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儿子探寻鸡蛋的成长哲学

时间:2022-09-16 10:00:43

【前言】陪儿子探寻鸡蛋的成长哲学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我曾经问他:“老师让你发作业本,你为什么不发完就走呢?” 他说:“我笔记还没做完。作业本放在那里,同学们反正会各自认领,效率比一个人发更高。” 我劝他:“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最基本的班集体观念。” 他却冷冷一笑,说:“20年以后,谁记得谁啊?只有自...

陪儿子探寻鸡蛋的成长哲学

他认为除了实力一切都是浮云

祁楷是我们班的一名优等生。他学习成绩好,长得又高又帅,会弹吉他、玩滑板,还是奥数队的种子选手。可是,这个孩子非常不合群。

上课的时候分组讨论,气氛非常热烈,他却表情淡漠地坐着发呆,一副“看不上跟你们玩”的样子;课间十分钟,他总是孑然一身,跟谈笑风生的男生们形成鲜明对比。

同学们大都不喜欢他,说起原因,大家几乎是异口同声:“自私。”祁楷很理性、很现实,对同学有种超乎他年龄的疏离感。学校和班上组织捐款捐物献爱心等活动,他都不参加,认为“同情会纵容懒惰的人”。

他个人卫生做得很好,却对大扫除搞集体卫生相当敷衍,每天到教室擦桌子只擦自己那一半,发作业本也只拿自己的,把别人的都丢在一边。

我曾经问他:“老师让你发作业本,你为什么不发完就走呢?”

他说:“我笔记还没做完。作业本放在那里,同学们反正会各自认领,效率比一个人发更高。”

我劝他:“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最基本的班集体观念。”

他却冷冷一笑,说:“20年以后,谁记得谁啊?只有自己的实力才不会背叛自己,所谓的友谊、集体,都是浮云……”

从教这些年,我发现这样自私冷漠的“高分学生”越来越多,我们做老师的也非常无奈。道德说教、集体温暖、名人故事、励志鸡汤,对他们似乎都无效。

自私与冷漠源于家庭教育

我和学校负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刘老师一起,对祁楷进行了家访。祁楷的父母离异。单亲母亲谈起儿子,难掩骄傲与自豪。她认为儿子出类拔萃,成绩优秀,偶尔有些自私自利的行为算不上是大毛病。

我告诉她:“祁楷每次打开水之后,把热水瓶锁在柜子里,生怕寝室里其他同学倒他的水喝。对一个15岁的男孩而言,这种做法是不是值得警惕?”

祁楷的母亲仍为儿子找各种借口。看得出,她坚持放大孩子的特长和闪光点,拼命强调甚至拔高祁楷的学习潜能。近年来,我发现这样的家长越来越多。他们在不遗余力为孩子“做加法”的同时,忘记了要为孩子“做减法”。殊不知,以爱的名义护短或讳疾忌医,不是爱孩子,而是在摧毁孩子成长的动力。

我又告诉她一件事:“我班有个孩子的成绩跟祁楷不相上下。这次考试,这个孩子排名超过了祁楷。上个礼拜,这孩子的错题总结本丢了,有人说亲眼看到是祁楷拿走的。后来,这个本子在垃圾篓里找到了。我查看了教室的监控,的确是祁楷所为。”

祁楷的母亲非常惊讶,说:“我孩子的好胜心是强了一些,他的确会嫉妒比他好的人,但这件事情他做得过分了!我要好好教育他!”

在接下来的沟通中,我们试图让祁楷的母亲意识到一点:祁楷的问题出在心理上,单纯的说教和责骂都起不到好的作用。然后我和刘老师一致请求祁楷妈妈给我们讲讲她的家庭以及祁楷的成长经历。

原来,祁楷在1岁的时候,他的父母就离婚了。母亲工作忙,祁楷跟着姥姥长大。姥姥没多少文化,而且爱贪小便宜,生怕祁楷吃亏,教他“每次去吃酒席,要留到最后把好菜打包回家”。遇到教育机构做广告派送小礼物,她总让祁楷多要几个,理由是“不要白不要”。

