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莹:温婉而刚毅的女外长

时间:2022-09-16 04:54:32

新华社新年伊始了国务院任免一批国家工作人员的消息。在长长的任命名单中,蒙古族女性身份的傅莹被任命为外交部副部长,这是继王海容之后中国第二位女性担任这一职务,也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副外长,再次吸引了公众的眼球……

“No.1大使”

今年1月26日晚,伦敦文华海德公园饭店内热闹非凡。中国驻英国大使傅莹的离任招待会正在进行中,四百余名同事友人共聚一堂,惜别之情溢于言表。

傅莹动情地说,虽然作为外交官已经习惯了离别,但每一次都令人伤感。最难舍的不仅仅是这里的历史文化氛围,更重要的是三年来结交的新老朋友。“我会带着对过去三年的美好记忆而离开。”

傅莹的讲话感人至深,引来了阵阵热烈的掌声。外交国务大臣伊万・刘易斯代表英国政府说,傅莹担任大使期间,英中关系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傅莹为所有关心英中关系的人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刘易斯随后还对记者说:“她很得体,也很大方。她在任期间致力于英中关系的发展,英中之间保持着非常友好非常温暖的关系,我们祝愿她将来能有更大的成就。”

傅莹踏上归国的旅途,舷窗外的云团千变万化,她的思绪也浮想联翩……

1985年,傅莹作为公派留学生第一次来到英国,成为肯特大学卢瑟福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的研究生。忆及当年的学习生活,傅莹说:“我是少数能到英国留学的幸运儿之一,但那时我需要与另外一名中国学生分享一份英联邦奖学金。很拮据,每月住宿就要花掉100英镑,只剩五六十英镑零用。我把每天的伙食费控制在1镑以内,如果超过就没钱买书或其他东西了。我偶尔跟同学泡吧,之后就不得不缩减下周的开销。”

傅莹硕士毕业后,承担起中国领导人的翻译工作,多次陪同党和国家有关代表团出访、参加联合国会议、参加双边或多边的谈判等重要外交活动。1992年,她参与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关于解决柬埔寨问题的谈判,经历了难得的一次外交锻炼。“我作为中方翻译参加了柬埔寨问题巴黎会谈的全过程。经过一年多的十多轮谈判,我有机会利用学到的方法和知识,提高谈判能力和经验。”

她具有出色的业务水平和政治素养,很快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外交工作,历任外交部亚洲司一秘和参赞、中国驻印度尼西亚使馆公使衔参赞、中国驻菲律宾大使、外交部亚洲司司长、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等职。她在澳大利亚就任的三年,是中澳关系史上最好的时期,高层互访不断,政治互信加强,经济合作增多。澳大利亚联邦律政部长卢铎赞誉她是“我政治生涯中所见过的、逾千各国大使中的No.1大使,最能代表和维护中国的利益,最富有影响力和魅力”。

2007年4月,傅莹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特命全权大使。这年6月12日,英国女王派出两辆皇室马车,专程来中国使馆接送新任驻英大使傅莹一行。在白金汉宫,傅莹向英国女王递交了中国国家主席签署的国书,并向女王转达了对女王的问候和生日祝愿。从此,她开始了为期三年的驻英生涯。

如今,傅莹回来了,她对充满挑战的新角色充满信心……

邓小平闻之开怀大笑

1969年,傅莹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内蒙古一个农场劳动锻炼,后又当了广播员、电影放映员。劳动之余,傅莹一刻也不忘学习。任何境遇下,不是抱怨,而是去准备;你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去做你认为该做的事―――这是傅莹的人生哲学。

“因为当广播员,我有个收音机,广播里当时有英语教学节目,我就跟着学。不久,推荐上大学,我笔试考得不错,之后参加了面试,北京来的教授当考官。我不知道为什么让我去面试,可能领导觉得我跟广播学英语,有可能通过考试吧。”1973年,她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到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学习,还学习了法语和罗马尼亚语。

