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德国经验,实施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

时间:2022-09-16 04:05:02

借鉴德国经验,实施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21-0024-04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工业化阶段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战后德国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德国办学经验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方面。合肥学院与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有着20多年的合作历史,借鉴德国经验,提出以“1234”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创设“一体化”实践新模式等。文章对上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介绍。关键词:德国经验;应用型;培养模式;改革

1985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和德国下萨克森州签署了共建合肥学院(原合肥联合大学)协议,自此,合肥学院与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在长期合作过程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先进性,开始研究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征、属性、路径和模式,并结合中国国情和学生特点,进行本土化移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1 以先进理念为指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从2005年开始,我们在多年研究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探索创建具有自身特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坚持专业与地方支柱产业互动,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改造传统专业,优先发展特色专业,增设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新专业,形成了“工、经、管为主,文、理、教育兼有”的、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急需人才的专业体系。

(2)以应用型培养为目标设计人才方案。按照“大教学观”的理念,通过系统的市场调研,我们分析各个岗位(群)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以此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从学期设置、课程、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以及资源保障机制等方面,做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3)以专业建设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为了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和认同度,各专业在第一学期开设一门20学时的专业导论课,由专业教授、业界知名人士担任讲授任务;为了让学生在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岗位上感受专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我们开展学期制改革,将原来的“8”学期改革为“9”学期,在大学二、三学年之间增设一个认知实习学期。

(4)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深入开展实践教学改革。首先,学院调整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工科专业比例由过去的不足20%调整到30%~40%,其余专业由10%左右调整到20%~25%;其次,改革实践教学方式,根据课程特点设置实验教学的顺序,包括理论课前后的实验;再次,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整合单一性实验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通过“实践一理论一再实践”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广泛开展调研,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在系统的市场调研和专业分析基础上,我们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服务于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关键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根据这一目标,为了突出人才培养方案的应用型特点,成立了由学校专家、企业界人士共同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出“1234'’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1”是指“一个目标”,即我们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一线,在生产和管理关键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2”是指“两种能力”,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3”是指“三个原则”,一为学生为中心原则,围绕学生实际需要,提升学生知识学习,强化能力,提高素质;二为系统性原则,即按照整体优化的思想开展教学改革,对教学内容实行强干削支、集约整合;三为渐进性原则,即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所学知识系统性来安排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所谓“4”是指“四个结合”,即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结合,第一、二课堂结合,校内外结合,产学研结合。

3 以模块化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

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应该是分类指导下的高等教育,应用型本科人才应该是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一个重要的类型。从本质上说,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以专业为导向的教育,其课程设置要突出学生能力培养,要以技术逻辑为核心,但我国开展几十年的高等教育基本上是以精英教育为主,课程体系以学科逻辑为主,不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美国教育家马丁·特罗认为,大众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课程趋向模块化,欧洲各国在“博洛尼亚进程”以后,课程纷纷实行了模块化,德国也是如此,尤其是应用科学大学。

“模块”一词最初是在计算机、建筑等行业应用。它或指大型系统的一个部分;或指在程序设计过程中,为了完成某功能所需要的一段程序(或子程序);或指由编译程序等处理的独立单位。在系统结构中,模块可以进行组合、更换和分解,后来这一理念被引入到教育领域,就有了模块化课程的概念。所谓模块化课程就是围绕一定的培养目标,打破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尤其是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界限,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有针对性地将原有课程内容组合成一个个不同的教学单位——模块。不同的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相互支撑,他们之间的组合构成了完整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化课程最大的特点是突出能力培养,课程模块化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将原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增加了行业最新的前沿知识,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同时,在教学组织方面,各模块之间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自由地进行拆分和重组,更具有灵活性。

4 改革教学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有着必然关联,改革教学方法是课程目标实现和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措施,应用型课程体系改革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做出相应改革。应用型本科教育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掌握理论,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知识创新地解决具体问题,使其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因此,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们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实施讨论式教学、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做中学(CDIO)、团队式学习等教学方法。

目前,国外大学本科教学阶段的课内学习时间与我国差不多,大约都是2 400课时(即workload学习负担),但他们相当重视课外学习,课内和课外work load的比例是1:1,相比较而言,我国大学生几乎没有课外学习任务。为了让学生在课外也能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上来,我们增加学生课外学习时间,在实施模块化课程教学过程中,统筹第一、第二课堂,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课外学习占6个学分,学生必须修满,才可以毕业。5