祁楷的父亲在组建新家庭之后,对他不太关注。偶尔带他去亲友家玩,喜欢跟别人夸耀他的学习成绩。祁楷上小学二年级时竞选班长成功,爸爸却给他泼冷水:“花那么多时间为班集体服务有什么用?搞好学习才是正事儿!”在父亲的影响下,祁楷对集体活动渐渐变得淡漠,觉得参加班、团活动是浪费时间,影响前途。

姥姥和父亲的错误教导,让祁楷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单向思维习惯。他自我意识特别强,缺乏双赢与多赢思维,凡事都很容易走极端。

一切源于母亲的亏欠感

家访之后,刘老师跟我一起对祁楷进行了心理辅导。

在专业而耐心的交流中,祁楷慢慢放下了心理戒备,向我们敞开了心扉。在谈到他对父母的感受时,他表现出对父亲的崇拜和对母亲的蔑视。

“我爸是成功的商人,我觉得他这么能干的人,说的一定是对的。至于他们离婚的事,我认为主要是我妈太烦人了。小时候我还同情她,现在越来越觉得我爸离开她不是没有道理的,毕竟谁都讨厌怨妇……”

提起对母亲的最大不满时,祁楷说:“我坚决反对我妈再婚。每次看到她交男朋友我就很生气,我觉得自己已经失去爸爸和姥姥,她是我身边唯一的亲人,她得为我着想,没资格再去谈恋爱,更没资格去给别人做老婆或给别的小孩做妈妈!”

祁楷说的这些话让我们大吃一惊!他对辛苦养大自己的母亲没有丝毫感恩之心,一定是母子相处中出现了严重问题。

在与祁楷妈妈沟通时,我们常听她说:“我对不起孩子。”“都是我的错。”“是我让他没有完整的家庭……”看得出,这位母亲的亏欠感与自责感一直很强烈,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受害者,理所应当具有“全世界欠我,所以全世界都要偿还我”的念头。

刘老师说:“单亲家长容易产生对孩子的亏欠感,会想尽办法弥补孩子。事实上,这是南辕北辙的做法――试图为孩子承担一切,无原则的纵容最终会导致孩子人格畸形。”

刘老师在对祁楷妈妈的辅导中,帮助她意识到要划清亲子界限――无论自己恋爱与否、结婚与否,这些事都不需要儿子来做主,更不能让儿子产生一种理所当然去主宰母亲人生的错觉。

治疗冷漠的药是自我认识

刘老师为祁楷订制了一组“自我发现的心理疗程”。他给祁楷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因为妈妈开车失误而受伤,脸上留下一道疤痕。她常以妈妈造成她脸上的疤痕为把柄对妈妈吹毛求疵,让妈妈产生负罪感,以示对妈妈的惩罚。她认为自己有权生气、痛苦,经常发泄委屈,扮演复仇者角色。在这个过程中,她的心理需求貌似得到了满足,但也毁掉了与母亲的亲密关系……直到有一天,小女孩在怒气中推了妈妈一下,导致妈妈意外坠楼身亡,小女孩也被警察带走了……”

根据这个故事,刘老师跟祁楷玩了一个“法庭审判”的游戏,让祁楷扮演律师,为这个小女孩辩护,刘老师则扮演公诉人来指控这个小女孩,目的是借助这样的游戏互动,得到关于祁楷儿时创伤记忆和经验的信息。这个游戏可以疏导他内心的困惑、悲愤、抑郁,让他逐渐打开心扉。

祁楷很快就进入了状态,以自己的口气表达小女孩的心理:“她的痛苦有谁知道呢?她其实并没做错,只是在自我保护。”

刘老师则反驳:“小女孩的做法说明了她的心理:‘妈妈不按我的要求去做我就会受伤害,都是妈妈的错。’表面上看她是一个弱者,但实际上她是一个专制者,让妈妈置身于迷茫与愤怒的情绪之中,而且让妈妈感觉有还不完的债。一旦妈妈满足她,她就会要求更多,她利用妈妈的愧疚感来不断地伤害她……”

刘老师进一步分析:“小女孩一直以自我为中心,在毫无觉察中不断放大自己所受到的伤害,为自己的发飙、自私和不负责任找理由――仿佛妈妈是故意与她作对、故意出车祸导致她脸上留下疤痕……假如她偶尔有片刻反省,她或许会认识到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不合理。她之所以很容易生气,很喜欢惩罚她的妈妈,是因为她内心恐惧、空虚。而她又缺乏反省,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所以就拼命制造矛盾和伤害……”

