的治疗方式,与人们惯常以为的身体治疗不同。没有打针、吃药,取而代之的是贴心的谈话,坦诚的沟通。人们给予这个对中国而言崭新的职业一个名词:心理危机干预。

当“心理疾病”成为人类最高发疾病

像小王夫妇那样,由于突发性的灾难而导致心灵出现危机的事例并不少见。2003年春,非典疫情,不仅严重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引起了全社会的恐慌。2004年夏,风力超过12级的台风“云娜”肆虐浙江大地,夺去了164条鲜活的生命,人们的家园被摧毁,身心伤痕累累。2004年冬,印尼苏门答腊岛亚齐省海域发生了104年来最强烈的地震,引发印度洋海啸,波及周围国家,造成近二十万人丧生……

灾难带给人们的远远不止物质上的损失,更是对心灵的严重伤害。据报道,很多美国越战老兵从战场归来后,不断地被残酷战争的回忆所惊扰,以至于无法过正常的生活;一个经历了“唐山大地震”的老人至今还几乎不敢面对雷雨天气,地震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无法愈合的伤疤。

重大灾害性事件、文化和社会的冲突都会给人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心理学研究证明,当人们由于自身或外界的变化致使心理失去平衡,而又无力主要依靠自己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常态时,便会出现心理危机。它主要表现为:思维不清、意志失控、情感紊乱等。

事实证明:非典过后,许多患者遭受来自社会和个人的心理双重压力,身体已经痊愈,而心灵却由此重创,许多人不敢重回社会,丧失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云娜”之后,一些在灾难中失去亲人的幸存者,现仍无法正常工作、生活。

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各种精神和行为障碍患者有4.5亿人;每4个人中间就有1个人一生中某个阶段曾经历精神障碍困扰;受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17岁以下儿童和少年,在中国便有3000万人。

群体性心理危机已演变为一个社会问题。“文化和社会冲突给人带来了巨大压力,精神上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占总人口的20%到40%。”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的唐登华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分析显示,自杀已成为15岁至34岁人群死亡的首因。

“国人所面临的心灵危机不容忽视。如果没有恰当的心理疏导,短期的心理危机会演变成长期的精神疾病。”浙江大学心理学系教师杨宏飞这样告诫。

心理危机干预:诊疗心灵的良方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断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从疾病发展史来看,人类已进入“心理疾病”时代。

心理危机干预,无疑是有效处理人类心灵危机的最有效方式。所谓的心理危机干预,就是专业培训的人士通过交谈、引导、沟通、疏导、抚慰等方式,帮助心灵遭遇短期失衡的患者进行情绪释放、宣泄和重新调整,并尽快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的一种科学的心理治疗方式。

近些年来,随着执政者对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的关注,心理危机干预开始浮出水面,并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众视野。中国有据可查的第一例心理危机干预在1994年,新疆克拉玛依火灾发生后,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的专家对伤亡者家属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心理干预。

2002年大连“5・7”空难后,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几位专家为一些遇难者家属进行了心理危机干预。离开大连时,不少接受过心灵抚慰的遇难者家属心情开始回复平静,而许多拒绝接受心灵抚慰的家属仍然无法接受现实。

在浙江,2004年台风“云娜”后,杭州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的心理医生紧急赶赴灾区,11天时间内夜以继日地干预了四百多位灾民。一个月后回访,接受过干预的人心理状态明显比没有接受过的好。一个被“云娜”夺走4位亲人的小伙子,在接受干预后,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并投入到灾后重建工作中。

为什么心理危机干预会具有如此不可思议的神奇功效?“灾后脆弱的心灵更容易遭受创伤,抚慰心灵的‘灾难’的确非常重要。”浙江工商大学心理学教师蒋云说,“当人出现心理危机和情绪危机时,往往自我控制能力减弱。这时如果没有一定的外界阻力和约束起作用的话,很容易导致意外事件的发生。”杭州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执行主任赵国秋则把心理危机干预比作一根拐杖,他说:“当你下山腿累得发抖时,这根拐杖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民众对此尚显陌生

但对大部分民众来说,心理危机干预依然还很陌生。

包头“11・21”空难后,到包头的外地死难者家属有五百多人,而最后只有一百五十多位家属接受了心理干预。一方面是专家人数有限;另一方面,却是死难者家属鲜有回应。

不愿回应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偏见。中国人的面子观念根深蒂固,不愿将伤心事向他人倾诉;有些人即使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有问题,也不愿意去找心理医生。人们接受定期查身体,做B超、做CT,却不愿意定期去找心理医生。“在很多人看来,接受心理干预就是治疗精神病,人们对此还存有很多误解和偏见。”浙江大学心理学系研究生小江说。

与此同时,相关的宣传推广和网络架构也远未完成。尽管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已在政府层面得到了认可,但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心理危机干预机构依然还处于空白状态。

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系教师蒋云认为,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因而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和投入。除了现有的专业机构,还应在社区设立服务网络,让所有遭遇心理危机的人都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和帮助。

2004年5月,杭州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正式挂牌,这是中国第一个由政府创办的心理卫生机构。杭州市政府要求,把公民的心理健康与精神文明建设统一起来,纳入精神文明建设中。2004年9月,国务院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积极开展重大灾难后受灾人群的心理干预和心理应急救援工作,评估受灾人群的精神卫生需求,确定灾后心理卫生干预的重点人群,提供电话咨询、门诊治疗等危机干预服务”。为今后我国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出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系教师蒋云认为,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因而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和投入。他建议,国家应大力倡导心理危机的早期介入工作,并尽快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和网络。除了现有的专业机构,还应在社区设立服务网络,让所有遭遇心理危机的人都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和帮助。同时,加强专业人员培训和普通人群的自预意识,以提高国民的精神卫生水平。

上一篇:免费电影夜市:打工者的精神乐园 下一篇:“标准之争”:第三只眼睛看我国数字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