以强化实践能力为日的,开展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不仅仅是对理论课的一种验证,而更应是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手段。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特点,开设与单一课程相对应的实验课、和课程群相对应的实验课以及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等3类实验课程;教学方式实行“少台套、大循环”模式教学,提高了实验设备的使用效率;教学管理上改革实验室运行机制,延长开放时间,学生可以网上预约实验室;教学组织上成立了实验技术教研室,强化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配备有工程背景的硕士生作为实验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实验开发和实验教学组织。

在学生实习方面,我们创设了如下3个“一体化”的新模式:

(1)实习就业一体化。利用学校位于部级经济开发区的优势,密切联系地方,和地方签署联合培养人才协议,统筹实习基地与就业基地建设,学生认知实习、生产实践、毕业论文(毕业论文以企业实际问题为选题,实行真题真做。目前,我校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70%来源于企业和用人单位。)等系列实践教学环节在企业完成,把实习和单位用人紧密结合在起来,实现实习、就业联动,使企业全面了解毕业生,便于选聘到了解和认同企业的合适人才,深受企业欢迎。

(2)管理方式一体化。整合校内实习基地资源,改变过去各教学单位各自为政、独立建制的管理方式,建立校级统一的一体化的实习基地。将不同专业学生进行统一组织和管理,把他们分散到同一实习单位的不同部门进行实习。这样,既能使不同专业学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也有效降低了对实习单位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干扰。

(3)产学研一体化。在校内建立嵌入式实验室,引进企业资金、技术和仪器设备,校企双方共同开展合作,开展课题研究,既解决了企业的难题,又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学生参与其中,感受真实的生产环境,培养自身的动手能力。

6 以学习能力提高为主线,改革评价和考试制度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形式单一,主要以卷面考试为主。考试前,教师圈定一些重点,学生在复习时,将老师圈定的重点“背一背”,背熟了就能考到高分,这对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作用微乎其微。为了配合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们改变应试教育以卷面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变末端考试为过程监控,实施“N+2”考试考核制度。“N+2”中的“N”是考核的次数,也可以说是“自选动作”。学校规定“N”必须大于3次,小于5次,要根据专业特点制定出不同的考核形式,可以是小论文、小测验,也可以是调查报告,课程综合报告,还可以是报告、演讲等活动;“2”则是“规定动作”,每个学生必须完成,包括学生课堂笔记和期末考试。“N”的分值比例占50%,课堂笔记和期末考试分别占10%和40%。

7 以能力提升为重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应用型的师资。德国科学大学十分重视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其准入制较为苛刻,一般要求博士毕业,且要有3~5年相关的从业经历。而我们的教师大都是从校门到校门,没有实践经验,教学只能是照本宣科。针对此情况,我们采取“双聘双挂”,即从企业聘请专业人员担任学校指导教师,从学校聘请教师担任企业技术顾问;派教师去企业挂职,派管理人员到地方行政部门去挂职。通过这种挂职锻炼来强化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实践经历和经验。

实验教师也是应用型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十分重视实验教师建设,实验教师不仅数量充足(实验教师和理论教师比例为理工科0.9:1,文科0.5:1),而且素质高。而我国高校对实验教师重视不够,很多高校把不能上课的教师分配去当实验教师,在进修、培养、职称评审、绩效分配等方面,实验教师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极大地影响了实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使实验课的质量难以保障。合肥学院高度重视实验教师队伍建设,认为实验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环节。学院不仅充实了大量的高素质青年教师到实验教学队中,而且重视对他们的培养,在进修、评优、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让他们和理论课教师享受同等待遇,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向他们倾斜,使他们安于其位,安心工作。

8 结语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时下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首次提出要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部正在开展“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积极探讨职业教育升级等工作。包括德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应用人才培养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对此深入研究,对我们目前正在开展的改革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余国江,蔡敬民.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1(12):65-67.

[2]蔡敬民余国江.走应用型之路才能抓住发展良机[N].中国教育报,2008-12-26(3版).

[3]蔡敬民,魏朱宝.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8(12):58-60.

[4]蔡敬民.基于能力导向的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1-11.

[5]刘建中.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模块化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47-50.

[6]蔡敬民,魏朱宝.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6):14-15.

上一篇:反思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 下一篇:以计算思维为导向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