在这样的模拟游戏中,刘老师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帮助祁楷意识到事物的两面性――任何事情并不是只有他所坚持认为对的那一部分,还包含很多别的部分。以此类推,祁楷渐渐意识到自己对母亲的苛求与责备并不是一件小事,有可能像这个故事里的小女孩一样最终酿成大祸,给他留下终身遗憾。

自我发现的心理治疗法的好处在于具有建设性,能够滋养心灵。这些游戏与辅导可以修复祁楷曾经遭受的创伤。对一个冷漠的孩子来说,为他提供一个自我表达的机会,让他的感情得以宣泄,是十分紧要的一件事。

重塑健康的H子互动模式

经过心理辅导之后,祁楷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然而,日积月累形成的思维与亲子互动模式,很难一下子改变。为此,祁楷母子都在刘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如下调整。

首先是制订规则。谈到立规则,家长的自我反思与克制是重中之重。

从前,面对祁楷的指责与埋怨,妈妈总是默默忍受。现在母子之间达成共识:尽管妈妈理解祁楷的感受,但必须提醒他克制自己“怨天尤人”的心理。我们建议祁楷妈妈做了几张黄色的纸牌,如果祁楷“犯规”就黄牌警告。

一般来说,单亲家庭的孩子都会表现出对家长更强烈的依赖感,在依赖-失望-希望-再失望的过程中不断地寻找爱的温暖。祁楷一直认为如果他有需要,就会理所当然地得到妈妈随叫随到的照顾与关怀――他认为这才是妈妈对自己没有做到的某些事情的补偿。然而,祁楷的妈妈学会了说“不”。对于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她会让他自己去做,比如鼓励他每天跟同学们一起乘公交车回家,而不是开车去接他。

其次是管理“情感热键”。美国心理学博士苏珊・福沃德说,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很多富集感情的“热键”,每个热键都像充电电池一样储存着我们未了的心事,积蓄着我们的仇恨、内疚、脆弱与不安全感。这些都是我们的弱点,是我们的敏感性、先天性以及小时候的经历所共同塑造的。

由于父母离异,祁楷小小年纪心里便深埋着一股怒气:“爸爸都受不了我妈,他都离婚走了,我还能指望谁呢?”这种情况下,祁楷对克服挫折和经营人际关系总感到无能为力,不管谁对他表示关心和爱护,他都会感到被挟持,被控制,年幼时对母亲的厌恶感和对被遗弃的惧怕感会时常涌上心头。

所以,刘老师一直在帮助祁楷认识到事情的真相,意识到现在与过去的区别,让他重新敞开心扉去相信同学、老师以及亲人们的关爱。祁楷的改变十分缓慢,从不再将热水瓶锁起来,到跟同学分享零食、接受别人的礼物等,渐渐学会了绕开自己多疑自私的心理雷区。

最后,是鼓励他进行观察,融入集体生活。因为祁楷比普通孩子敏感,所以他需要意识到自己的敏感,从膨胀的感觉漩涡中跳出来,体谅别人,从而融入集体生活。比如当祁楷描述自己在学校被冷落的感受时,刘老师引导他:“我小时候也有类似经历,那时候我感到如何如何……你能更详细地告诉我你当时的感觉吗?”祁楷说:“我没来上课,某某不给我看笔记,我真想冲他大吼,可又不敢……”然后老师继续问他:“他是一直故意不给你看,还是你想看的时候他正好在用呢?”这时祁楷才意识到问题所在,说:“他说下午给我看,只是我当时太愤怒,只想着他拒绝了我!”

这种对话看似烦琐,却很有用。当一个孩子能够将模糊的感受描述得具体,并向大人敞开心扉进行倾诉时,就说明他在自我观察,说明他自我反省的意识觉醒了。

如今,祁楷渐渐学会了发现自己的问题,面对集体活动,变得越来越主动,并且愿意相信别人的善意,学会了接纳别人,与别人分享,成了班集体的一分子!

上一篇:孩子需要上“情商课”吗? 下一篇:日本人信什么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