大学毕业后,她曾任驻罗马尼亚使馆随员,后在外交部担任翻译工作。她曾为邓小平、杨尚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翻译,参与过各种国际会议、外交谈判等重要外交活动。

1988年1月20日上午,人民大会堂福建厅。身着藏青色中山装的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以84岁的高龄会见了48岁的挪威首相、工党领袖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夫人。外交部副部长周南陪同会见,给这次外事活动担任翻译的就是蒙古族姑娘傅莹。这是傅莹首次在这种高层次的场合亮相,未免有些紧张,缺乏经验。

“你是国际上少数女政治家之一,我很高兴认识你”,精神矍铄的邓小平神采飞扬。布伦特兰夫人快步走上前握手,邓小平看到眼前的女首相着装时尚,于是说:“你看上去很年轻。”布伦特兰夫人笑着回应:“我48岁了,您也不老嘛。”邓小平笑了笑,带着浓浓四川口音说:“我老了,已经84岁了,该退休了……”

两人一会儿48岁,一会儿84岁,作为翻译的傅莹感觉有点乱了,匆忙之中把邓小平的年龄错译成了48岁。在场的外交部副外长周南出于负责,赶紧说:“不对!不对!”邓小平问:“什么不对呀?”周南说:“翻译把84岁翻成48岁了。”

邓小平听后,不但没有批评傅莹,反而开怀大笑,幽默地说道:“好呀,我有返老还童术,竟然一下子与布伦特兰夫人一样年轻喽。”布伦特兰夫人也笑得合不拢嘴,谈话气氛变得非常亲切、和谐。

时任新华社摄影部副主任、高级记者武基国回忆说:“一开始,宾主握手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女首相很开朗,一点都不拘谨。我把光圈、快门都调节好,等他们走到屏风那,我就先按下一张。这时候翻译继续在翻译,还说‘对不起我刚才翻译有误’什么的。这话一说,现场所有人都哈哈大笑。我就抓住这个机会拍下了这个生动瞬间。”

翌日,《人民日报》国内版和海外版都在头版以《翻译误译引出笑声》为题刊发了这幅照片,还加了一段文字说明:翻译把邓小平84岁误译成了48岁,引起宾主的欢笑。看到这则报道,傅莹感到了无形的压力。时任外交部翻译室参赞兼处长的杨洁篪得知后,曾给有关部门电话了解有关原委……这段由翻译口误引起的插曲,渐渐成为一段佳话,永远定格在中挪两国的友好交往历史中。

在随后会谈时,傅莹很快平静下来,出色地完成了整个翻译工作。傅莹回忆说:“邓小平很伟大,给他当翻译确实是激动人心的经历。当翻译的优势是年轻时能经历许多事情,许多东西当时可能没意识到,但回头看,我对它们的理解更加深入。”

自此,傅莹的翻译水平与日俱增,能在讲话人讲话的同时,记住原话、原词,并立即用另一种语言准确无误、完整无漏地表达出来。事先她做足了准备工作:根据国家领导人的讲话风格、会谈内容等特点,扩充自己的相关知识和词汇,务求准确表达话语转换的原意。

“难得的坦率和富有人情味”

每每国际热点事件发生时,傅莹充分发挥感性的、细腻的一面,以柔性外交手段,无数次化干戈为玉帛。

2008年3月,拉萨发生杀烧暴力事件,随后一些“”分子冲击中国驻英使馆、干扰北京奥运火炬在伦敦传递,英国某些媒体“一边倒”地歪曲报道中国。作为驻英大使,傅莹东奔西走,向英国公众介绍真实的中国以及问题背后的真相。

2009年2月初,国务院总理访问英国。期间,中英就加强双边经贸关系达成许多共识,签署了七份协议和合同。傅莹记得:“温总理在英国访问的56个小时期间有两天是周末,但总理很少休息,共安排了20场活动,从早餐到晚餐,一场赶一场,真有点急行军的感觉。我们都十分感佩总理忘我的工作精神和充沛的体力。”

