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舆情热点及其传播规律研究

时间:2022-09-16 10:18:55

大学生舆情热点及其传播规律研究

[摘要]为加强大学生舆情信息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科学把握大学生舆情热点及其规律,文章选取河北省11所高校12个学科门类的101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经过统计学处理,并结合对多名专家调研意见,分析出大学生舆情热点内容和舆情传播特点,为高校大学生舆情引导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舆情 热点 规律 调查研究

[作者简介]卢艳荣(1970- ),女,河北易县人,河北大学护理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李京彬(1971- ),男,河北定州人,河北大学护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金天星(1982- ),男,河北承德人,河北大学学生处青年研究发展中心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社会学。(河北 保定 07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大学生舆情热点调查及干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11ZZ00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165-02

我国社会转型不断深入,受各种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群体的舆情动态呈现舆情源多样化、传播迅捷化、影响剧烈化等特点。高校舆情一旦形成,将会对广大师生思想意识、校园和谐,甚至社会稳定产生影响。密切关注和分析大学生群体的舆情热点及其规律,对保障高校的科学发展环境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舆情及大学生舆情相关概念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舆情的研究日渐深入,王来华教授对舆情的定义得到广泛认可。他认为,舆情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所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因此,大学生舆情主要指在一定时间内,大学生对校内外一些具体事项的思想认知、情绪反应、价值判断和意见倾向等的综合表现。舆情热点是大学生思想情绪和利益诉求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生关注议论的焦点,反映出一个时期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本文研究的舆情热点,是在一定时期内大学生群体关注度超过25%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校内外具体事项,评估指标参考姚福生等对大学生舆情演化状态评估机制的研究。关注度是指一段时间内某事项被大学生关注的程度,本文研究用百分比进行比较,某事项关注度=该事项被选频数/有效受试人数×100%。

二、大学生舆情调研情况

问卷设计方面,除学生基本信息外,还包括舆情源内容、舆情传播路径、舆情传播方法与时间等内容,经过两次预试验修改完善后,学生能够在20分钟内认真回答完毕。样本选择与调查方面,选择河北省11所高校,包括本科骨干院校、一般本科院校、高职和民办院校,分组进行调查,所有院校同时展开,一周内结束,共发出问卷1050份,回收有效问卷1016份;受试学生涉及军事学以外的12个学科门类,分布在各年级,以二年级居多(53%),学历层次含本科生77%,专科生22%,研究生1%,其中男生44%,女生56%。统计分析方面,经SPSS15.0数据处理。专家意见收集方面,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11所高校的宣传、学生、保卫等部门的专家及一线资深辅导员共66人受试和被访。

三、大学生舆情热点分析

1.大学生舆情主题关注度分析。调查问卷列出了被大学生关注的7类主题,由受试者自由选择最为关注的选项,每题为多项选择。大学生对“校内外突发事件”关注度最高,其次为“社会现象与民生”,两项均高于25%,属于舆情热点。校内外突发事件为首要的舆情热点,男女生、文理科、各年级分别统计处理,结果一致,分析认为突发事件的突发性、爆炸性对大学生生活和思想最具影响力和冲击力,因此任何国内外、校内外突发事件发生时都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舆情变化。社会现象与民生问题成为大学生关注的第二大主题,一方面表明当代大学生有社会责任感,关注我国社会改革发展中的问题,政府对解决此类问题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对于赢得大学生群体的信任和支持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表明大学生高度关注舆情热点,如果处理不妥,容易成为大学生群体的舆情导火索,引起社会连锁反应。此外,关注度比较高的还有校园生活热点占22.6%,表明大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事和关系到切身利益的事非常关注,提醒高校工作者要认真谨慎处理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相关事务。大众传媒与网络热点的关注度为21.6%,验证了现代信息传媒对当代大学生的作用,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先于学生关注媒体和网络热点,敏锐地分析预判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的影响。

2.大学生舆情热点事项分析。问卷将2010年1月到2011年9月间发生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校内外具体事项分别列为各主题的具体选项,统计中把有效答卷中各主题列出的42个选项的关注度一起排序,关注度高于25%的舆情热点有22项,占所列选项的52.3%,说明在校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非常关注。从关注事项的广泛程度来看,舆情热点涉及调查统计的五个主题,每个主题含3~5项,表明大学生对校内外、国内外热点事项的关注范围非常广泛。从关注的热度来看,关注度60%以上的有4项,50%~59%有3项,40%~49%有10项,30%~39%有3项,29%~25%有2项。关注度最高的“物价上涨”达67.3%,提醒我们要高度重视物价上涨引起的学生饭菜价格涨价可能引起的连锁反应。关注度60%以上的还有“动车追尾”“食品安全”“学习与考试”,关注度在50%~59%的有“李刚门”“官富二代”“天津高速特大车祸”,我们认为超过50%的舆情热点应为高危热点,问题解决的好坏对舆情的转归及学生对政府的信任度都将产生重要影响,类似以上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反应迅速,及时做好学生的舆情引导。

