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个梦想

时间:2022-09-16 12:49:16

因为一个梦想

刘畅,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海淀学区党委书记、校长,中关村第一小学校长。兼任教育部“影子校长”培训基地学校项目负责人、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兼职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兼职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市中小学校长培训实践基地负责人、北京市政协委员。

因为一个梦想,我走上了教育之路;因为一个信念,我不懈追求多年。守候教育教学岗位30多年,做教师时享受教师职业的甘苦,做校长时体验信念和责任的坚守。校园是我的精神家园,育人是我一生不变的情怀。

作为一个教育者,我常常思考:到底什么是教育?怎样的学校才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好学校?教育是和人打交道的行业,《尚书・泰誓上》有言:“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莎士比亚说:“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为我们肩负的是培育“万物的灵长”的责任,是将这种可能的“灵长”变成现实的“灵长”,我们不能不怀有一份虔诚之心、一份敬畏之心面对成长发展中的儿童。因此,教育绝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素养、一种大智慧。

卢梭说:“儿童是人,儿童是成长中的人,儿童是儿童。”在教育中,首先要承认儿童是一个社会中的人,人格具有独立性;其次强调儿童是不断成长的人,发展具有阶段性;最后,儿童的本性毕竟还是“儿童”,要正视儿童天真的本性。因此,学校教育的关键,就在于教育者能否尊重儿童的基本权利,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能否让这些在天分、个性、潜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的鲜活的生命个体,得以充盈、生长。

一、用共同信仰凝聚起团队的力量

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学校承担着培育人才的社会责任。这个任务的完成,需要全体教育者的共同付出,需要一个共同信仰即学校文化的感召聚能。我们以“做最好的我”为核心价值选择,在人人争做“最好”的追求中,发挥个体的智慧才能,在成就每一个个体的同时,完成优秀团体的社会使命,使积极向上的文化力量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持久动力。“做最好的我”,是一种价值引领,是希望、是目标,更是前进的动力。

有了目标,还要有标准,这样才能规范引导师生一步一步向着目标前进。而标准的形成过程,也是学校文化理念逐渐理解、渗透、转化为自觉行为的过程,美好的种子,只有种到每位师生的心田才能开花结果。我们以调查问卷、分组座谈等形式了解教师、学生和家长对于“好学校”“好老师”“好学生”的基本品质的认识,经梳理归纳提出了“五好”行动主张,形成了学校师生共同的行为准则。通过“对话校长”“每周一得”“说出我的故事”等不同方式,让一个个承载着丰厚的情感力量和道德光辉的故事在校园里流淌、传播。

在多年教育实践基础上,中关村一小提出了“自主发展、主动适应、自我超越”的办学理念,确定了“做最好的我”的核心价值选择,形成了办一所具有“儿童立场、首都特质、国际视野”的特色学校的共同愿景,将学生学习成长、教师教学成才、学校办学成功三位一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作用于学校的发展。这些都是凝聚全校三百多名教师、五千多名学生以及无数家长们的共同理想,是学校不断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全校师生体验教育美好、享受自身成长的内在源泉。

二、激发教师群体自主发展的内在活力

我相信,有什么样的教师群体,就能教育出什么样的学生。再好的办学理念,再伟大的培养目标,都必须得到教师群体认同、理解并转化为自己的教育行为,通过日复一日的、创造性的劳动变成学生成长的养料。成就教师就是成就学校,成就学生。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如何将自我成长的愿望打到教师内心深处?我们不靠严格的制度约束,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而是从教师内心深处激发和调动他们的能动性,挖掘和发挥个体的潜能与价值,使教师自觉地向着目标靠近,这就是自主教育的真谛。

我们成立“一会两院、三个中心”,建立项目负责制、执行校长制、学科协理制、风采人物、论坛坛主、1+X教师培训计划等,让教师深度参与学校的各项工作,发挥主体作用;评选“感动一小十大人物”“师德标兵”“功勋教师”“学校形象代言人”等,让优秀人物带动影响身边的群体;我们和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教育学院合作,为教师提供硕博课程菜单,鼓励老师们开展课题研究。现在,教师们自主申报的部级、市区级立项课题有29项,校级课题近百个,形成了一大批研究型高质量的教师群体。

通过放权、分责、搭台、激励四项措施的实施,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力量,给予教师更大的发展空间,让教师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让更多的人在学校发展中起到引领、创新、、补充和支持的作用,使教师们在各显其能、各得其所的组织环境中不断实现自主发展。由此,校长已经从单一的领导者角色,向教师发展的“平台搭建者”“资源组织者”和“首席服务者”的角色转变。学校管理由校长一个人的独角戏,变为教师们共同的责任与担当,教师成为学校变革的主体。

三、构建基于儿童立场的自主发展课程

每一名儿童都是不可复制的奇迹和独特存在,是有独立人格的、生动活泼的生命个体。尊重儿童,珍视儿童,呵护儿童,是教育的职责;研究儿童,发现儿童,引领儿童,从儿童出发构建适合儿童生长、助力儿童发展的课程,是教育者的义务。

