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邪致病"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

时间:2022-09-16 03:17:25

摘要:风邪外感、风痹 、风疹、眩晕证、呃逆、哮证均为临床常见疾病,中医药在诊疗这些疾病方面有明显的优势。"风邪致病"是祖国医学病因学说的重要内容,将风之为病分为外风和内风两类。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有效思路,其思想体现在临床用药。本文从不同"风邪致病"的特点,结合临床有效用药治疗思路的分析,阐述了临床应重视"风邪致病"的理论,希望有助于中医治疗疑难病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风邪致病;临床应用

风性轻扬,善行数变,四时均可致病,故有"风为百病之长"之说。外风的致病特点是: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②风性善行而数变;③风性主动;④风为百病之长。而内风主要是肝病变的一种表现,可见肝阳化风、热极生风、血虚生风[1]。本文就不同证型的风邪,阐明临床用药治疗特点。

1风邪外感

风邪虽为六淫之首,但在不同季节,常与其它当令之时气相合而伤人。但四时六气失常,非时之气夹时行病毒伤人,则更易引起发病。常见伤风、风寒、风热、风湿、风水等外风。《本经》:"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痛"。中医认为防风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2]。《本草汇言》认为:"用防风辛温轻散,润泽不燥,能发邪从毛窍出"。可见防风有祛风、解痰、止痛作用。其对外感风寒、风热均有治疗作用。荆芥有祛风解表作用,其性较平和,也可用于风寒、风热症治疗。两药配伍应用,有很好的祛风、止痛作用。风邪外感,致络脉失和,则头痛,肢节疼痛。可配伍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细辛也有祛风,散寒止痛,宣通鼻窍功效。其毒性可用生甘草克制。临床在防风、荆芥祛风基础上,根据病情适当配伍祛风热、风寒药物,则效果更好。

2风痹

风为百病之长,其性开泄,易袭阳位体表,且善行、数变。当体质表现为营虚卫弱,肌表空疏,且肝肾不足时,此类体质患者易反复招致风邪外袭,夹杂寒、湿、热邪,痹阻经络、肌骨之间,气血运行失常。日久致筋骨受损,关节变形、疼痛。如今常用的独活寄生汤,其用意就是用防风、羌活、独活、细辛、川芎祛风止痛。杜仲、怀牛膝、桑寄生补益肝肾,健筋骨,增强体质,防止风邪再入。当痹证日久,风邪较重时,风邪可游走周身,致周身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可用炮山甲"通络搜风"。《本草从新》认为其:"善窜,专能行散,通经络,达病所。"炮山甲祛风作用较强。白花蛇或乌梢蛇则"透骨搜风",祛风更强。《本草纲目》认为:"白花蛇能透骨搜风……取其内走脏腑,外彻皮肤,无处不到也"。由于蛇类药物可使奏理开窍,祛风外出,患者服药时,也应切忌见风。以免风邪不慎再入,反而加强病情。

3风疹

风邪易袭体表阳位,且善行、数变。故临床皮肤风疹、湿疹,顽癣等,多与风邪有关。且这类皮肤病易病情反复。皮肤风疹常用防风、荆芥、蝉蜕、僵蚕、刺蒺藜祛风止痒。《本草纲目》认为:蝉蜕:"治头风眩晕,皮肤风热作痒,破伤风及疔肿毒疮"。僵蚕:"散风痰结核,头风、风虫齿痛,皮肤风疮,丹毒作痒"。对顽固性的麻风、顽癣、皮肤瘙痒,可用祛风作用更强的白花蛇或乌梢蛇治疗。当然露蜂房也有很好的祛风作用,也可治疗风邪引起的瘾疹瘙痒。治疗大面积湿疹,可配伍莶草、海风藤等祛风湿治疗。

4眩晕证

此属内风引起。"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说明病变主要在肝。肝阴、肝血不足时,肝阳上亢,风阳上扰,风性主动,发为眩晕。临床常用天麻丸治疗。天麻可息风止痉,平肝潜阳。治疗肝风内动。《珍珠囊》认为天麻可"治风虚眩晕头痛"。另外全蝎、蜈蚣的息风止痉作用更强。《开宝本草》认为全蝎:"疗诸风瘾疹及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斜,语涩、手足抽掣"。

5呃逆

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证。其病因可为饮食不节、情志不和、正气亏虚,导致胃气上逆形成。临床许多频发、顽固性呃逆,常与现代生活压力大,情志不畅有关,导致肝胃不和。但是许多时候单从疏肝和胃、降逆治疗,效果不明显。笔者治疗许多难治性呃逆,认为呃逆者胃气上逆,呃呃有声,抽掣明显,此也与中医的风有关。风性主动。在疏肝理气和胃治疗基础上,配伍天麻、炙僵蚕、刺蒺藜、白芍、制南星等祛风止痉药后,则疗效明显出现,常服一付药后,立竿见影。

6哮证

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哮鸣、喉中水鸡声,其实与中医的风性主动有关。部分哮证是因寒邪外束,痰热内郁于肺引起。当寒热夹杂于肺,宣降失司,易引起风动发作哮证。此时配伍炙僵蚕、 地龙祛风息风,则有助于平喘。

7结果

中医认为风之为病可分为外风和内风两类。外风夹杂寒、热、湿、水致病。内风则夹杂痰、火为患。"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阳上亢,风阳上扰,也常阳热并存。在祛风、息风时还应滋阴清热。可见,风邪为病,不是单一的,常是复合的。尽管复杂,只要明确"风为百病之长",就不会被许多疑难病困惑,从祛风、息风治疗,常能取得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高鹏翔.中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80.

[2]凌一揆.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0.

上一篇:浅析以教材为基础的阅读教学设计 下一篇:新课改下初中数学函数教学方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