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将童年还给孩子,蹲下是为了更好地起跳

时间:2022-09-16 09:11:00

建议:将童年还给孩子,蹲下是为了更好地起跳

教育一定要遵循规律,任何违反幼儿成长规律的教育行为,都会成为孩子成长的枷锁,使孩子承受超越自身年龄段的成长压力,剥夺孩子的快乐童年。

幼儿教育小学化实际上是一种拔苗助长的行为。养育孩子就好比植树,只有根据小苗的成长规律给它及时地培土、浇水、整枝、施肥,幼苗才能长成茁壮的参天大树。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全社会应达成共识:对孩子的教育要循序渐进,坚决杜绝幼儿教育小学化。

教学方式游戏化

游戏是儿童基本活动形式之一,是获得知识增强认识的手段。我们要尽可能创设各种游戏,不单单在户外,在课堂上也一样。把孩子喜欢的游戏和教学结合起来,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比起在坐椅子上跟读10遍的效果会好得多。一位优秀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给我们做出了游戏化教学的榜样:

幼儿识字是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的教学内容,但单一的识字是枯燥无趣的。怎样才能使课堂活动活跃生动起来呢?我想到了各种游戏活动。比如,在教孩子认“鸟”字时,我根据孩子们百玩不厌、乐此不疲的户外体育游戏《开火车》,制定了识字游戏的玩法:老师戴上鸟字头饰做司机(鸟妈妈),幼儿做鸟宝宝,鸟宝宝要一边坐在椅子上学鸟飞,一边说“鸟鸟鸟……”哪个鸟宝宝说得好,司机(鸟妈妈)就会请他上车做乘客,带他去森林王国玩耍。为了巩固孩子对汉字的认识,我又利用起了角色游戏《送信》:请一名学生当邮递员,其他学生边拍手边念儿歌:“叮铃铃,叮铃铃,邮递员来送信,小小信封谁收到,请你念给大家听。“收到信的小朋友就念出来,并把信高举给大家看。信中内容是一些生字、词语或句子。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知识,真正实现了“玩中学”。

家教观念科学化

进行超前教育并不一定意味着领跑,早熟的果实也不意味着丰硕。家长要转变观念,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懂得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智力开发,更包括非智力,比如健康的心理、愉快的情绪、合作的精神、动手的能力等等。知道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认知特征决定游戏、探索、玩耍是其学习方式。明白幼儿的健康成长不能用成绩来衡量,任何拔苗助长、片面“以才论子”的行为对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利的。在转变观念、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方面,以下3位家长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选择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儿子入园前,我对附近的3家幼儿园进行了一番考察,发现它们的硬件都非常好,家长的口碑也很不错,但对知识技能的传授太过重视,开设了很多特长班。我定义的幼儿教育是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以及兴趣爱好,而不是传授知识。所以,我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放弃了这3所幼儿园,选择了路途较为遥远、硬件不突出的一家幼儿园。这家幼儿园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他们实施的是游戏化课程,任何知识领域的内容都是以游戏的形式来开展的。

一年下来,儿子虽然没能像其他孩子那样能从1数到100,不能流畅地阅读完一篇故事,更不会读ABC,但是,他情绪愉悦,能与人友好相处,而且想像力很丰富。这一切,正是我所期待的东西。

把自己的育儿要求告诉老师,不给老师加压。女儿所在的幼儿园从这个学期开始增设了英语班,老师说不强迫,想报名的就报名。刚开始,我没给女儿报名,因为不想给孩子灌输太多的知识,不想让孩子背负太大的压力。然而,两个星期后,女儿说也想学英语,觉得上英语课挺好玩的。于是,我给她补报了名。不过,我给英语老师写了一封信,介绍了女儿的一些情况,同时提出了自己对女儿报英语班的看法:让孩子体验游戏活动的乐趣,不在乎孩子真正能学会多少英语单词,掌握多少英语知识,如果女儿的表现不佳,也请老师不要有压力,也不要给女儿压力。

我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自从女儿学英语后,我们没有像其他家长那样整天问孩子学了什么,或要求孩子在家复习,而是完全由着女儿的兴趣。

综合全面考虑,有目的地进行弥补。进入大班后,女儿开始有家庭作业了。我向老师了解情况,得到的回答是为幼小衔接作准备。我不赞成老师的做法,幼小衔接不能单一地理解为知识的衔接,更应该从生活习惯、学习方法、思维模式等方面入手。但也不便直接对抗老师,让孩子不做作业,毕竟孩子自我评价的建立还需要依赖老师和其他小朋友。为了让孩子更全面更健康地发展,在确保孩子完成作业的基础上,我们经常带孩子外出,保证孩子足够玩耍的时间;花更多时间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我们密切关注,及时了解孩子遇到的困难,经常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听取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帮助孩子构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上一篇:要陪读,更要陪玩 下一篇:把人生的选择权交回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