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真实――原生态

时间:2022-09-16 04:15:53

找回真实――原生态

“民歌”这个自孔子编修《诗经》就开始口耳相传、不绝如缕地念叨了两千年的概念,这些年又焕发了非同一般的意义。它被一群来自穷乡僻壤的歌手以一种并不陌生的表演一而再再而三地加以了重新阐释,也被整个媒体重新解读、整个社会重新咀嚼了一番。这群歌手,穿着自己的民族服装,无视“法纪”,走进了秩序井然的歌坛,对一向节制有度、软声款语的舞台,放开了嗓声――建立了20多年也维持了20多年“美声、民族、通俗”三足鼎立的歌坛秩序被颠覆了。“民歌”被冠以了“原生态”的形容词后,像被赋予魔法般的再生力,形成了一个声浪高过一个声浪的冲击,使央视第12届、第13届“青年歌手大奖赛”成为一个建立新概念、新理念的强力磁场,吸引了整个社会的目光。可以说,原生态已经成为当代歌坛开启新时代的起点。

其实,民歌和表演形式本身并未发生变化,变化发生在城市人的观念中,发生在21世纪开始富裕起来却觉得失落了什么的城市人的心底。音乐家都在反思:何以出现了把一件老得不能再老的民歌话题翻腾出来重新咀嚼一番的现象?

21世纪到来之前,忙着增加收入的国人顾不上停下匆匆的脚步听听祖先的谣歌,现在的情况发生了变化。看着城市中祖先留下的门庑宅堂被一栋栋清理出生活视野,物力殷阜、环顾家园的人,开始感到心疼了。中央电视台在恰当的时机推出了恰当的节目。他们选对了时间、选对了话题、选对了地点,因此瞬间成为社会焦点。

需要探讨的是:社会各界为什么会对一件音乐家觉得不会感兴趣的事感兴趣?

还真得找点理论说道说道。鲍德里亚建构的新世界被称为“美学时代”“超真时代”,他展示了一个由迪斯尼、好莱坞这类庞大的跨国娱乐机构建立的、失去真实和美的让人难以置信的虚拟世界。审视周围,人们其实就生活在这样的虚拟世界中,每一个个体都被裹胁进由大众媒体左右的消费模式中。光盘录音、娱乐搞笑、购物指南、烹饪大全、婴儿护理、装修设计,社会提供了一套左右着我们必须如此行事的生活模式,而一种娱乐方式一旦塑造成型,人们就再也无法摆脱由这根“金箍棒”划定的圈圈。生活在圈圈中的人没有力量甚至没有想具有力量冲破虚拟模式!圈圈外的人倒可以轻而易举地打破清规戒律。

这些人来了!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甚至喜欢看到来自穷乡僻壤的歌手们的失败,因为他们为失败哭泣时流下了真实的眼泪。他们毫无掩饰对获奖的渴望,就像演唱时毫不顾及音量的控制一样。这淳朴打动了所有人!

舞台上没有了原生的真实,于是才有了试图找回真实世界、找回真情实感的愿望。这大概就是“原生态”民歌备受关注的原因。挣脱现成的音乐概念――被城市学院派改造过,被媒体定型化、格式化的演唱方式,还原民歌,还原生活,就是人们通过原生态歌唱与返朴归真观念的对接。整个社会对“原生态”一词的强烈反馈,折射了中国人对土地及农耕文化最隐秘的依恋。

中央电视台敢于在对自己的否定中建立新威信,敢于在主流媒体十余年间举行了11次几乎定型化的格局中添加新内容,敢于把一个学术界尚未定论的话题以活态的方式吸引了更多人的讨论,这勇气增加了收视率。央视点燃了一场“原生态风暴”。从“集体奖”到“个人奖”延续了一个半月的赛事,引发了同样时量的讨论。

网上的讨论话题是:对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采用不同唱法、有着不同审美取向的歌手,采用什么标准来评判。需要一个标准,就是鲍德里亚谈到的建立虚拟世界秩序的思维定式。世界秩序在考试制度、衣服定码、住房格局、交通规则等社会行为模式中步步加强,塑造了所有人的思维方式。如果没有统一标准,我们就惶恐不安,无着无落,找不到北。工业标准化时代养成的习惯,让人们再也不相信自己的判断。其实大家都希望艺术不要雷同,可是面对其中的技术部分,所有人又相信必须有个统一的评判标准。

相信自己的耳朵吧,它从来没有骗过我们!

城市文化确实出了问题!源自生活的艺术一旦进入城市、进入学院、进入大雅之堂,艺术本该具有的生命力就失去了活力,变成一种模式、一种程式、一种唱法、一种谁也挣脱不了的条条框框。这大概就是包括音乐家在内的城里人应该反思的。

中国人终于醒悟了:一个不会唱自己家乡的歌、或者不会用自己家乡的唱法唱自己家乡歌的人,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没有鲜亮的文化身份。李斯特在《柏辽兹和他的〈哈罗尔德〉交响曲的评论中说过:“难道谁要是掌握了新的辞藻,谁就会丢掉自己的家乡话吗?”

(“社会音乐生活”栏目文内照片均为王志刚摄)

张振涛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

上一篇:也谈大赛歌曲 下一篇:古韵今声觅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