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依恋理论述评

时间:2022-09-16 01:52:59

成人依恋理论述评

摘 要 依恋形成于婴幼儿时期,持续人的整个一生,是人类长期生物进化的结果。早期的依恋形式会通过内部工作模型影响到成年后的依恋模式,影响亲密关系的形成,本文对成人依恋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归纳了其理论的发展、类型的研究、测量的工具。

关键词 成人依恋 类型 测童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1成人依恋的概念

成人依恋研究从最初的依恋研究开始,经历了较长的儿童依恋、再到青少年依恋,而后发展到成人依恋。Main定义成人依恋指成人关于童年期与父母关系的记忆和心理表征。Berman和Sperling认为成人依恋是个体一种的稳定的倾向,去靠近他主观认为能提供其满足生理、心理安全的特定对象, 维持和寻求接近的实质努力,而这种稳定的倾向是由依恋内部工作模式所调节,这些基于个人在其人际世界中的认知―情感―动机的模型中。我国吴薇莉认为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对其童年早期依恋经验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童年依恋经验的评价。以上对成人依恋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从情感角度,认为成人依恋是个体与他人稳定的情感联结;一类从认知角度,认为成人依恋是成人对其童年依恋经验的记忆和评价。

2成人依恋的理论发展

成人依恋的发展历程最早起源于婴儿依恋。弗洛伊德认为: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婴儿的喂养及喂养时母亲与婴儿相处的方式决定着婴儿的依恋性质。但当时依恋理论还仅限于母婴依恋的研究领域。20 世纪70 年代的研究发现,母亲自身的早期依恋体验会影响他们照看孩子时的敏感性程度,并由此对孩子的依恋安全性产生影响。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Main和Kaplan等人提出假设:成人对其早期依恋经验的回顾,以及这些早期经验对于当前心理和社会功能影响的评价,会成为一种与依恋相关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Bowlby(1982)认为个体在童年时代与其照看者之间交互作用过程中会形成“内部工作模型”,它是系统伴随人一生的机制。Bartholomew(1991)提出一个两维的成人依恋的内部模型,用于解释成人依恋的认知机制。Hazan和Shaver(1987)提出成人婚恋关系中的情感联结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依恋关系。他们认为,婚恋关系是自然选择的产物,提出了婚恋依恋关系区别于亲密关系。

3成人依恋的类型与测量

3.1成人依恋的类型

有关依恋类型的理论主要有以下三种分法:(1)Bowlby的分类是三种不安全依恋类型:强迫给予照顾型:是通过取悦和满足别人的需要来获得他人的接纳;强迫寻求照顾型:来源于童年期处于一种害怕丧失或被遗弃状态;自我依赖型:把自我从他人身上转移开,以避免被亲近;(2)AAI量表的四分法:George,Kaplan,Main(1985)运用成人依恋访谈量表(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AAI)分为四种类型:安全――自主型对早期依恋关系有恰当一致的看法;不安全――冷漠型对早期依恋关系的回忆与评价常常与事实相抵触;不安全――专注型对早期依恋关系有矛盾不一致的看法;不安全――未确定型在依恋关系中有创伤性情感体验;(3)Bartholomew,Horowitz的四分法分别是:安全、先占、拒绝、恐惧。安全型个体在人际关系中舒适,认为关系有价值;先占型具有焦虑和情绪化的特征;拒绝型特征是崇尚独立;恐惧型特征是焦虑、不信任和害怕拒绝。

3.2成人依恋的测量

(1)问卷类:①成人依恋问卷(Adult Attachment Questionnaire, AAQ) Feeney & Noller 通过问卷的形式评定成人的依恋类型。其研究结果无需转换,可直接与他人进行比较,因此在依恋问卷测量中最为广泛;②成人依恋Q―分类(Adult Attachment Q―sort) Kobak编制Q―分类,通过研究个体情绪调节策略,分析情绪调节和依恋方式之间的关系;③成人依恋量表(Adult Attachment scale,AAS) Collins&Read编制的AAS分亲近、依赖和焦虑三个分量表, 测量成人依恋维度, 并将其转换成依恋类型。

(2)访谈类:①成人依恋访谈( 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AAI) George,Kaplan,Main设计的成人依恋访谈,为半结构式,是通过个体对早年经历的回忆和描述,评价早年经验对当前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影响,确定当前个体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②依恋访谈(Attachment Interviews,AI)Bartholomew& Horowitz设计的依恋访谈以Bowlby的“依恋模式关注自我和他人”的观点为基础,评估成人依恋的原型;③同伴依恋访谈(Peer Attachment lnterview, PAI) Bartholomew&Horowitz设计的同伴依恋访谈,用来评定成人的友谊关系、恋爱关系和亲密关系。

参考文献

[1] 吴薇莉,简渝嘉,方莉.成人依恋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2004(3).

[2] 吴薇莉,方莉.依恋测量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2) .

[3] 侯静,陈会昌.依恋研究方法评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3) .

[4] 李培红,刘志龙,等.成人依恋的研究综述[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3).

上一篇:探析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 下一篇:小麦弱苗转壮苗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