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城市内涝探讨

时间:2022-09-16 08:42:55

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城市内涝探讨

摘要: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体现科学性与全面性,只有各项建设全面发展才能避免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出现老问题。新型城镇化建设体现在城市的各个角度,当前城市面对的关键问题是内涝。如何解决城市内涝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只有整体建设和多方面的结合治理,才能与我国国情相符,达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本文主要分析了城市内涝的成因,国外城市治理内涝经验,城市内涝对策。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内涝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内涝的成因

(一)不断变化的城市气候

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城市的气候有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城市突出的热岛效应,加之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促使城市局部频繁发生极端天气。“逢雨必涝”成了中东部城市的通病。今年5月初,我国南方入汛以来的强度最强、范围最大的一轮降水,使南方和东南部诸多城市成为一片“水城”。经统计湘潭市近40年来的气象资料,对历史极端降雨事件的趋势进行分析,湘潭市暴雨的年代际特征较明显,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出现的暴雨频次较多,21世纪中期开始全市又进入暴雨明显增多阶段。

(二)迅速增加的城市地表径流量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大规模使用不透水材料如混凝土和沥青等,造成雨水不能很好的深入至城市路面,不断增加了不透水面积,加大了径流系数,增加了地表径流,加快汇集速度,造成城市低洼地方出现了积水。同时,城市不断扩张的面积致使水土流失,造成城市出现了紊乱的水体循环,地下排水管网排水不顺畅,人为降低了城市的排涝能力。

(三)设计标准不能适应城市化发展

改革开放之前,由于经济发展的限制,我们初期设计的雨水排水工程重现期仅是0.33年~0.5年。虽然2006年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修订城市排水重现期为0.5~3年,重要地区达到3~5年。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很多城市一般采用了这一标准的下限,一些老城区甚至要比规定的下限还低。

我国在2011年修订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其中规定排水工程设计重现期如下:设计雨水管道重现期,应当综合汇水地区特点、地形特征以及气候等因素决定。相同的排水系统能够采取相同或者不同的重现期。通常采用1~3年的重现期,关键干道、重点地区或者短时间积水极有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的地区,通常可以采用3~5年,并且联系道路设计,尤其对重要和次要地区可以逐渐增减。能够看出,已经修订的规范适当上调了设计重现期。诚然,仅仅对城市排水系统的重现期标准进行调整并不能有效治理内涝,但是应当重视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适应。

二、国外城市治理内涝经验

(一)美国

美国政府通过总结从前教训逐渐改善了防洪措施,最终获得了全面、协调的措施。美国在1927年推崇万能堤防的防洪对策。美国政府从1927年密西西比河大洪水转变了思路,第二年颁布了防洪方法,该方法授权了治理河道,开辟滞洪区等。之后,由于洪范区地价便宜,引起了投资者的关注,迅速发展了洪泛区的经济,促使美国在1986年颁布了国家洪水保险法。通过立法与工程举措并重,还有经济激励的手段。这种"三位一体"的城市内涝防治机制,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具有现实的参考意义。

(二)日本

日本是频繁发生洪水的国家,在治水过程中对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十分重视,将蓄洪作为防洪主要措施,对河道压力有效减轻。

其一是广泛的在城市地下构建蓄水池,并且在1998年构建了人和自然共生研究所,具体保全与恢复河川与湖泊等自然环境,促使日本很好的保留了大范围的生态自然蓄洪区;其二是市政道路建筑材料具备透水性。

(三)德国

德国在治水思路上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是单一目标治理,之后逐步转变为对水环境进行保护的综合多目标治理。他们认为洪水属于自然现象,不可完全受到人为的控制,虽然单一目标获得了较大成绩,但是对洪水自然条件人为进行了改变,较多干扰大自然,通常对自然环境进行了破坏,进一步威胁人类利益与安全。因此,德国从保护生态环境与治理环境整体出发对防洪工程积极考虑,保持河流的自然状态,为洪水提供充分的通道。

三、城市内涝对策

(一)构建城镇防洪、排水和排涝工程

当前,我国已经构建了城市防洪与排水系统,分别应用在江河水系流域洪水灾害的防御与排水系统设计重现期内部的暴雨径流。两套系统分别包含了对应的职能部门和设计标准。但是,在设计排水管道标准与城市防洪标准之间,缺少一整套体系对城市内涝灾害积极防治。而在原有城市排水管道体系之上,利用对排水管道的改建进一步提升城市城市排涝标准不具备可行性。一方面,改建地下排水管网的成本较高,并且容易扰乱城市正常生活;另一方面,城市地下空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改建城市排水管网势必对其他管道系统造成影响。所以,要从根本上治理内涝,就需要构建防洪、排水以及排涝三套工程系统。

(二)完善雨水截污设施,建立生态廊道

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利用雨水的成功经验,强化丰雨和欠雨城市利用雨洪的能力,增加收集、蓄滞、处理雨洪的设施,有效缓解城市供水压力,进一步产生集约资源、节能减排的科学系统;沿海城市适合构建就地下渗雨水设施,减轻城市排水压力,避免快速汇集雨水形成洪涝损失。积极采用环保方法,综合发展城市绿化区,增加植物保水措施,建立绿色生态廊道。

(三)加雨监测预测,完善灾害预警机制

通过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和布局合理、密度适宜的区域自动站监测网络,加大对降水的监测力度,逐步提高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另外在加强城镇的精细化预报方面可以探索开始城镇内涝预报,根据当地的地形、降水强度和排水速度等,预测出哪个地区出现的内涝的可能性大。从而做出应对措施。另外还要加强完善灾害预警机制,即利用广播、电视、网络、预警手机短信等多种手段实现及时高效灾害预警信号,通过科普教育、灾害应急演练、完善应急预案和加强各部门的应急联动等方式最大程度避免人员伤亡和减少经济财产损失。

(四)加强建设监督管理体系

保证排水工程安全运行和管理的重要措施是城市排水工程数字化。数字化是合成信息,能够积极了解工程运作状态,对排水系统科学管理,是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建设数字化的排水工程具体内容包括建设综合数据库、构建排水工程模型、开发业务软件系统以及搭建硬件支撑平台。

结束语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速度在未来势必加快,也会进一步扩大城市规模。假如继续任凭设计不科学和不合理的城镇化建设规划,势必产生更加严重的城市内涝灾害。因此,城镇建设管理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建设城市防涝体系,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构建城市排涝体系,需要合理规划土地应用,限制内涝风险区域内的发展。并且综合国内外防治内涝的宝贵经验,联系地区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城市防治内涝以及有关土地利用规划。在这个前提下,各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加强合作,数据资源共享,构建全面科学的城市内涝预警防控体系,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参考文献

[1]周淑贞.城市气候学[M]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46-48.

[2]贾敏.城市逢雨必涝何以破局[N].中国气象报,2014-5-16(4).

[3]王磊,周玉文.国内外城市排水设计规范比较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2,(28).

[4]周玉文.构建三套工程体系确保城市洪涝安全[ J ].给水排水动态,2011,(8).

简介:彭辉志,男, 1970年出生,湖南双峰人,工程师,学历:本科,主要研究方向:应用气象,气象业务管理。

上一篇:关于如何确定非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检定周期的初... 下一篇:关于伊拉克体育场项目的技术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