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与情人》的心理因素解读

时间:2022-08-27 07:38:57

《儿子与情人》的心理因素解读

《儿子与情人》是英国才子作家劳伦斯的一部自传体式小说,该小说通过对主人公保罗与其母亲莫雷尔夫人,以及女友克拉拉和米利安三人之间的感情纠葛的具体描述,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特殊的恋母故事。小说中,保罗受到畸形母爱的影响,深爱着自己的母亲莫雷尔夫人,由此导致了对父亲的憎恨,并且使自己失去了爱其他人的能力。莫雷尔夫人的恋子情结直接强化了保罗的恋母情结。莫雷尔夫人的精神追求无法从丈夫的身上得到满足,加之生活的不如意和大儿子的去世,致使其将所有的爱和希望寄托在小儿子保罗身上,并对保罗产生了强烈的占有欲,甚至在儿子成年之后通过编造谎言、旁敲侧击和冷语相对等手段来阻止儿子世界里出现其他的女人,用尽全力企图用“爱”将儿子永远占为己有。莫雷尔夫人畸形的“恋子情结”不仅折磨了自己,也直接导致了保罗心理的畸形发展,使儿子失去了与其他异性正常交往的能力,导致保罗一生的悲剧命运。故事的后来,莫雷尔夫人被诊断出患了晚期癌症,并且受病痛的折磨日渐消瘦,苟延残喘,保罗出于对母亲的深爱,不忍看着母亲活得生不如死,便在母亲的食物中投毒,加速了母亲的死亡,但是母亲的去世不仅没有使保罗得到解脱,反而使保罗在失去母亲这一唯一的精神支柱后,彻底地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成为一个到处飘荡的孤魂。

一、关于恋子情结和恋母情结

恋子情结源于母亲在无法从自己丈夫那里得到所需的关注和爱护,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无法得到满足时,便将自己所有的爱与希望转移到自己儿子身上,从儿子身上得到应有的感情回报,体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恋子情结致使母亲对儿子产生极度的精神依赖和占有欲,甚至在儿子成年后,无法容忍儿子生命里出现除自己以外的其他女人,威胁到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地位。恋子情结古已有之,并在现代社会发展得日益严重,特别是在中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很多家庭出现独生子女的现象之后,因为只有一个孩子,自孩子生下来的那天母亲就以孩子为中心,付诸自己全部的爱和心血来对其进行培育,致使母亲对儿子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和强烈的占有欲,害怕儿子成年之后会因为其他女人而忽视自己,因而产生强烈的焦虑心情,并通过各种手段排挤儿子身边的其他女人,对儿子喜欢的女孩有强烈的仇视心理。恋母情结则根源于母亲对于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不求回报的付出,导致儿子对于母亲过度依赖,对于别的异性都会不自觉地将之与自己的母亲相比,觉得其他异性都在某一些方面比不上自己的母亲,更没有自己的母亲这般爱自己,从而对母亲产生畸形的爱和强烈的占有欲。

不管是恋子情结还是恋母情结,都是一种畸形的爱恋心理,这一点在小说《儿子与情人》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保罗悲剧的一生便是这种畸形的爱恋心理导致的恶果,所以,我们必须正视这种心理,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去纠正这种心理。

二、从小说的创作背景分析《儿子与情人》中的畸形爱恋

《儿子与情人》是作家劳伦斯的一部自传体的小说,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深深烙上了其自身的回忆和经历的印记,故事人物间复杂的情感关系是其在自己和母亲及其他女人间的情感关系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艺术处理之后的结果。劳伦斯之所以会与母亲之间产生畸形爱恋,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以及他的特殊经历密切相关,劳伦斯的母亲曾经是一名教师,有着较高的学识见地,却因年轻时的冲动,草率地下嫁给了自己在一个舞会上一见钟情的下层采矿工人阿瑟。然而,在结婚后,两人却因为一些无法改变的差距而越走越远,劳伦斯的母亲出生于上流社会中产阶级家庭,长久的生活环境造就了她对丈夫的高要求,她希望将丈夫改造成一位有抱负和教养的绅士,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与自己相配,可是她却忘了阿瑟的性格追求也是形成于多年的下层阶级生活经历中,他根本无法理解妻子的期望,只希望通过劳作来改善生活,所以劳伦斯母亲对丈夫的期望落空了,便在失望之余将希望寄托在了长子威廉身上,然而威廉却因为肺炎英年早逝,在经受沉重打击之后,劳伦斯成了母亲唯一的希望,她便将自己所有的感情和期望转移到了劳伦斯身上。

母亲为了将劳伦斯塑造成有教养、有抱负的中产阶级绅士,便竭尽全力促使劳伦斯按自己为他设计好的未来发展,然而她与儿子的感情已经超出了母爱的正常范围,她对儿子产生了不该有的畸形爱恋和强烈依赖,并且妄图独占儿子的感情世界,禁止其他女人走进来。这种错误扭曲的感情,不仅使她陷入了一种痛苦的折磨和无望的挣扎中,也使劳伦斯的精神世界和情感心理朝着畸形的方向发展,导致其产生恋母情结,无法正常地与其他女人交往,也失去了爱上其他人的能力,母亲的死亡更是使他失去了生活的希望,成为一具行尸走肉。

