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遇而安”的豁达与恬适

时间:2022-09-16 01:23:35

余尝寓居惠州嘉祜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日:“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苏轼《记游松风亭》

坡晚年曾遭政敢章悖陷害,一贬再贬。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章悖为相掌握大权,贬坡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县)安置。当年十月坡到惠州,移居嘉寺。此时东坡年已59岁,然而毒辣的政治陷害和险恶的生存环境,并未折损他的生存意志和毅力。当他吃上惠州荔枝时,就难掩欣喜之情地写道:“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寓居嘉祜寺时还写下了这篇意味隽永的短文《记游松风亭》。

百余字的短文,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足疲欲歇;第二层:望亭兴叹;第三层:忽得解脱;第四层:凭何不歇?这四个层次,实则是文章的起、承、转、合。其中,以第三层“转”与第四层“合”最为重要。第三层自言自语地反问:“这里有甚么歇不得呢?”是一种自我调适,或曰自我解脱。这也是对“歇不得”思维定势的反诘,其结果是豁然开朗――就好像挂在钓钩上的鱼儿,忽然脱离了钓钩,自由自在,,紧接下来是第四层的总结和概括,是对具体事件的憬悟与升华:假如一个人悟懂了这个道理,虽然面临更恶劣的环境,比如两阵交兵,鼓声急如雷霆,若前进会死于敌人之手,若后退会死于自己营垒的法律(惩罚),当这样的时候,也就不妨好好地歇息一下。

这便是作者所倡导的“随遇而安”的旷达思想。

“存在决定意识”,这种旷达思想来自作者的经历和遭遇。坡在经历了冤狱、贬官、充军等多种磨难之后,并不是走向消极、颓唐,万念俱灰,而是走向随遇而安的旷达与解脱,这从他此后的一些诗章名句,譬如“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譬如“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譬如“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其思想境界是完全一致的。

上一篇:抓机遇.举众力.破难题 下一篇:彭州“菜博会”助四川蔬菜产业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