这年2月2日下午,受邀在英国剑桥大学发表题为《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的演讲。演讲过程中,礼堂后方一名德籍男生突然起身叫嚷,并向讲台投掷鞋子。该男生的行径立即引起全场听众的强烈愤慨,大家齐声高喊“可耻”、“滚出去”。该男生很快在一片斥责声中被安保人员带离现场。

傅莹在现场见证了温总理遭遇这位德籍学生“鞋袭”全过程。当现场恢复平静时,高声说:“老师们,同学们,这种卑鄙的伎俩阻挡不了中英两国人民的友谊。人类的进步,世界的和谐,是历史的潮流,是任何力量阻挡不了的。请让我讲下去……”顿时,全体听众长时间鼓掌,这是对正义最有力的声援,也是对邪恶最响亮的鞭挞。身临其境,傅莹十分激动。演讲结束时,听众又一次长时间鼓掌,大家纷纷举手提问,显示了对演讲的真心喜爱和中国总理的由衷敬意。

事后,剑桥大学校长到伦敦见傅莹大使,正式表达道歉。校方也转来肇事学生写的信,就干扰总理剑桥大学演讲向中国人民和总理表示道歉。

傅莹说,虽然这事件本身是个坏事,但通过这件事的处理,中英双方增进了相互了解与信任。“很多英国人看了电视后,对温总理处变不惊、从容镇定印象深刻,纷纷给予好评。国内也及时、全面报道了这一事件,民众都认为温总理现场处理得非常好,体现了大国风范和凛然正气。无论是当时在场的剑桥师生,还是英国和中国民众,都对干扰的行径表示强烈不满,对肇事者表示谴责。事实上,那个肇事学生对中国的指责自己也说不清楚,完全是人云亦云而已。”

德籍学生“鞋袭”事件五天后,傅莹通过媒体向肇事学生转达总理的意见:“希望校方给他继续学习的机会。希望他用发展的眼光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傅莹还引用了“浪子回头金不换”的中国古语,希望杨克能悔过自新,并指出,暴力行为与大学秉持的价值观背道而驰。

在外交舞台上,傅莹优雅、美丽、幽默、睿智,再硬的坚冰在她面前都可能融化成水。傅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公共外交要实事求是,要早说话,要多说话、说明白话。

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时,在一些人眼中,拥有近两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似乎“不差钱”。2009年4月二十国集团(G20)伦敦峰会召开前夕,指望中国出资救市的声音不绝于耳。面对这样的舆论压力,傅莹在G20峰会前夕接受了英国广播公司的采访,用流利的英文坚定地表示:“当人们给中国戴上‘富裕’、‘有钱’等等帽子时,中国民众会感到这是在吹捧中国,甚至是在忽悠中国。”语毕,主持人Marr哈哈大笑。

在谈到各方都非常关心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增资问题时,傅莹说,中国赞成增资,主张首先在份额基础上增资,同时愿意与各方积极探讨融资方式,准备在确保资金安全和合理收益的前提下,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她还说,不能简单以各国外汇储备多少为标准确定各国的出资规模。一般来说,中国等一些新兴经济体的货币还没有实现完全可兑换,需要持有较多的外汇储备以满足贸易和投资的需要。

她特别提到,外汇储备是老百姓和企业的辛苦钱,中央银行则是这些钱的保管员。如果在境外借贷这些储备,就必须保证资金安全和合理收益,这是任何一个负责任政府的义务。她还强调,如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实现了增资,中国主张应重点帮助那些深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发展中贫困国家。

她详细分析了外界的误解,解释中国在金融峰会上的立场,希望西方不要捧杀中国。虽然通过金融危机,中国人对自身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更加全面。但是,在西方国家的语境中,走上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一会儿被捧上天,一会儿遭无端指责。傅莹为此引用古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荣辱不惊”。