3.大学生校园生活舆情热点分析。调查问卷在校园生活主题中列出了10个容易出现热点问题的选项,关注度超过25%的选项有五个,分别是学习与考试(61.40%)、奖助学金及评优(47.50%)、求职就业(45.8%)、入党(37.10%)和爱情与交友(27.90%)。关注度最高的为“学习与考试”,说明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提醒我们要时时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无厌学、厌世倾向,在期中、期末、英语四六级等考试期间及公布成绩阶段,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对学生反映的涉及课程安排、教学质量等与学习考试有关的问题要高度重视,及时解决,以免迅速形成舆情。“奖助学金”“求职就业”“入党”均为与学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学生关注度很高,我们在做工作时要注意公平、公开,耐心细致地做好舆情引导。“爱情与交友”也是关注度比较高的选项,要及时引导大学生的爱情观、择友观,出现失恋、狂热求婚等热点议题时,要密切关注,正确引导。另外,“校园安全”的关注度也比较高,要在思想上时刻警惕,措施上把牢关口,确保学生在校安全。

四、大学生舆情传播特点分析

1.舆情传播路径。“某热点事项发生后首次获得讯息途径”最多的为“网络”(65.10%),其次为“人际关系”(50.90%)和“大众媒介”(47.20%),而“非正式群体渠道”被选频率大于“正式组织渠道”的被选频率。网络使用排前三位的是QQ、新闻网站和微博,人际关系排前三位的是同学、好友恋人和父母亲戚,大众传媒排前三位的是电视、报纸和广播。分析传播路径特点,一是网络成为主导传播途径,而2007年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所做调查结果最多的途径为口传(人际关系),可见经过几年变化,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已经深入影响了大学生信息传播环境。二是学生接受非正式渠道传播途径的讯息比正式渠道传播途径多,这可能与学生的群居和交往特点有关。三是从各渠道排在前三位的具体途径可以看出学生接受和传播讯息的主要脉络,舆情发生时应该循着这条脉络做好引导工作。

2.舆情传播时间。对于传播时间的调查为单选题,热点事项发生后,首轮传播(即受试者首次获得某讯息)“4小时内”最多(33.80%),二轮传播(即受试者获得讯息后再次向他人传播)“24小时内”最多(29.25%),学生最为关注的时间“3天内”最多(31.30%),不再关注的时间“1周以后”最多(25.73%)。亲历热点事项后,大学生多在4小时内向他人传播讯息,说明首轮传播的即时性和迅捷性,亲历者将热点讯息通过网络等迅捷途径快速向同学、好友恋人、父母亲朋等传播讯息,复述现场事实,而来不及加入其他成分,所以对热点事项的现场处置最为重要,符合舆情专家提出的黄金4小时理论。而受众在得到讯息后,多在24小时内再次传播讯息,即二轮传播,其中受众同时也是二轮传播者,会加入自己在了解、观望、议论过程中形成的看法和观点,传播中会有失实现象。对某热点事项最为关注的时间多在3天内,不再关注的时间为1周,这给舆情处置相关部门和人员提供了正确处理舆情事件的时机,要把握好4小时、24小时、3天内、1周内的处置时机,正确的处理会促进热点事项的正常转归。

3.舆情传播效力。关于“如果同一热点事项不同途径获得的讯息不一致,你更相信哪一种?”,“大众传媒”是首位(35.1%),其次为“正式组织渠道”(26.1%)、“人际关系”(24.7%)、“网络”(24.7%),相信“非正式群体”的只有6%。这说明大学生最为信任的是大众传媒和正式组织渠道,虽然在传播途径比较中,非正式群体的频率高于正式群体,但学生对于正式组织的信任却高于非正式组织。热点事项发生后,相关处置部门要善于利用最具传播效力的渠道,发挥正面舆情引导作用。学生对网络的信任也较高,网络舆情引导应提起高度重视。

4.舆情传播、激化与衰减的原因。问题为多选题,从统计结果看,大学生参与传播的原因主要有“表达自我观点”和“反映问题推动解决”,舆情激化的主要原因是处理问题的结果和态度、方式及速度,所以热点舆情发生后,最为实质性的工作应是及时正确地推动问题解决。而舆情消减原因中被选频率最多的是“出现其他热点讯息兴趣转移”(37.8%),这符合大学生特点,学生工作者可以通过组织其他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五、结论与启示

研究通过客观数据结果,帮助我们找准大学生舆情热点内容和把握其传播规律,提高大学生舆情工作的针对性。第一,大学生舆情热点内容范围广泛,涵盖各类主题,国内外、校内外任何热点事项的发生都会引起学生的关注,要求我们时刻警醒,具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及时发现并预判热点事件对学生的影响,做到未雨绸缪。第二,大学生对一些敏感事项关注度非常高,达60%以上,要求我们对突发事件、社会现象与民生问题、校园生活等热点事项高度关注,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第三,网络、QQ、手机等新媒介成为大学生讯息传播的主导途径,但这些途径具有虚拟性、隐蔽性、随意性和渗透性等特点,对于舆情的正面引导是极大的挑战,必须引起重视。第四,从舆情传播的路径我们清晰地看到学生的信息传播脉络,而学生最为信任的途径在这条脉络中还显弱势,要充分发挥正式组织、大众传媒、人际关系等最具效力途径的作用。第五,我们要把握黄金4小时、24小时、三天内等有效时间点,及时处理现场正确解决问题是最有效的防止、化解和消减舆情的手段。

[参考文献]

[1]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1)[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3]李莹.民意调查技术的新发展[J].社科纵横,2007(3).

[4]刘宗让.高校大学生舆情工作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9(23).

[5]袁旦.舆情信息工作的若干思考[J].高教与经济,2008(2).

[6]谢海光,陈中润.互联网内容及舆情深度分析模式[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3).

上一篇:“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究 下一篇: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