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羞耻作为人生的第一课

时间:2022-03-28 10:03:10

案例1

儿子小超从小有个坏毛病,总爱拿别人的东西。他第一次拿东西是在市场的地摊上,小超看中了一个小玩具,我不打算给他买,结果他拿起那件小玩具就跑,我拽过他来,把玩具还给了人家。那时我们并没有在意这件事。可是,当小超上了学后,我们发现他总爱拿同学的东西。我们质问他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可他脸不红,心不跳,根本就没有意识到那是非常严重的事情。

案例2

有一次,语文老师把我叫到学校,把儿子文文的作文拿来让我看。作文的题目是“懊悔”,在那篇文章中,文文坦诚自己第一次到超市里偷东西是和小伙伴的恶作剧,“感到很兴奋和好玩”,后来屡次得手,文文感到越来越惶恐和内疚:“虽然现在不再做这种恶作剧了,但是我的行为给超市带来了损失。一想到偷东西的事情被同学们知道了,‘贼’的坏名声,可能一辈子也洗刷不掉,所以我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十分懊悔,从今以后再也不犯这种错误了……”

分析:

对于低龄的孩子而言,他们看似‘偷窃’的行为不是刻意为之,大部分原因出于对物品的好奇及占有欲,再加上家长的忽略,造成了行为的纵容与惯性。这时家长如果晓之以理,孩子改掉这个恶习应该不难。等到孩子再大一点,接触到家庭以外的人群,引发‘偷窃’行为的原因便开始多样化:手中缺少零用钱,引起偷盗;得不到父母的关怀,导致孩子感到孤独所产生的偷窃行为;显示自己的勇敢、受不良朋友的教唆导致等等。

并不是每一位孩子都能自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进行改正,如果发现孩子有这种行为,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父母不要包办错误。通常一些父母的做法是,当发现孩子的“盗窃”行为后,自己向人家道歉、认错,归还东西,而后才对孩子进行教育。这种做法本无可厚非,但整个“收拾烂摊子”的过程都是家长在承受,孩子一点感觉都没有,长期下去,令他产生“自己犯错,家长负责”的依赖心理,这样的教育,可以说是不到位的。

其次,培养孩子的羞耻之心。法国学者蒙田说过:“一个人最坏的状态就是失去了自己的认识和支配。”案例2中的文文已经开始恢复了自己的正确认识,并且试图控制自己朝正确的方向行进,说明他具有羞耻之心。让孩子有羞耻之心是教育幼儿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羞耻之心启蒙之时,也是明白事理,改正劣习,树立良好习惯的开端。

最后,让孩子亲自承认错误。当孩子犯错了以后,要鼓励孩子去公开承认错误。案例1中,经过父母的屡次教育以后,小超依然没有对自己随意拿别人东西的行为而感到不恰当,这时候,父母不应仅仅采取说教的方式,而要鼓励孩子主动向被拿东西的人承认错误。父母可以陪在孩子的身边,但是必须由孩子亲自去完成这一道歉行为。

所以,家长教育孩子,千万不要因为怕伤及孩子自尊,而包办代替孩子受过,要让孩子亲自纠错、认错、改错,将荣誉和羞耻之心同时植入孩子的心灵,才能塑造一个阳光、健康、积极的人格。

上一篇:黑色食品,宝宝的餐桌上不可少 下一篇:思考:孩子提前起跑,谁是幕后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