从伦敦奥运火炬传递事件,到问题、新疆问题,在每一次和中国有关的误解发生的重要时刻,傅莹的身影都会积极出现在当地报章和电视中,或发表文章,或接受直播采访,以促进外国民众对中国的了解。傅莹深谙与西方主流社会沟通之道,她在为促进中英关系和经贸交往方面所作的努力也令商界人士难以忘怀。

2009年,英国《外交官》杂志授予傅莹“年度亚洲外交官奖”,称赞她“以难得的坦率和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充分显示了中国希望通过合作寻求和平发展,在应对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最终建立一个和谐世界的愿望”。她离任回国时,英国《金融时报》称其为“善于发挥智慧和魅力攻势的大使”。

大草原带给她的秀美和刚强

蒙古族拥有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这位从大草原走来的女副外长,喜爱被称为草原灵魂的长调。在她看来,高亢悠远、舒缓自由、意境开阔、气息绵长的长调是流淌在血液里的音乐,是离故土最近的一种音乐。在外国工作期间,每有联谊活动,她总是唱上一二首内蒙长调,表示草原儿女对家乡的眷恋、对亲人的思恋、对祖国的热爱。悠扬的歌声情景交融,打动着在座的宾客。她说,每次唱长调就像回到了故乡,就像骑在马上看着那蓝天、白云,心情就特别激动。

傅莹有着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郝时远是内蒙古武川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女儿在大学设计专业学习。作为一名女外交官,傅莹因为工作而“亏欠”了家庭太多。“在国内工作的时候,照顾家的时间很少,所以对孩子还是有欠着的感觉的。我女儿对此很理解,她已经习惯有困难的时候找爸爸了。”

问及在外多年是否想家,傅莹巧妙地“偷换了概念”。她说:“我很想家,但大使馆是‘家’的延伸,我们的一言一行都要连上这个‘家’。想‘家’是常常想的,既要想‘家’里在做什么,又要知道‘家’里需要什么。在国外,更能感觉到‘家’的崛起,更加为‘家’的走向强大而自豪。”

在离开英国回国履新外交部副部长之前,傅莹除了向大英博物馆捐出了珍藏多年的母亲留下的粮票,还向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捐赠了几件富有中国特色的服饰。傅莹平时善于将服装搭配与流行时尚、所处场合、自身特点进行综合考虑,对服装进行精心选择、搭配和组合。她喜欢戴丝巾―――丝巾或是爱尔兰格子的,沉香怀旧的气息;或是葱绿色的丝缎,有田园古典的点缀;或旗袍配上素色披肩,彰显传统中国特色……干净、协调、舒适,是别人对她的整体印象。身边人说她“衣着讲究,小饰物也同样考究、时尚,这种年轻的心态让她与年轻人也自然而然地相处融洽”。

《X元素》是一档风靡英国的歌唱大赛节目,分为海选、晋级赛等多个淘汰环节,最终由评委和观众投票选出最后获胜者。这一节目每周都吸引1400万名左右电视观众收看。傅莹是这档选秀节目的 “秘密粉丝”!

在英国工作期间,傅莹说她非常喜欢英国文化。伦敦西区的剧院、著名文学家的故居,都是她多次到访之处,并透露自己还是英超足球劲旅阿森纳队的球迷。

“我喜欢在飞机上看一些闲书,因为自己是学外语出身的,不懂的东西挺多,而且时代变化速度这么快,不学就跟不上了。”傅莹爱好阅读、艺术,喜欢体育运动,打高尔夫和网球。一位知情人说,傅莹的高尔夫球打得很好,但这绝不仅是一项娱乐,也是外交工作的一部分,是交际的必需。

傅莹被任命为外交部副部长之时,备受世人关注。中国民众寄望傅莹进一步发挥智慧和魅力攻势,“让中国的声音在世界上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进而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成为我们的好朋友”。

上一篇:星光熠熠人才汇聚 镇江华创会亮点纷呈 下一篇:让享受改革成果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