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生态修复工作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9-16 04:04:30

矿山生态修复工作问题及对策

摘要:针对历史遗留集体土地上的矿山复绿工作,分析了该类矿山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并从土地经营方式转变角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集体土地;矿山;生态环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X7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10002603

1引言

现阶段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城镇化、工业化时期,大量工业、民用、基础设施建设,对建筑用石灰岩、页岩等矿产资源的消耗与日俱增。该类矿山不同于国有大中型矿山,其存在以下特点:一是历史遗留矿山,矿区多为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的矿山,分布零星,但影响范围广;二是开采无序,多为露天开采,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三是土地为集体土地,权属存争议,区域性社会问题影响大[1,2]。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虽为社会经济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矿山经济发展问题。因此,亟需寻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地质环境有效治理和土地综合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以重庆市南岸区某建筑用石灰岩矿区的地质环境恢复整治工作为例,浅述个人对该类矿山地质环境恢复的观点,以供同仁探讨。

2矿山基本情况

2.1矿山地理位置

重庆长江南岸的南山风景区,北起铜锣峡,南至金竹沟,总面积约2500hm2,平均海拔400m,从重庆市主城区隔江相望,峰峦叠嶂,沿江列峙,恰似一道护卫山城的绿色屏障,因此,南山被誉为重庆主城区的“绿色屏障、城市肺叶”,对重庆主城空气净化调节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而本文所提的露天建筑用石灰岩矿山就位于重庆南山风景区腹地,重庆市南岸区城区南东135°方向,距离城区5km,矿区面积约1500亩,影响范围达3800亩,遍布深坑陡岩,对“城市肺叶”的生态环境影响极大。

2.2矿山地质条件

矿区属平行岭谷丘陵地势,沟谷及山脊展布与地层走向一致,皆呈北东~南西向,最高海拔标高+475m,最低标高+373m,相对高差约102m。地貌属构造剥蚀、溶蚀作用形成的低山地貌,地表无自然水体,矿区内最低侵蚀面标高为+379m。自然坡的坡角为20°~30°,矿区经过多年的开采,形成了大量边坡,坡高10~60m,坡角30°~80°。矿区地质构造属南温泉背斜近轴部东翼,为单斜岩层,地层产状较平缓,向东西两侧逐渐变陡,地层呈北东~南西向展布,矿区范围内,地层倾向118°,岩层倾角13°~15°,产状变化较小,采石场内无断裂。矿区地层属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三段、四段,以石灰、岩灰岩、角砾岩为主,岩质较硬,为较好建筑用石灰岩材料。

2.3矿区历史背景

矿区涉及两个村,常住人口1900多户约5300多人,由于两村各类集体土地合计约6700亩,人均可耕用土地不足0.15亩,人多地少、土地贫瘠,一直制约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为解决生计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至2002年间,逐步靠租用集体土地形成了250多家小型采碎石场,当地村民主要靠采石为生。2002~2011年,通过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逐步关闭了该地区所有采石场,但矿山仍存在诸多遗留问题。

3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据调查,受40年的采矿影响,泉山、金竹两村直接损毁黄葛树1350株、松林336亩、柑橘园368亩、水田58.2亩、旱地241.8亩,草地439亩,林地350亩左右,开采影响区内,受损民房严重,其地质环境破坏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3]。

3.1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矿山采用露天开采方式,采矿场的原地貌完全被破坏,采空后形成岩石地貌,使原来地形地貌类型完全改变。采矿活动造成基岩、植被破坏,形成的高边坡及开采台阶使土地的视觉连通性下降,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当地周围景观的和谐性与自然性。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产生严重的影响和破坏,形成深、大矿坑8个,每年雨季严重积水,水深可达30m、水面可达上百亩,极大地威胁周边人民生产生活安全。

综上所述,无论采取何种方式综合修复该类矿山生态环境,转变土地经营模式是该类矿山影响区域发展的唯一出路,但短时间内群众对采石产业依赖程度过高,只是单纯地关闭矿山、整治,很难满足人民当前的生产、生活需要,从而诱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解决这些矛盾根本途径就是转变土地经营模式[5],但土地经营模式转变过程中应该遵循“综合考虑、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当地民生问题放在首位,权衡各方权益,从根本上解决该区域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王飞,吴浩,刘灏.我国矿山地质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其防治[J].科技致富向导,2011(21).

[2]马茁卉,范振林.矿山地质环境面临的问题及防治对策[J].西部资源, 2010(4).

[3]矫旭东,滕彦国.我国矿山环境保护与管理对策评述[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1).

[4]梁凯,兰井志,郑伟.对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对策建议[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7(11).

[5]夏鹏.基于循环经济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上一篇:青岛某度假村发展对策浅析 下一篇:石燕湖森林资源的景观特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