劳伦斯在《儿子与情人》这一小说中,对“恋子情结”和“恋母情结”进行了生动自然的描述和刻画,也正是其自身的特殊经历使得他对这两种情结有着深刻的认识,能够正确地把握住人心之根,从而触动读者的心灵,引发读者在感情上的共鸣。

三、从《儿子与情人》的剧情分析恋子情结和恋母情结产生的原因

1.莫雷尔夫人结婚前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为莫雷尔夫人恋子情结的产生埋下了伏笔。莫雷尔夫人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受过一定的教育,具备相当的文化涵养,是一个思想古板又很清高的女人,她鄙弃感官享受,注重精神的生活,热衷于和受过教育的人谈论一些关于政治、哲学和宗教的问题。她和后来的丈夫阿瑟之间的文化、思想、人生观、世界观上不可跨越的差距为其恋子情结的产生埋下了伏笔,这样一个女人是绝对无法从没有知识文化涵养的丈夫身上得到精神上的满足的,注定她会将所有期望和爱转移到自己儿子身上。

2.莫雷尔夫人婚后生活的不如意为她恋子情结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激发条件。莫雷尔夫人的丈夫阿瑟是一个只注重感官享受的下层采矿工人,致使两人在婚姻生活中没有共同兴趣和爱好,无法进行正常交流。莫雷尔夫人最初期望将阿瑟改造成一位有文化有理想的中产阶级绅士,但是她的期望最终因为阿瑟的不理解不认同落空了,这让莫雷尔夫人深感失望和寂寞,为了弥补精神上的空虚,她便将所有期望转移到儿子身上,对儿子付出了无法计量的爱和关心,这种生活上的不如意便为其恋子情结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巨大的爱的投入也使她想要获得更多的爱的回报,这种畸形心理迫使莫雷尔夫人想要用爱将保罗牢牢地控制在自己身边,企图独占保罗的情感世界,不让任何其他女人走进,表现出常人无法理解的强烈的恋子之情。

3.莫雷尔夫人所处的时代和社会为其“恋子情结”的产生提供了社会环境基础。俗话说得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才能产生健康的情感。”然而在小说《儿子与情人》中,主人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是大机器生产的资本主义社会,剥削与被剥削现象十分严重,社会阶层分级十分明显。莫雷尔夫人成长于中产阶级家庭,受过一定的教育,没有吃过苦,注重精神上的享受,而丈夫阿瑟则成长在底层社会中,物质的匮乏导致他注重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两人的巨大差异导致两人越走越远,莫雷尔夫人无法与丈夫讨论政治、哲学和宗教问题,肮脏、贫穷的矿区使她的精神追求无法得到满足,造成心灵的空虚寂寞,而阿瑟却因为家境贫寒,被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剥夺了接受教育和享受精神生活的权利,他不得不为了维持家庭生计,每天起早贪黑,从事着危险的采矿工作,但是即使这样,他回到家却得不到妻子的理解和儿女的尊重,这种分等级阶层的社会氛围和生活环境,使人的感情被严重压抑和扭曲。阿瑟只能通过酒精来麻醉自己,发泄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残酷社会的不满,而莫雷尔夫人则将自己的期望转移到自己儿子身上,以求从他们身上获取精神上的满足,最终这种期望因为爱不断扩大,乃至扭曲畸形,最终将她引向了错误的方向。

四、关于如何克服畸形爱恋

母亲想要克服恋子情结,首先就要克服独占心理,放手让儿子学会独立生活,自主选择爱人,母亲太爱儿子,对儿子付出太多,便会在心理上将已经成年的儿子当做小孩一样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并且希望得到儿子同等的爱,甚至独占儿子的爱,更害怕儿子在与其他女人恋爱结婚后忽略自己,让其他女人取代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地位,长久下来便会使这种强烈的母爱变质,所以,母亲对儿子付出的关注应该适量,不可过多地将所有精力和感情放在自己儿子身上,应该将自己的爱也分给自己的丈夫、亲人和朋友,将自己的精力放一部分到自己的爱好中。一个人即使再爱另一个人,也不能忘记原有的自己,更不能让自己的爱成为别人的负担,爱他就应该让他幸福,让他随自己的心去选择自己的爱人,更要向爱自己儿子一般去爱儿子的爱人,以感激的心态去对待儿子的爱人,因为她爱着自己的儿子;认清在儿子和儿子爱人之间,自己是一位长辈,应该以包容的态度对待他们,克服自己对儿子的独占心理。

而作为儿子想要克服恋母情结,首先就要在现实生活中学会独立,能够靠自己的能力照顾自己,不再像小孩子一样过度依赖母亲,离开了母亲就连基本生活都成问题。其次,要在心理上克服自己对母亲的依恋,学会独立思维和解决问题,不再一有事情就想要先询问母亲的意见和看法,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思想。我们要爱自己的母亲,但是这种爱不可以偏离正常轨道和人伦。

总之,阅读小说《儿子与情人》,不仅是关注其情节,我们更要从主人公保罗的经历中学到更深刻的东西,并以小见大,学会发现和解决问题。

上一篇:爱伦·坡哥特式小说中的女性情结 下一篇:略论《阿Q正传》的电影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