儿童立场是我们在构建课程中所持有的态度。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兴趣、经验和情感需求,让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身心自由,成就独特的自我,让儿童有选择,让课程有儿童,是我们对课程建构的哲学思考。我们构建了中关村一小“6-2-6”自主发展课程体系,包括六大领域(道德与公益、数学与科学、语言与人文、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国际与理解)、两个类别(必修课程和可选择课程)、六大平台(自主管理、自主选择、自主展示、自主提高、自主实践、个性化问题解决平台),打破学科,促进整合,突出育人功能,形成学科课程与整合课程相结合,必修课程与可选择课程相结合的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为儿童自由自主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一、二年级融合课程注重幼小衔接,三至五年级可选择课程关注学生选择的权利,六年级毕业课程让学生走进中学、走向社会,拥有更广阔的成长空间。自主发展课程体系的横向拓展融合,纵向学科衔接,呈现出“开放、选择、生态”的自主发展新形态。小课题研究、图书馆自学、自主构建知识结构,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布置有性格的教室、独立选择社团、自创文化手册,助力儿童自主多元发展;108个由学生自主申报组建的微社团、50多个俱乐部、每年的6个节日课程,充分释放学生们的个性,力求不让一个学生当观众。

四、自主教学研究面向每一名儿童

我们面向学生做过“学生自主学习状况”的调研,了解到学生最喜欢自主、多元、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开始在“两个着力”上下功夫:着力把个体的心灵从群体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面向每一个个体而教;着力把儿童的心灵从成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面向儿童而教。

1.学法变革:基于问题的研究性学习

有效的学习应当充分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利用儿童已有经验中固有的可能性,通过学校教育来改造儿童经验,促进儿童生命成长。“自主学习”倡导打破学校教育与生活情景之间壁垒的问题学习方式,以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以一套独特而相互联系的任务为前提,以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着的问题为目标,在真实世界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

2.“教”与“学”的关系变革: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

在自主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渐渐认识到,学习并非是教师单方面教会的,自主学习、体验和构建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习得、能力的提升,乃至品性的养成。在“自主学习”的视角下,课堂从片面的以教为本、以知识传授为本、以教材为本,转向以学为本、以学生为本、让教为学服务,把学习时间权还给学生,把学习权还给学生,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把体验权还给学生,把话语权还给学生。

3.学习场域变革:打破时空界限

自主学习要建立一种打破时空界限的学习场域,从时间上说,突破在校教育的有限、有度和他控,让学生在任何时间都可学习;从地点上说,突破教室、校园和家庭的局限,借助互联网技术和云平台,把社会、学校、家庭、教室都变为学生学习的教育空间;从资源上说,让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共同构建起一个更加开放的资源共同体,让更多的资源活起来,涌入教育的时空之中,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便捷的信息渠道。

自主教学研究始终坚持这样的初衷:基于学生生命个体成长需求的差异,将每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放在课堂教学的关注点上,希望每一名学生都能在课堂的变革中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成长方向。

中关村一小的教育改革与实践得到了学生、教师、家长、专家、社区和主管部门的支持与认可,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果。中关村一小“自主教学实践研究”先后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和北京市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二等奖,先后出版了十余本教育专著,发表了近五十篇国家核心期刊文章。2014年中关村一小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研究中心,先后组织了“新时代、新小学”小学教育未来发展研讨会、“儿童与数学”全国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和“儿童与语文”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对中关村一小的实践研究给予充分肯定:“该校通过改革实践,由一所传统的好学校变成一所有时代气息、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更加朝气蓬勃的现代化优质学校。”

中关村一小还注重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芬兰、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地区的学校进行学术研讨,探索和尝试课程改革的新途径。同时,特别关注农村地区基础薄弱学校的发展,带头与国内、市区内多所农村小学建立“手拉手”关系,通过开展全职支教、兼职支教、连片教研、互派教师、访学留学、网络助教、走进资源校等形式,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国内、市内农村薄弱学校,实现理念共学、资源共享、成果共创。

教育是基于信念的事业,是精神创生和灵魂的感召。从做校长的那天起,我的理想就是办一所人人向往的、有生命力的、有幸福感的学校。良好的教育生态,应该为儿童营造一个幸福成长的舞台。自主教育面向每一个生命个体,面向每一个儿童而教,儿童内含的、向上的自由张力给了我直抵内心的喜悦,让我甘之如饴。教育是我毕生的承诺,是我永不满足、开拓创新的目标和动力。坚定教育信念,永葆教育情怀,我将不懈努力。

现在颁发的“明远教育奖”,不仅仅是顾老师的名字在闪光,更深的喻意是激励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心存高远、淡泊名利、矢志不渝、潜心研究,用“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境界热爱事业,呵护学生,让中国的教育在国际舞台上更具引领作用,让中国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乃至人生更有价值和意义。

上一篇:跨文化教育:对每个人更好的教育? 下一篇:奥巴马政府对美国基础教育的改革